中西融合佳作——《空山鸟语》

时间:2022-10-08 07:46:53

中西融合佳作——《空山鸟语》

《空山鸟语》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二胡独奏作品,此曲初稿创作于1918年,关于《空山鸟语》的命名,据查是刘天华先生根据唐代王维《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句得到启发而作曲名,然后以此精心谱曲而成。1924年冬,《空山鸟语》一曲在演奏会上初次演奏并获得肯定与欢迎,1928年此曲最终定稿发表。

在《空山鸟语》一曲中,作者应用了拨弦乐器的轮指手法、七弦琴的泛音指法和上下滑奏技法,巧妙融合西方音乐技法,以其生动活泼、轻巧流畅的旋律,描绘了群鸟在大自然中欢快啼叫、嬉戏追逐、引吭高歌的欢乐情景,以此表达了作者追求欢乐、向往光明、乐观向上的精神。

笔者将从这首曲子的曲式布局、旋律发展特点、调式结合以及节拍节奏的运用这四大方面分析其创作特点。

一、 中西音乐特色交融的曲式布局

这首曲子很巧妙地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段体结构与西方带再现段结合,实现了中西音乐特色交融的曲式布局。

乐曲开始的引子部分是由7+8两句构成的广板,经过短小的加速连接进入第一段快板,第一段为起、承、转、合四句。到了乐曲的第二段,句式衍变成为8+8+8+8四个等长的乐句,第三段句式基本与第二段相同,为8+8+8+7句式,最后结束在徵音上,形成一个开放性乐段。乐曲情绪稍加变化,进入了由6+14两句构成的第四段。第五段为完全模拟鸟叫的散板段落,乐句划分长短不规整。从整体上来看,《空山鸟语》采用了极具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多段式结构,全曲以第一段为基础进行重复变化和自由展衍,这种创作手法为中国音乐的常见模式;最后的尾声再现了第一段,结束部分加入了大三和弦分解音型,形成带有西洋带再现结构思维。

这种借用西方带再现思维在刘先生的许多作品中都有运用,作者十分提倡将西方音乐曲式结构、旋律发展手法巧妙而又自然地融入到中国音乐的创作中,以丰富和拓展中国音乐的艺术魅力,例如《光明行》一曲,是由六段加引子和尾声的民间多段体及双主题循环变奏结构原则上形成的,但由于其中第五、六段是第一、二段的完全重复,因此又可以称为带再现的大三段曲式结构。另外,此曲尾声吸取小提琴的颤弓演奏技法,整个旋律音调也使用了大三和弦分解的贯穿……

二、 精巧的旋律发展

此曲既继承了传统音乐的精致与优美,同时又结合了西洋七声调式旋律的进行,深化了音乐语言的丰富性与多彩性。

引子部分为全曲主题的呈示段,这部分旋律全都采用前倚音音型,但丝毫没有枯燥感,原因在于作者讲各个倚音做了长短不一的变化而致,时值长短不一的倚音与高八度音的重复,好似模拟了在空寂的大自然中,鸟儿们不时从某个角落鸣叫一声,回音随即有从山谷的另一头悠然传来……山谷的幽远、鸟鸣的清脆,在这仅仅三个音的形象描绘下得以活灵活现。这十五个音相互间的音程关系为四度、五度和八度三种,以上三种音程关系为乐曲在每个段落的展开与陈述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本主题作用,也是统一各段落音乐材料及音乐形象的重要基础。

第一段上段开始两小节延续了引子最后两小节的旋律音,旋律线条围绕徵音上下起伏有秩,分段处以四度紧接八度的两种音程关系跳进进入下段的音乐发展。下段音乐的上下两句音乐材料直接各自来源于上段的第一小节和第四小节。本段一开始的速度承袭引子部分的慢速,后逐渐加快,仿佛是山谷中的鸟儿们被开始时近时远的啼鸣所引发了高歌的兴趣,一拥而上,一派活跃生气盎然而起。上下两段的分段处,均为四度和八度的跳进旋律进行,与引子部分中的音程关系形成贯穿呼应。这里的跳进音程的运用,不仅形成句逗、段落间的停顿划分,也是预示了后端大量采用这一主题式音型的使用,使得音乐形象更加统一。

乐曲紧接着进入第二段。第二段音乐开始的四个小节是由第一段的开始部分放大而成,经过使用句句双、紧缩手法(并加入偏音的使用)以及音阶下行与“鱼咬尾”并用的旋律写作手法,以重复呼应第一段开始部分的音乐材料进入反复演奏,音乐材料的搭配使用既有新奇,又十分严谨有序;音乐情绪进一步丰富生动,旋律此起彼伏,具有强烈的音乐层次感,在这段更广范围衍展出来的新乐段里,作者仿佛使我们看到群鸟飞翔、互相追逐嬉戏的动人情景。第三段一开始就继承了引子主题部分的五度音程关系,这一段主要以跳进旋律进行为主,好似充满活力的鸟儿来回串跺的活泼场景展现在眼前。速度变回原来的快板,提取了主题中四度、八度的音型特征和第二段落的音调加以变奏。此段每小节基本完全采用了双向回归(即以徵音为“轴点”,向上进行的音调最后返回到徵音;向下进行的音调最后也返回到徵音)到徵音的音型。

第四段旋律提取了主题四度跳进音调加以变奏,完全运用大三和弦分解形式,以徵音与宫音相互交替的倚音音型开始,使用分解大三和弦的三连音形式,在快速的借鉴拨弦乐器中使用的同音轮指技法的演奏中仿佛描绘了众多鸟儿争相啼叫,鸣叫声形成错落层叠的音响。

第五段一开始音乐素材承袭了第四段中的徵音——宫音的交替,接下来的音乐材料直接来源于第二段的结束部分。本段大量滑奏技法的演奏,并运用大跳进行,以及音区、音色上的变化对比、灵巧的装饰,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来自不同角落响起的鸟啼声,不同鸟叫声描绘了不同鸟儿的特征,器中高八度重复,意在渲染空谷回声的意境,并与引子主题形成遥相呼应。

尾声段落再现了第一段的开始部分,结束句再次使用了大三和弦的分解形式,速度渐慢,全曲在明快的音乐情绪中结束。

三、 民族调式与西洋调式因素的交融

总体上看,《空山鸟语》为C宫调式,民族五声音调占据了全曲的绝大部分篇幅。其民歌曲调风格明显,但又完全找不到来自于那首民歌或民间音乐曲调,这是作者对民族民间音乐完全本位化的运用。在局部地方,例如第二段落和第五段落中,作者适当使用了民族调式中的偏音稍作点缀;除此之外,作者还在作品中融入了少量的西洋曲调,如在第四段和尾声结束部分,采用了典型的西方音乐中分解式大三和弦三连(大三和弦分解音)进行。以上将西方大小调式因素巧妙运用于中国传统音乐曲调之中,将原本属于西洋大小调中的分解大三和弦形式,加以传统乐器演奏法中滑音、六度音二度音穿插其中等装饰方法,使得大三和弦的运用完全没有生硬或突兀之感,反而为作品增添了新鲜感,拓展和丰富了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

上一篇:去法国农场“插队” 下一篇:创设开放自由的美术教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