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几点异议

时间:2022-10-08 05:27:59

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几点异议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知识是第一位的,而且这种书本知识大都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告诉我们概念、原理、公式、定律、真相、结论,这样得来的知识通常是比较抽象的,抽象的知识总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就如同有些人学习平面几何学得很轻松容易,但学习立体几何,就无从下手,因为他缺乏空间思维想象能力,所以一般直观形象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为人所接受。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学生的发展。”它强调以学生为本位,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与传统课堂教学以知识为本位,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的发展等是背道而驰的,新课程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整合。

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学习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比如说,学习历史学科,不仅应该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线索、脉络,同时还应该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例如掌握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将表格转换成文字的能力等等。我在基本技能里特别提到这个识图能力,因为我发现的确有一些学生没有掌握或者掌握不好这项能力。

其次要注重过程与方法。传统课堂教学以知识为本位,注重知识是什么,而忽略知识是怎么来的,即重理论轻实践,拿到旧的历史教科书,可以看到的是通篇的结论性文字。

因此新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更多的应是教学思维的改革,要打破旧的传统教学观念,推陈出新。现在我备课时也经常注意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推导结论的过程,而非一再强调结论。只有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掌握这个方法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牛顿为什么会发现万有引力,就是因为他发现苹果是落地而不是飞天,并进行思考,最后才解决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这种天赋能力被扼杀了,只是被动地接受什么是什么,而从来没有主动地去思考为什么。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非常希望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才能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才能真正实现师生的交往与互动,达到对话的目的(制造意义,寻求真知)。

最后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即关注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常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而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学生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是满堂灌,根本不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形成。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有关“神童”的报道见诸报端。例如13岁被保送北大的鲍宇阳,他已经完全成了一部机器,学习的机器,为学而学,根本不具有自身的个性,甚至和人交流都有困难,这样的人很难适应环境,就更不用谈将来有什么成就。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成长的原动力。只有关注学生,用“心”施教,学生才会增强学习学科知识的兴趣和信心,才会在学科知识增长的同时培养与发展健全的人格。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这与苏霍姆林斯基、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教育重在育人,也就是心灵教育或人格培养重于智力教育和身体教育。实际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融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完整意义的人,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便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然而在新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困难重重。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一个使学生由完全依赖教师的阶段到学生完全独立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即完全独立阶段。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一时很难实现角色的转换,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例如当我讲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二《(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我讲到“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时,顺带问了一句:“这是第几次工业革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学生讲“第一次”,有的学生讲“第二次”,更有一个学生大喊一声“听老师说!”这一句“听老师说”传到我耳朵里无异于一个重磅炸弹!是啊,教师在学生心里就是这样神圣的角色,教师说的就是圣人之言,永远是正确的。可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则越来越多地成为顾问,即不是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问“为什么”。因此转变学生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师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

实施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压在我们每个教师肩上的责任都有如泰山,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并不断地与其他教师进行探究实验与反思,互相交流借鉴,争取尽快地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向传统课堂教学宣战,努力为新课程改革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金边.做一个有问题的教师[J].中学历史地理教学,2006(7).

[2]余文森,谌启标.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8):147.

[3]董进宇.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11): 10.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下一篇:小学数学兴趣和创新能力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