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的做法范文

时间:2024-03-20 16:47:45

对传统文化的做法

对传统文化的做法篇1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逐步走出了“花果飘零”的惨淡期,出现“一阳来复”甚至“三阳开泰”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大大方方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其原因复杂,既有政府的号召,亦有学者名流的推动,更主要的是家长和民间组织自发的推动。由于动力复杂,从而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从名称上看,有诸如“儿童读经教育”“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儿童国学经典导读”等;从形式上看,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也积极参与其中,甚至还出现过全日制现代私塾;从举办者和参与者的目的来看,也未尽相同。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教育理念所导致的。那么,传统文化教育的追求到底应该是什么,如何给它以准确的功能定位,是每个教育者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试从价值教育的视角,谈谈传统文化教育基本定位问题。

一、传统文化教育功用的核心是价值教育

由于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与智慧的结晶,对教育者来说,传统文化有不同的功用,因此也就有不同的功能定位。目前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功能大致有这样几种认识:一是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教育,传统文化首先集中表现在一套文化典籍之中,教育者希望通过经典阅读,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掌握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学修养,并通过锤炼语言,运筹气势,提高写作水平。二是心理教育,中国儒释道思想里面蕴涵着丰富的心性修养思想与心理调解方法,学习传统文化,可调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儒家的积极进取、刚健有为,道家的自然无为、清虚自守,佛家的大彻大悟、普渡众生的思想,为人们提供收放自如的人生价值体系与心理自卫系统,可有效地预防和疗治许多心理障碍的产生。三是习惯与品德教育,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如何做人的规范体系,教育者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变化气质,穷理尽性,培养做人的道理。四是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由于文化经典为中国人历来所倡导、弘扬,因此通过传统文化经典学习,可使学生从小就能够走进我们的历史,体认祖国的传统,亲炙我们的祖先,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形成固有的民族精神。[1]

这些观点确有道理,有利于丰富我们对传统文化整体教育功能的认识。但站在价值教育的立场,笔者认为,尽管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其功能的多样性,但从“体”与“用”的关系来看,其核心功能一定是价值功能,传统文化教育一定是价值教育,其理由起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传统文化核心就是一套价值系统。对于传统,可谓众说纷纭,但总抱有情感与思想上的倾向性,与“革命”时期不同,和平建设时期对于传统总是带有“善”的愿望,这就是钱穆先生所谓的“温情”与“敬意”。由此可见,尽管传统中有“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但前者才是我们当下真正所指,这个东西就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但无疑注重“人”字,中国人的学问是做人的学问,中国人的精神在于如何做人方面,理想是内圣外王,核心是仁爱,路径是修齐治平:从立己始,然后推己及人。这样便形成了一整套为人处世的价值系统。比如,有人把中国人的文化核心定位于“和合”,包括合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方面内容,它包含了人类不同文明主体在解决人与自然、社会、自身所应该坚守的基本价值准则。另一方面,现代价值教育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石中英教授认为,“价值教育”是有关人们如何行为才是“正当的”“对的”“好的”或“高尚的”教育,是有关人们行为正当性原则的教育。它包含人类基本价值、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社会主流价值三大方面,缺乏这种优秀传统价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就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中国人”。[2]

明确传统文化教育核心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端正传统文化教育中一些偏离“中心”的现象,也能够丰富现代价值教育的内涵,提高价值教育的实效性。

二、传统文化为价值教育提供一套价值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从纵的方面讲有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横的方面讲主要有儒释道等多家并存,可谓内涵丰富。但作为教育者来说必须要把握其中的精髓,也就是其中的基本精神。2006年,在耶鲁大学演讲时把中国文化概括为四个“注重”:第一是“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第二是“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第三是“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第四是“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3]这些内容集中概括了中华民族在处理内外事务中所奉行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价值立场,强调了文明的多样性。李宗桂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包含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等基本精神,重在以哲学的视角来概括中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和精神品质。这些概括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层面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追求。[4]

从中观层面看,顾明远先生把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进一步提炼为天人协调、自强不息、贵和尚中、矢志爱国、敬老爱幼、诚信待人、勤劳节俭、慎独自爱等八个方面。[5]这种概括更加关照到教育需求,有利于教育者准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主要内容,防止挂一漏十、以偏概全。

从微观层面看,民族精神所孕育的价值内容不能停留在抽象层面,务必要落实到个人层面和实践环节,要有典型而生动的例子做支撑,因此,应当对中观领域的民族精神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对于中小学来说,我们需要传承的民族精神诸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先人后己、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见利思义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等。这些精神品质凝结在民族的记忆中,孕育着丰富生动的价值品质和价值观念,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价值教育资源。

当然,在具体的教育场景中,由于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体现在许多方面,教育者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挖掘和整理。如有所小学结合自身实际,从众多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中选择了自认为最具代表性、最有针对性、最为根本的三个方面――“爱国、勤俭、礼仪”,挖掘其中的价值资源;也有的学校把传统文化精神提炼为“孝”“仁”“勤”“忠”四个字,以此为教育的重点,逐步延展。具体做法这里不做评论,但从总体思路上说,学校在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时,不可能完全一致,允许有自己的认识和侧重;也不可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把握其精髓。

三、价值教育视野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

价值教育视野下的传统文化教育与以往的类似于“儿童读经教育”有着一定的共性,都必须要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记住古圣先贤为人处世中所坚守的高尚的价值准则。但价值教育的要求不止于此,它的目的不仅在于记诵经典知识,更在于培养优良的价值品质,形成具备一定价值观念、价值态度与情感、价值理性、价值信念及价值行动能力的价值主体。[6]综合起来考量,笔者认为,在价值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第一,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传统文化产生于古代,所凝缩的价值原则总体上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但经典总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既不能过于保守、以古非今,也不能苛求古人、以今非古,采取的态度。正确的态度就是前文所述的保持内心“温情”与“敬意”。这种态度的真意不是说传统不能批判,而是指认识评价传统文化要在基本尊重的基础上开展,保持必要的文化自信心,以实现文化复兴为目的取向。在保持“温情”与“敬意”的基础上,认识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即采取冯友兰先生所倡导的“抽象继承法”。意即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时,要分清其中的“抽象(一般)意义”和“具体(特殊)意义”,继承其抽象(一般)意义,充实其时代内涵,赋予其新的涵义。

第二,开展经典教育一定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将传统优秀教育方法与现代科学教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倡导儿童读经运动的王财贵认为,读经有这几个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越简越好(主要就是读),快乐原则。这样一来,学习经典就简单地变成了跟读与背诵。的确,由于古代教学条件、设施、环境所限,不可能有更多的方法,但今天时代不同了,用一种单调的方法无法给儿童带来快乐,甚至会导致对经典的厌倦。因此有人认为,除了跟读之外,还有一种重要方法――吟诵,根据文字本身的节奏与音律读出趣味。同时,还有六种辅助方法:书空、影写、描红、摹写、默写和书法。另外,读经不能不讲解,小学阶段的讲解主要有两个重点――以字意与故事为主。以字意为主是指结合六书与训诂,给儿童讲解所学文章中文字的含义;以故事为主是指结合人伦与道德的基本规范,通过图文并茂的故事,使儿童初步把握做人的基本道理。[7]有的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组织诵读比赛,参观名人故居,做到形式多样化。在教学手段上,通过播放音乐、动画故事、自制课件等多种辅助方式,力求形象生动。通过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拉近传统和现代的距离,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培养具备一定价值品质的价值主体为最终目标。循序渐进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不容易。一个人价值品质的形成大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先学会家庭、亲人间的规范、礼仪,然后再逐步推延到朋友、社会;先做人做事,然后学文;先启蒙养正、形成行为习惯,然后再逐步上升为价值品质。因此,相应的教育目标和方式要发生变化。循序渐进是古人重要的教育原则。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主张小学是“学其事”,大学才“明其理”。小学是“打坯胎”阶段,记诵一些通俗易懂的经典,兼以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收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这个阶段的重点任务是解决“学”与“行”的关系,关键在于养成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中要逐步增加“思”的内容,通过“问”“思”“辩”等环节,逐步形成价值品质。

需要强调的是,传统文化教育最终一定是以培育一个价值主体为皈依的。一个人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知晓民族精神中孕育的做人道理,掌握其中的真意,自觉对照和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所学的价值观念,丰富自己的价值情意,最终形成必备的价值理性和正确的价值信念,这个时候,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目标才能够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彭鹏.重建精神家园: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少年儿童研究•理论版,2010,(6).

[2]石中英.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基本问题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0,(8).

[3]中国国家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讲(全文)[EB/OL].新华网,2006-04-22.news.省略/newscenter/2006-04/22/content_4460879.htm.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6.

[5]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70.

[6]石中英.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国民族教育,2009,(1).

[7]沈立.对当前儿童读经运动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7,(5).

对传统文化的做法篇2

一、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表现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笔者对广西区内的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年级既有一年级,也有二年级、三年级,调查的专业既有文科类专业,也有经管类专业,还有工科类专业,样本是比较真实的。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850份,有效问卷 2783份,回收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2.77% ,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掌握、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美德的理解与践行、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渠道等四个方面,此次调查结果如下:

(一)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情况

我们就高职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四书、五经、六艺的了解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具体见表1、表2。对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知之甚少,大部分学生表示对老子、庄子、墨子、董仲舒不了解,曾读过《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史记》的人较少,分别是7.8%,15.2%,28.4%,32.5%。

以上数据表明:当代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是知之较少,甚至不知,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缺失传统文化成分。

(二)对传统美德的践行情况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概括,这些传统美德对于我们今天建立一个和谐、互爱、理性的社会有促进作用。当代高职生对传统美德践行如何,我们就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是否主动帮助同学、是否能做到诚实守信,不欺骗别人等问题作了调查。结果见表3、表4。

从表3、表4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助人方面和诚实守信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践行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但也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够履行。在其他美德的履行情况则不容乐观,有部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较紧张;有些同学对人对事不能公正合理的对待,而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部分同学不知礼,不守礼,不行礼,对长辈、老师失去了最基本的礼貌,进办公室不敲门,穿拖鞋;有的同学处事不理智,易感情用事,对待父母不是敬奉而是苛责,对待兄长缺乏应有的尊敬;有的同学有时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惜损害集体的利益。还有的同学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埋怨对方并积极进行反击,甚至动用武力解决,对待他人的缺点和错误毫无包容之心,做事缺乏果断,缺乏谦让,凡事都要争。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见表5、表6)

由表5、表6可知,高职生对传统文化持认同的态度较高,有67%认同或非常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但也有30%多的表示不认同。表6所示,有45%的学生主动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但也有半数以上的同学没有主动去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对于“你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问题,有8.35%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全盘继承;60.48%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要批判继承;25.63%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时间久远,内容飘忽,没有必要继承;16.54%的学生表示不关心也不认识。

(四)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渠道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学生获取某一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见表7。

传统文化对个人的帮助问题,5.6%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8.4%的学生认为帮助比较大,45.5%学生认为帮助一般,30.5%学生认为帮助不大,12.5%的学生没有感觉。

二、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原因分析

从以上调查数据不难看出,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呢?笔者将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高职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1.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负面影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当下对中国社会包括高职生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高校的扩招,生源减少,高职院校又是最后一批招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学生基础较差,在搞研究、学理论方面高职生比不过本科生,他们在高职院校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学到一门技术,将来可以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这导致许多高职生在学校学习中只关心经验积累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2.浮躁心态导致学生对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产生逆反心理。随着科技、网络的迅猛发展,当前社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进行大的调整,社会氛围充斥着浮躁之气,部分高职生存在浮躁心态,他们做事无耐心,沉不下去,做什么都图来得快,不费劲,不费时就好。而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哲理深奥,需要用心体验,用脑思考,对于浮躁的高职生来说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心理上极易产生抵触情绪。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一是父母的教育观念。在不少家长的意识里,家庭教育的成功似乎就是小孩身体健康,学习成绩优秀、考上重点大学,找到体面的工作。所以家长们关心较多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而对小孩的品质教育则重视不够,对小孩进行一些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就更少。二是父母自身水平。父母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可以说是孩子学习的一种资本,目前高职生的父母大多数是50后、60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很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对孩子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2.学校因素。第一,中小学应试教育所引致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从小学、中学到高中一直是应试教育,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学生考试分数的多少,随之而来的课程设置是考什么学什么,而传统文化教育不是考试的内容,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中很少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第二,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存在认识误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突出技能性、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个培养目标不是说不准 确,但由于人们理解的不准确,在执行的过程中极易出现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人文的做法,把高职院校当做“职场训练所”,在教学上基本上是纯粹的专业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往往被忽视,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缺乏主动性,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自然也就欠缺。第三,课程设置缺乏相应的传统文化课程。据了解不少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大致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大部分。公共必修课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毛泽东思想概论、道德与法律修养),计算机、英语、体育、心理素质训练、军训等课程,公共选修课理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课程,但由于学校教师资源的短缺,开课教师只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身的特长而非学生的需要开设的课程,一般较少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就较少,导致高职生传统文化的缺失。第四,高职院校师资薄弱,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和教育质量。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趋向年轻化,他们本身就没有较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自身传统文化功底肤浅,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也影响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3.社会因素。第一,社会用人标准的偏颇。从近年来企业招人的情况来看,不难发现,掌握一门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英语口语的人比较受到企业的青睐,而技术一般,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找工作则并无优势,这无形中强化了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第二,快餐文化的影响。所谓快餐文化是只追求通俗、速成,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现象。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网络的发展,快餐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成为一种时尚,传统文化就自然而然地受到冲击。

三、提升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之策略

(一)学生个人层面

要提升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学生本人是关键。高职生首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价值观。其次要学会自我调节,使自己保持平稳的心态。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如此,要静下心,只有细嚼慢咽,才能把它转化为自身的营养。

(二)家庭层面

1.转变家庭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同样,一个人修养也应从家教开始,因此,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父母要把成人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特别是要让小孩了解中国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并将其继承和发扬。

2.父母要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起好表率作用。作为父母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传承好我国的传统美德,在处理家庭人际关系中体现传统美德,做好子女的表率。

(三)学校层面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爱因斯坦说得好:“我们切莫忘记,单凭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幸福与尊严。”因此,高职教育的理念不应是只给学生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要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即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是育人,而非制器。

2.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课程是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载体,学校应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专业知识技能课程完备的基础上,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首先,开设一些基础的传统文化课程,进行通识教育,如大学语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其次,开设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选修课,如以中国古代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课程,开设中国优秀古典文学作品鉴赏课,通过这些课程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从中得到丰厚传统文化的滋润。

3.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就需要提高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水平和深度。首先,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开辟多渠道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例如,可以选派教师到其他高校进行学习,或是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造就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其次,学校制定相关政策,邀请校外文化名人,名学者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充实教师队伍,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4.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渠道。邀请专家到学校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开通校园网络、BBS、博客、宣传教育专栏,通过一些影视节目平台宣传传统文化,让校园充满着传统文化的气息,从而使学生可以从多方面真正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正如张岱年所讲:“如果一个民族具有优秀文化传统,而人们对之无所认识,也就无从萌生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

(四)社会层面

1.完善保障体系,确保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落到实处。所谓保障体系是指保障文化传承良性运行的制度、法律、政策、措施,以及民间传承机制等方面构成。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制度作为保障,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章立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具体的措施,如“完善名城、名村、名镇保护制度,完善非遗传承人保护条例,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实施办法;保证传统文化传承的经费投入;如建立统一机构,交流传承经验,宣传传承典型,营造社会氛围等。”

2.政府利用传播媒介的优势大力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当代社会传播媒介资源十分丰富,既有传统的媒介: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又有现代的传播媒介:个人博客、QQ、电子期刊、视频网站、移动电视等,高职生传统文化知识大部分是来源于影视、网络等媒介,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各个媒介资源进行整合,并根据各个媒介的特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多层面的报道,营造一个浓厚的传统文化宣传氛围,唤起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 认同。

3.完善人才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综合性的人才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开型、经济型人才,因此,应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既要强调专业技能水平,也要考虑人的品质,即德才兼备,而且应把品质放在首位。因为一个人能力超强,如果他的品质不好,他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性就越大,一个人的技能水平可以在短时间内可以提升,但一个人的品质一旦形成也就难以改变。

综上,高职生传统文化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各界要想方设法提升高职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之较好地承担社会建设的重任,正如张岂之所说:“作为中国的学生 ,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没有自己传统历史文化的武装 ,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内容的核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2]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3]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

【基金项目】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LSZ2010C004)

对传统文化的做法篇3

《现代企业文化》:仙霞与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张道义:我们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多年来也刻意让儒、释、道经典传统文化“三进”企业,给职工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进企业。公司大门木质屏风刻着《弟子规》全文。办公楼大厅的桌子上摆满了《支部生活》《弟子规》《论语》等十几种文化读本。楼梯的两侧和转角的墙上,挂满了“画说仙霞”系列漫画。传统文化进车间。生产车间内,放置着从《画说文化仙霞》中精选出来的漫画,这些漫画内容主要阐述仙霞集团的核心理念、为人之道、利益观、团队观、责任观等,时时刻刻让职工学习、感悟。充分利用厂区道路两侧的宣传栏、黑板报,车间、道路悬挂标语等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进家庭。企业每年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让职工子女参与。近几年还专门印制了精美的“仙霞文化”挂历,免费发放给每位职工和相关学校、团体。

《现代企业文化》:据悉,贵公司有个“全员晨诵”雷打不动,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我们都采取了哪些形式?

张道义:在职工学习传统文化的形式上,我们采取了董事长、管理人员先学习,从而带动全体职工共同学习的思路,构建了晨诵会、骨干集中学习、外出培训学习、请进来交流学习、员工互相分享学习等内容的“立体式”“交叉式”的学习网络,并坚持数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效。除内部集体学习外,公司还重视外出学习和请进来交流学习。自2010年以来,已组织50余次中层干部外出参加“香港群书治要论坛”“苏州圣堂传统文化师范进修班”等学习活动,参加者达300余人次,足迹遍布国内外。设立仙霞讲堂,先后邀请著名经济学家艾丰、著名心理学家徐胜三等来仙霞集团做专题讲座。

公司从传统文化中提炼、总结出了仙霞独特的企业文化,编辑出版了《画说文化仙霞》。聘请山东建筑大学唐建文教授作注,著名漫画家、山东省漫画家协会副会长金马插漫画,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了“仙霞为人之道”“公司权益观”等观点和为人处事之道,通俗易懂,形象直观,让职工的日常行为有了标准,重塑了职工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今,从只有几页的小册子,到印刷精美、正规出版社出版,《画说文化仙霞》已经进行了七八次改版。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购买传统文化书籍免费赠阅给每位职工,并向社会各界人士免费赠阅。

《现代企业文化》:请您介绍一下传统文化熏陶出的“仙霞之道”。

张道义:仙霞集团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传统文化中寻求管理和发展企业的理念、方法、要求、准则,从而让《弟子规》、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观念,内化成了仙霞集团的管理规定、企业行为,使生产、管理具有文化的情感,文化的高度,为企业注入了文化力量,为打造“百年仙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仙霞的企业定位和文化理念。在职工工作学习时,秉承“企业应该是一所大学校”的理念,每个公司主要负责人董事长、总经理是校长,其他管理人员是教授、讲师、教师、辅导员,员工要为人师表,做出榜样,才能教出好学生,管出好学校。不主张“舍小家爱大家”,而是要“爱小家顾大家”。

人品至上催生仙霞集团《三字经》。公司理出了自己的一套理念,并形成了仙霞《三字经》:维公德,讲礼仪,做文明人;遵法纪,守制度,做规矩人;忠职守,听安排,做好工人;勤劳动,多生产,做有功人;肯学习,好钻研,做知识人;敢创新,能拼搏,做带头人;重人品,有才干,做仙霞人;爱中华,做贡献,做中国人。

不求规模最大,但求企业更强。近年来,仙霞集团并没有急于扩大生产规模,而是先夯实坚强的根基,实现了稳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格局。如今,仙霞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国家公安、法院、司法、检察、工商、金融、财政、铁路、邮政、军队职业装定点生产厂。

合作共赢让企业赢得同行业尊重。公司一直提倡“同行是亲家,竞赛不竞争,利润合法化,不求最大化”。在商场上,不应该与对手互相面对面地厮杀,而是应该合作共赢、取长补短、和谐走向未来。

《现代企业文化》:仙霞集团提出了“仙霞梦”,是使员工合法利益最大化,把员工作为家人养好,把社责任尽到。近些年,我们如何以职工利益为根本导向,向一线职工倾斜?

张道义:近几年来,仙霞集团的很多做法都表明,与利益有关的事情或者决定、决策都向一线职工倾斜,让一线职工在企业有地位,有自豪感,从而能够更好地有作为。对生产职工,公司规定对超出定额计划的均按3倍计发工资。公司先后数次自建了多栋职工福利房,以低于建设成本的价格让职工认购,每位职工按照年工龄100元/月的标准发放了福利卡,一线职工有免费早餐,企业有班车。

公司专门设立了“孝亲奖”,成立了“仙霞基金会”,用于救助特困职工和大病职工以及奖励见义勇为行为。每年都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让职工的子女参与。职工子女只要考上中专以上学校,都会组织聚餐,为学生送上崭新的西服以及传统文化书籍。家有80岁以上老人者,企业每年春节都会派公司领导前往探望。公司为企业退休职工印制了《退休职工档案》,每年厂庆都把他们请回“老家”同庆同乐。每年中秋节、春节,公司工会拿出专门人力物力对年满60岁的退休职工登门慰问。

多年来,公司一直自觉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情牵革命老区,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在沂蒙、延安等十几个村庄建立扶贫点,帮助农民科技兴农,脱贫致富,还新建了两所希望小学。心系兄弟企业,先后与4个省、11个市、22个县的近百家服装、纺织单位结成联合体,使10余家困难企业走出了困境。湖南水灾、玉树地震、云南旱灾……每遇重大自然灾害,更是少不了仙霞集团捐助的身影。近年来,仙霞集团在公益事业方面的投入近千万元。

《现代企业文化》:“文化仙霞”彰显了怎样的社会意义?

对传统文化的做法篇4

[关键词] 满族传统文化;变迁;可持续发展

满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五化”的深入发展,满族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多次实地调查,我们看到现在的满族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趋于模糊,甚至有消退、弱化的迹象,一些文化特质、风俗习惯诸如语言文字、等确实已经基本不再具备其原有功能,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并不是说满族传统文化消失了。可以很肯定的说,满族传统文化没有消失,而是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在“五化”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呈现出了历史化、时代化的特点。并且,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满族传统文化也逐渐成为了地域性文化和资源性文化;所以说,满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是满族本身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环境而做出了选择,这是满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核心文化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这种表现使满族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了中华大文化之中,这也应该是所有少数民族文化最终的归宿。

当然,满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它的发展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传承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加以推进,使满族传统文化能更好、更长久的流传。而时代已经为我们指出了这条可行之路就,即可持续发展。

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新时期对文化的要求,强调文化发展的科学、合理,有规划、有组织,体现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使传统文化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如何让满族传统文化更好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这里作者仅提出几点建议。

满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更新观念,深刻认识文化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上到政府机关,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对经济的发展格外重视。与此相对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是很不够的,至少与对经济建设的重视和扶持相比是远远不及的。正是由于这种忽视,造成了很多地区或领域文化的贫瘠,造成了较高经济收入与极低文化素养之间的强烈复反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建设。事实上,文化虽然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它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经济基础,它还会反映、影响和作用于经济生活。经济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决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进程。

文化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文化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科技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总和的文化则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民族地区的满族在生活条件、经济水平上是比较差的,因此各级各类政府对于这些贫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十分重视,在我们走访的满族聚居区中无论是自治县、满族乡还是村屯,都在向我们讲述他们是如何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但对于文化,他们就无从谈起。即使偶有将文化建设纳入规划的地区,也是只追求短期的,或者应付上级交办的差事,并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文化工作的缺失,从而造成了项目的重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经济致富措施缺少竞争力等问题。民族地区不仅有物质资源,更有深厚的文化资源,这是民族地区建设的两大法宝,只重视一方面,必然会造成发展的不平衡,甚至很难发展。注重经济和文化共同的全面协调看持续,才能符合民族地区建设的需要。

继续坚持做好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工作。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也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根。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保护、挖掘、整理就应该是民族文化工作的基础,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这项工作做不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满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还是成绩不俗的:国家将文化遗产分为15类,满族文化遗产涵盖14类,其中以古建筑和民俗为主。据统计,满族文化遗产中,省级以上149处,其中世界级文化遗产10处,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51项。这些传统文化遗产遍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并且主要聚集在北京、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其中北京有47处、辽宁1处、吉林34处、河北27处。满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受到重视,被很好的保护起来。在满文古籍文档等方面,我国现存满文档案和图书千余种,以满族发祥地辽宁来说,在辽宁省图书馆和大连图书馆珍藏的满文古籍的数目就不少,其中部级珍贵古籍名录有18部,省级珍贵古籍名录有25项。另外,近些年,辽宁挖掘、整理、出版的满族文化方面的书籍就很多,如《兴京旗人档案史料》、《辽宁省图书馆满文古籍图书综录》、《盛京皇宫和关外三陵档案》、《大清全书》,以及即将出版的满族珍贵文献——《满文老档》等等,另外,全国范围内收集、整理的满族家谱也是数量众多的。在民间文化的保护上,辽宁的新宾、本溪、宽甸等满族自治县都花费了很多精力搜集整理出版了满族民间故事集或者是满族民间歌谣集等,对于民间口头文学等是一种很好的保护。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或文艺团体根据民间故事和民间传统还编排了很多富有满族特色的歌舞等,传述着满族古老的历史。这些工作都是对满族文化的有效保护,通过这些方式,很多遗藏于民间的满族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保存下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认识了解。

虽然我们在满族文化保护方面的成绩显著,但若想要满族传统文化得以持续发展,这些还是不够的。面对日益复杂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必须以更大的努力和更科学的方法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里。在这里,笔者仅强调两点。

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立法保护。不仅仅是针对满族传统文化,对于所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说,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传统文化若想真正科学、持续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工作就必须有法可依。我国正逐步走向法治社会,而真正的法治社会其任何社会关系都需要一个准则,即法律。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涉及很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如民族和民族之间,政府与民族之间等,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进行。目前,中国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等都有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条款,不过更多的是侧重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部级法律还在研究制定中,尚未出台。一些省份如宁夏、江苏、云南、贵州、福建和广西等则相继出台了民间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或保护条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在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中涉及的问题最多,也最需要从法律层面予以支持。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势在必行。而在国家立法之前,一些满族传统文化相对集中的省份如辽宁、北京、吉林、河北等是不是可以考虑仿效云南等先出台可行的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以加强对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传统文化的保护在之前实际上一直是由政府主要参与的,这种几乎全盘的“包揽”做法,一方面取得的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文化保护工作的局限,使文化保护的及时性减弱了。我们今后的工作侧重点之一就是要抢救、保护那些散落民间的传统文化,因此,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发动社会的力量才是我们今后文化保护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我们以云南省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方法为例。他们就坚决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不仅动员所有的政府机关、文化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参与文化保护,还号召每一个云南人将保护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义务;不仅各级人民政府将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民族事务、教育、旅游、规划、建设、新闻等部门与文化行政部门共同联手协调文化保护工作,形成一个文化保护的“工作圈”。 很多民族和文化艺术研究机构或者是个人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积极参与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考察、收集与研究活动。很多市县级,甚至乡级文化艺术馆(站)都在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本地区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发挥的巨大的作用。

对于满族文化保护来说,云南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动员基层力量,发挥基层优势,将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深入下去,发挥更大的作用,使传统文化的保护真正成为人民的事业。

坚持把文化产业化作为满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做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关键一点是要让传统文化能适应新时期的文化需求,何星亮曾经指出,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关键在于“不断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不断地吸收和现代化联系紧密的新元素。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一样,如果在社会中失去功能,如果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就很难传承下来。”什么样的方法能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社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扬,这个方法就是产业化。

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都是重要性越来越被关注和正视,正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指出的,“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成为了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的发展战略之一,以产业化促进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了新时期民族地区普遍的做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可以说,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而满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份子必须要抓住这次时机,将满族的文化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促进满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目前,很多满族自治地方财政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文化产业化的收入,特别是有满族风情的文化产业化,如满族风情游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产业化手段越发显得落后,也越来越难创造经济效益,这不仅不利于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对满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发展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满族传统文化产业面临着必须有所突破的历史时刻,必须重新审视、打破瓶颈、敢于突破。基于此种现状和对未来的考量,提出几点发展建议。

1.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建立满族风情旅游带。满族文化资源分布在很多省市和自治地方,将之有效整合才是使满族文化产业得以真正成型的首要任务,而使之最快速有效整合的途径首选旅游业。旅游业的行业特点最适合将一些分散的适宜旅游的资源联系在一起。具体来说,如辽宁满族风情旅游,完全可以将沈阳与6个满族自治县结合起来,由相关政府部门出面统筹协调,以满族文化风俗为切入点,采取整体包装、突出重点,互推线路、联手经营的方式,形成以沈阳为中心,6个自治县各有侧重,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的满族风情旅游带。不仅避免了重复建设、互相竞争导致的内部消耗,也会形成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不仅是省内,像东北三省辽吉黑之间也可以形成跨省互动,形成东北满族风情旅游带。关键是各地政府部门之间必须通力协作,以整体效益为考量,摒弃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将个体放在整体中谋发展。只有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做到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才能将满族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具有影响力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2.要建立并宣传满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传统文化保护区早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就已经在一些其他省市的民族地区开展起来了,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在特定的地域之内,保护民族文化结构的均衡性与合理性、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从而使其持续、健康、稳定和有序地发展。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就能最大程度的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产业化,还能极大缓解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传统文化流失的压力。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典型比如西江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千家苗寨”,都是取得一定效果的样板。沈阳沈北新区也初步建成了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全国人口第二多的少数民族,更是作为有着悠久而璀璨文化的民族,满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建立是非常之必要的。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避免的,只有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才能减少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目前辽宁省正拟建立满族特色村寨,这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保护区。政府出资,选择一些合适的村落将现有民居修缮为统一风格,并加入一些传统民俗器物,鼓励当地人首先去了解满族民俗文化,这都是一些很好的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问题是必须注意的:首先,任何保护区都是产业化的一部分,因此也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律,进行充分的商业包装,以产业化形态推向市场,实现资源商品化,运作产业化,政府在这其中扮演的应该是领路者而非主导者,政府如果过于干涉,只会加剧文化流失。其次,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手段宣传。信息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宣传的重要性有很多例证,此处不再赘述。再有,满族文化有其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不可完全翻版土家寨和苗寨建设,也不应该将之看成文化传承的唯一途径,文化保护区在我国都尚未完全成熟,何况满族文化保护区又是刚起步,因此不仅要有充分的重视,也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让它成长。

3.开拓更丰富多样的满族文化产业形式。文化产业的内容是非常多样的,这是其多样性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和产生深刻影响。单一产业内容完全达不到产业化所能给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变革,满族文化本身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因此,开拓更多满族文化产业形式是现阶段必须完成的任务。这就需要政府前期投入与积极引导结合,对于这样的生产企业给予多项优惠鼓励政策,使他们有积极性。开拓新领域首当其冲就是满族特色纪念品的开发,除了遵循基本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还要有新意,可以请一些专门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参与到产品设计,另外,要考虑到不同阶层的收入状况而开发高、中、低三档产品,既满足馈赠的需求,也要满足百姓玩乐的愿望,使之受众更广。在旅游地的景区、商场设立专柜,扩大影响。第二个需要开拓的领域是满族文艺精品节目。《珍珠湖》曾给满族带来的荣誉,给全国、全世界带来的震撼已经过去很久了,近些年由于人才匮乏、投入严重不足,满族的文艺创作陷入低谷,无论是舞台表演还是影视娱乐,都鲜有佳绩。据不完全统计,从中央到地方已有100多个少数民族团体走向世界,少数民族艺术团组团出国访问约占全部出国演出团组的30%—40%。可是,这其中没有满族的表演,这让很多依然奋战在文艺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者和满族同胞很遗憾。打造文艺精品是《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带动其他产业从而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样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相较于其他形式,文艺是更容易被人接受、也更容易传播的事半功倍的形式。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应该将这个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可以几个地方联合,资源整合,共同打造“第二个《珍珠湖》”。

对传统文化的做法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外来文化;语文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作为小学语文这一科目来说,已经被赋予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向小学生传播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应该采用一系列教育措施来弘扬传统文化。

一、在语文教学中来传播文化

课堂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添加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结合优秀文化的精神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字美、思想美等概念,将其深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生处于识字阶段,是教师弘扬传统文化最好的时期。低年级学生是开发记忆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将传统文化融入识字的教学中去。《三字经》和《弟子规》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教师利用《三字经》的文字让学生学习,不仅学会了识字,还背诵了解了传统文化。这些著作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我国优秀文化的血液,作为小学生应该将它们传承下去。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弟子规》中的故事做成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理解文著的含义,使其在一点一滴中感受文化的熏陶。

在进行书写教学时,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国的书法。教师应将书法融入学生书写中去,使其练得一手好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书写占着很大的篇幅,从甲骨文到形声字,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时代赋予了文字丰富的文化,所以很多字不是多抄写几遍就能深刻理解的。中国的书法经过了数千年的积淀,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各朝代书法的不同,以及各字体的特点,开展临摹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加深对于书法的理解,还可促进其书写的美观性。

中国古诗词从春秋战国至今,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诗词也是了解朝展变革的一个辅证,学习古诗词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诗词与古人对话,了解他们的所感所想,对于今后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学习古诗词莫过于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课前先做出课文引导,例如,在学习《悯农》时,让学生观看有关农村种植庄稼的图片,了解耕种的情况,然后进入到诗词的学习,逐词给学生翻译,让他们理解古文对应现代汉语的意思,最后学生自己体会诗词所要表达的含义,掌握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中心思想。如此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做到了语文诗词的教学。

诗词中的音律美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方面。古代诗词都是唱出来的,所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多多诵读,根据诗词的音律不断体会古人所表达的思想,逐渐体会到其中的意境。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反复诵读,背诵也就不成问题了。学生也比较喜欢这样的背诵方式,死记硬背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

二、在语文活动中感悟传统文化

组织活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举办语文诗词背诵比赛、古文默写比赛等。活动的组织可以消除课堂中的沉闷感,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传统文化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传统节日的由来、朝代变更的历史等。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挖掘语文课本中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播,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其传承下去。

在过中国传统节日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节日食物和纪念品。中秋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月饼的制作,端午节可以学习包粽子等。因为外来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重视我国传统节日,所以教师应该教导小学生多多了解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再通过传统节日学习传统文化精神,通过营造节日的气氛来感受我国文化的特点,做华夏子女的继承人。

三、在现代生活中欣赏传统文化

周杰伦的《青花瓷》是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青花瓷所创作的一首民族风歌曲,将中国文化与现在歌曲结合起来,经过广泛流传,让中国乃至外国人更加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现代生活中欣赏传统文化,多听些民族风歌曲,多看些有关诗词歌赋方面的节目,在生活中不断学习。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将传统文化深入到课堂中来,让小学生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日后将我国传统文化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和勋.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

对传统文化的做法篇6

方企业文化,必然遭遇水土不服。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企业文化之根,是构建企业文化之魂,是无法取代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 基础 作用

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期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智慧结晶,是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

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价值理念,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并决定着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和

整体形象。

一、构建企业文化不能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继承

时下,企业界流行这样一句话——“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国内不少企业纷纷

引进西方企业文化,以提升核心竞争力。然而,引进之后却发现许多被西方经营者视为“经典”的价值理念,并不适合中国的社会体制和文化底蕴,很难在企业推广实行,最后变

成 “水中月”、“镜中花”。 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文化也有明显的地域性,盲目地引进西方企业文化,照搬照抄,必然导致水土不服。在构建企业文化

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模仿西方企业文化,更应该吸收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才是国内企业文化真正的根。

二、国内企业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会带来严重后果

1、缺乏文化的企业,其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各领三五年”,这是当前国内企业生存状况的一个生动写照。为什么中国企业普遍短命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缺乏文化底蕴。管理大师托马斯.彼得斯曾经说过

:“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的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不少

中小型企业自身没有企业文化,也不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在经营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例如,在许多民营企业老板眼中,企业的目标就是赚钱,无需考虑社会责任感。一

些企业“一切向钱看”,违背基本的商业道德,制假售假,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近年来,国内食品企业违法使用非食用原料、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时有发生。一些生产企

业为降低生产成本,牟取暴利,在生产过程中违规使用非食用原料,违规使用防腐剂、增白剂、改良剂等,这些违法行为背后,与企业文化缺失不无关系。

2、在文化建设方面崇洋并不可取

对于一个长寿企业来说,与之相匹配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当前,在构建企业文化方面,国内企业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国外的文化先进,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过

时。当企业初具规模后,便花重金引进一些所谓的西方先进企业文化模式。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硬性地横向移植西方企业文化导致的结果却是“邯郸学步”,原有的

经营理念丢弃了,新的管理理念却驾驭不了,企业的管理就会陷入不伦不类、非常尴尬的境地。

3、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吸取中国传统文化

创建新型企业文化必然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势利导把中国传统文化植入国内企业之中是最好的选择和做法。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做人

、经营和思维的大智慧,对于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促进企业经营发展等有着极大的帮助。纵观中国历史,从陶朱公到红顶商人胡雪岩,每一个商人成功的背后,无不受益于中国

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让他们成为了华商中最杰出的代表。即使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仍需要创造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和模式来管理企业,而这一切离不开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吸收和继承。

三、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国内企业文化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

1、对国内企业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根”

如果把企业文化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传统文化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在构建企业文化中,必须广泛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国学大师南怀谨曾说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都丢掉了。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同样,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也是没有希望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也

同样需要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根。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思想和眼界已大大开放,如果我们能从祖先留下的灿若繁星的宝贵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使自己的企业拥有深厚

的文化底蕴,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

2、对国内企业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魂”

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企业文化的“魂”。一个企业,真正的灵魂不是你做什么样的行业,而是企业文化,正如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魂

一样。西方有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有着泱泱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值得庆幸的是,当前,国内不少企业经营者已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地将凝

聚中华文明5000年智慧的传统文化带到企业管理中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从国内看,能够做大做强的企业,如海尔集团、华为通讯等,无不是在构建企业文化方面大量地吸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构建企业文化,应当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来吸取,从认知和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入手。中国传统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源泉,是企业灵魂之

所依,是我们从理论到实践打造“中国模式“的根基。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底蕴和根基,用传统文化精华构筑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具有无法取代的核心竞争力。企业

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作者单位: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4,(2).

[2] 王峙东,张积秋,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文化创新[J].协商论坛,2006,(7).

对传统文化的做法篇7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促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33-02

前言:我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因此传统文化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青少年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越来越少,甚至很多人开始崇洋,这样长期以往下去,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中学语文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从宏观角度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语文课堂教育的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学语文课堂上,才是现阶段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目标。

一、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学校的教育是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要在顺应社会潮流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继承和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初高中的教育也是学生教育生涯中打基础的几年,因此初高中学生的课堂教育不容忽视。中学的语文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思想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语文课堂也要改变目前的现状,不断发展,以此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

2、我国现阶段中学语文课堂氛围过于压抑,没有把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迫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在语文课堂上大部分老师都处于一种灌输知识的状态,把重点和要考的内容不断的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长期下去,学生无法理解课堂重点,也无法对上课感兴趣。

3、语文教学中会涉及道德内容十分广泛,从古到今,但是目前的中学教育老师并没有把这一点凸显出来,只是把“教”当做重点,而没有恰当的解释,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做法也是十分不可取的。

4、现今社会,部分青少年存在崇洋的思想,崇拜国外,过洋节,这些状况都是十分不利于我国发展的。因此老师要把握好这种情况,不是拒绝外来文化,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外来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课堂上渗透给学生,这种做法十分有利于吸引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并且扎实的掌握所学知识。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结合的意义

1、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人类社会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演化和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定要世展,才能使我国的传统得以继承,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更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代表着人们智慧的结晶。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多方面多角度体现出来,但是最主要的一点体现在文学中。因此我国发展到今天,提倡把中学语文教育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人的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发展和推动新时期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中学阶段是学生们思想意识刚刚开始培养和发展的阶段,因此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相结合,可以说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相结合,首先要在教师的角度入手,现阶段部分校园中的教师只注重自己学科的学习,并没有多角度,全方位发展,因此导致无法在自己学科中渗透其他的知识,这也是现在学生对于课堂兴趣不高,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中学的语文课堂,语文课能涉及到的知识很多,历史、政治、地理、甚至有时候还涉及到数学知识,所以语文老师更要全方面发展,在课堂上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掌握的更加全面,对于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4、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国是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因此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非常宝贵的。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积极进取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文知识,更加推动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

5、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民族自豪感和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并且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把传统文化结合在语文课文中,更容易是学生受到激发和感染,为学生理解课文举出鲜明的例子。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课堂相结合的好处。

6、当今社会很大一部分青年人存在崇洋的心态,都在学习外国文化,过洋节,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我国的发展,因此对于中学生而言,老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带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外国优秀的文化,把他们相结合这样的做法更加有利于我国的发展。

7、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相结合,首先要在课堂上重视情感的渲染,把语文课文和传统文化紧密连接在一起,然后再渗透到生活的一点一滴,指引学生去发掘、观察生活中存在的传统文化,使其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并且择优继承和发展,以便后代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

中学的语文教育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一门学科,不仅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情操和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学习,邓小平曾经说过:“我国的教育事业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想要历史得到发展,中国不断进步,就要把中学的语文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小培养学生对于我国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传播历史文化精髓,使传统文化深入每个学生的心。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更提高了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潘 蓓.探寻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何雅琴.探究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篇历史及阅读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4.

[3] 张世颖.中学语文教材中儒道经典选篇现状与教学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4.

对传统文化的做法篇8

根据街道关工委20xx年寒假工作的计划安排和要求,结合新华社区实际,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积极配合街道和学校做好假期未成年人的思想、法制、安全、教育工作。为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愉快的假期活动,特制定社区寒假:

一、为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发扬中华民族爱清洁讲卫生的优良传统。组织孩子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认真细致地搞好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环境。组织开展社区环境保护活动,以清理身边白色垃圾为主题,大力做好爱国卫生运动,使孩子们在度过新年的同时增强对卫生工作的重视和热爱。

二、配合街道关工委、学校,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为提高青少年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知识,社区为孩子们准备了“以案说法”专题讲座,请社区民警于海同志进行法律教育课,让孩子们过一个安全有意义的寒假。

三、结合建国60周年、少先队建队60周年、“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重大节和纪念日,对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教育。组织孩子们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开展学习民族英雄事迹,发扬爱家、爱党、爱国的民族精神。

四、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用圣贤智慧熏陶孩子们。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价值极高的精神文化宝藏,是驱动中华民族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作为中华民族子孙,要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针对孩子们制定适合他们阅读的传统文化书籍,以丰富传统教育知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五、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根据“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孩子们到辖区内“夕阳红”养老院慰问演出,使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让孩子们在关爱老人的过程中增强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意识,提高全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意识。

六、大力开展赞改革开放30周年伟大成就和科技成果的活动。以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开展“赞改革、颂成就、爱祖国、思党恩”的主题活动。组织孩子们以xx大知识手抄报制作的形式学习xx大精神;组织参观辖区内企业,提高孩子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切身认识。

社区XX年寒假工作计划(二)

根据街道关工委XX年寒假工作的计划安排和要求,为使广大社区青少年过一个健康、快乐、有意义的寒假,武定新村社区结合实际,以科学发展的精神为指导,积极配合街道和学校做好假期未成年人的思想、法制、安全、教育工作。社区精心组织寒假青少年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愉快的假期活动,特制定社区寒假工作计划:

一、继续开展“童心盼青奥”活动

为引导社区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到申办青奥的活动中,为充分展示当代青少年的风采,社区假日小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继续开展“申奥小小行动天使”活动,包括引导社区青少年积极参与“我为青奥在行动”活动;做一张申办青奥的祝福卡片;走进社区、街头做一次申办青奥的小小宣传员;将青奥相关知识告诉一个手拉手小朋友的“青奥知识一传一”活动以及参加“迎青奥我运动我快乐”趣味体育活动。

二、开展“低碳生活从新年开始”活动

低碳生活就是提倡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在青少年中开展“低碳生活从新年开始”活动,倡导低碳生活,并号召青少年带动家人积极实践低碳生活,社区特围绕主题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花灯制作系列活动,倡导社区青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随手关灯、关水,多步行,多植树,多坐公交,积极实践低碳生活。

三、开展“青少年平安自护”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自护意识,提高自护能力,寒假期间,社区继续以“平安自护”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使青少年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自护技能,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有关交通、水、电、燃放、饮食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青少年都能够平平

安安过好春节。社区特邀请社区民警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

四、发扬中华民族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弘扬民族精神、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机。社区要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组织少年儿童开展了解一个趣闻民俗、学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背一首古文活动,让少年儿童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广大少年儿童培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自觉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五、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上一篇:落实领导讲话情况汇报范文 下一篇:新生儿科相关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