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

时间:2022-10-08 02:41:01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

摘 要:实验教学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生物素养的关键。本文就此从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关键词:生物学 实验教学素质教育

生物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生物教育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科学精神的浸润与陶冶,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大好时机。

对高中学生来说,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常见的仪器、器具、药品的使用能力,还有对实验程序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等。在实验教学中,结合生物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是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终极目标,生物教师应努力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高中生逐步提升生物科学研究的素养,这是素质教育对生物教学的根本要求。

一、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对实验仪器、药品正确使用的习惯

高中生物实验所使用的仪器和药品较多,有些是学生在以前生物课甚至化学课时未接触过的。对这些仪器的原理、药品的特性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造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实验器材的损坏,对药品的浪费,还可能造成安全隐患。例如,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经常发生不规范操作。观察装片时学生常常直接使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比低倍镜观察清楚。这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所以高倍镜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而低倍镜所看到的面积大,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程序的习惯

高中生物包含一些复杂的实验,这些实验步骤经过编写人员长期总结、反复摸索,有很多设计得很巧妙的地方,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其中也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在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先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解离漂洗染色压片。先让学生了解每一步骤的作用。

在进行以上实验操作时就有学生发现在观察时视野里一片紫色,看不清细胞,更不用说找到染色体。在教师指导下他取下装片观察、思考后,发现是染色后直接把根尖夹取到载玻片上,而载玻片上只滴有一滴清水,不能稀释染料很浓的紫色,直接压片当然效果不好。找到原因后,很自然就能想到,在染色后再漂洗一次,洗去多余的染料,就能得到很好的实验效果。显然学生有这种想法是建立在对实验步骤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思考怎样做更好。通过这样分析现有的实验程序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生物实验程序设计的素养。

三、在实验后培养学生反思实验的习惯

在实验完成后,效果常常有好有坏。对于成功的实验要总结,哪些操作中的难点处理得好,在以后的实验中这些经验是可以推广的。而对于失败的实验更要找出失败原因。通过反思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培养比一次成功的实验更有益。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为什么使用斐林试剂时甲液和乙液要先混合再做下一步实验,而使用双缩脲试剂时要先加A液再加B液?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为什么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多数为间期的细胞?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滤纸条要剪成长6厘米,宽1厘米,一端剪去两角?在有的实验中,个别学生的实验结果不明显或失败,教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

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生物教师的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方法和途径。让我们不断努力去探索、弥补教学中的缺陷,为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奋斗。

上一篇:关于一堂杠杆平衡的探讨课的记实 下一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