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时间:2022-10-07 09:55:5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提要盈余管理问题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公众关注并希望加以规范和治理的焦点问题。本文在分析盈余管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各种手段。目的是挖出这些手段之后的深层原因,为防范和控制过度盈余管理提供参考。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于盈余管理的涵义,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加拿大会计学家威廉姆・R・司可脱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的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称为盈余管理;另一位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即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取私人利益,而有意地对对外财务报告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凭借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在法律和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来编制对外财务报告,以达到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证券市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上市公司的产权关系不清晰,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之间关系复杂,关联方交易众多。上市公司在IPO、配股、避免摘牌时有着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肆意的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的“家常便饭”。在我国特殊的环境下,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

(一)虚假确认收入。收入是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对收入进行控制是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采取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收入以及伪造交易收入等手段以达到平滑收益或虚增收益或转移收益的目的。由于企业对会计政策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在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原则的基础上,企业为了粉饰盈利状况,就人为地改变收入确认和计量原则以及改变交易确认的时点来调节盈余。

(二)虚假确认费用。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应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的要求。上市公司通常用费用资本化的方法,故意资本化应该费用化的费用,减少当期收益尤其是借款费用和研究开发费用;故意递延费用和提前确认费用,来控制费用分摊,影响盈余。

(三)利用资产重组。资产重组是公司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行为。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利用时间差,如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产生暴利等。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舞弊案就是通过合理利用会计准则,精心安排确认收益和损失的时间来消除利润的波动,合理运用费用重组来抵消出售大型资产带来的一次性收益,再将这类收益分摊到未来年度确认,采用收购有盈利的公司或再适时出售资产的方式调节收益等。二是不等价交换,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母公司之间进行“以垃圾换黄金”的利润转移。通常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将盈利水平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的国有企业,或利用债务重组等其他方式。

(四)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根据谨慎性原则,公司应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方式,来确保相关资产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依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提取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由于减值准备属于会计估计的范畴,其计提方法和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由上市公司自行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公司可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准备,在业绩不佳时少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例如,有的公司在计提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时,出现“一次亏个够”,报告亏损年度将亏损做大,旨在以后年度“轻装上阵”,实现以后年度扭亏为盈。

2004年证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就八项计提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还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不得利用资产减值的机会“一次亏足”、不得在前期巨额计提然后又大额转回、不得随意变更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等等。但并没有对上市公司和会计人员违反其规定时将受到的处罚作出明确规定。

(五)虚拟资产。权责发生制是会计上用来确定损益的基本方法,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虚拟资产的产生。虚拟资产是介于资产与费用之间的一个概念,指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由于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科目。由于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使得一些企业将虚拟资产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通过虚拟资产挂账进行盈余管理。

(六)会计政策变更。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守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在一经选择会计政策后,就应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更。除法律、法规要求外,只有当变更会计政策能够提供更为可靠、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时,企业才可以变更会计政策,而且这种政策变更必须在会计报表中予以披露。但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灵活性,对同一事项和交易的会计处理可能会给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那些急于报告盈余的企业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无疑是一种可供运用的好方法。并且在同一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中,处于信息劣势的人们通常很难判断哪一种会计处理方法更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再加上我国企业每次会计政策变更的成本较低,管理当局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利益的需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对会计政策进行随意的变更。

(七)会计差错更正。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要承认对以前的会计处理是错误的,同时审计师也要承认没有发现错误,所以实施难度较大,会遭到主审计师事务所的抵制。但仍然有可能实施:当上市公司面临可能被ST、申请恢复上市或其他关键情况时,作为所有会计手段中的最后一招,迫不得已时使用。或是当上市公司在以前年度操纵利润、实现了盈余管理目标后,往往会留下资产窟窿,这时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可以充当“清道夫”的角色。

同样,在《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不得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调节利润。如果公司滥用会计差错更正调节利润,有关责任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对公司做出的会计差错更正处理与披露,尤其是对会计差错更正的原因应予以适当关注,并恰当表示出审计意见。公司管理层应向董事会提交书面材料详细说明重大会计差错的原因、内容,以及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董事会应做出专门决议,监事会应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对董事会的决议提出专门意见并形成决议。这个通知在规范2003年年报中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事项进行舞弊的行为中产生了积极意义。

(八)利用合并报表范围。上市公司还通过改变合并报表范围,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常见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将原来列在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通过整体出售或者减持股份的方式,排除在当年度合并报表范围外;二是将原来不属于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采用增加股权投资比例的方式纳入当年度合并报表范围;三是当年度新收购一家企业使其成为子公司,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九)地方政府援助。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无法再融资或者面临被摘牌时,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增加税收的考虑,往往给予上市公司行政性支援。主要包括减少税负、降低利息、给予资产价值优惠和地方政府补贴、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来提升企业的盈余。地方政府的援助已经成为了微利公司改善经营业绩、避免上市公司年报出现亏损的“救火队”。

三、结论与启示

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公司调节盈余的行为,违背了中立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报表上反映的企业业绩同企业经营实际脱节,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从而给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误导,甚至可能会严重影响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管理。但由于盈余管理手段的客观性,完全消除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能让它放任自流也不能完全杜绝。要做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去控制,不允许过度的盈余管理。本文不但详细阐述了各种盈余管理手段,而且分析了各种手段的原因。希望各相关部门从这些手段入手,针对各种原因,找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措施,净化我国的证券市场,保护广大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上一篇: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制度安排 下一篇:物流企业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