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及可持续利用途径

时间:2022-06-19 11:34:41

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及可持续利用途径

提要本文概述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自然资源基本情况

1、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量少。按储量计算,我国矿产资源量居世界第三,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居世界第一,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四,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说明我国是个自然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从而使得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值在世界上处于低水平。目前我国矿产、水资源、森林、耕地、草地、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28%、14%、32%、32%、12%、5%。由此可见,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水平却比较低。

2、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大,利用配置不甚合理。自然资源具有地域分布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生物、气候、地理、地质分异的复合造成的。我国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水资源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耕地资源是平原和盆地多,丘陵和山地少,东部多西部少;区域水土资源配比是北方土多水少,南方水多土少。水能集中分布在川、黔、桂、滇、藏5省区,西南可开发水能占全国的76.9%,华北只占全国的1.2%,华东也只有3.6%。矿产资源的基本分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带逐渐减少;而我国重工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这一大经济带中除了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外,其他资源特别是能源、原材料严重不足。

3、自然资源开发难度大,浪费严重。自然资源开发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质量状况以及开采条件。我国资源质量差别悬殊,低质资源比重大。全部耕地中低产田占2/3左右,其中大部分属风沙干旱、盐碱、涝洼、红壤等地;在天然草场中,高中低产面积基本上占1/3;我国矿产大多属贫矿,而且共生、伴生资源多,全国铁矿有95%以上为贫矿,铜矿品位低于1%的约占2/3,磷矿和铜矿中贫矿占19%。而且我国一些特别大型矿床多为共生或伴生的综合性矿床,共生、伴生矿存在难分选、难冶炼、难分离等技术难题。由于开发难度大,加上管理水平低,生产技术、设备落后,致使资源浪费严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50%,大部分乡镇企业资源回收率不到30%。

4、呆滞资源多,开发投资大。我国荒地0.33亿平方千米中,有多达0.23亿平方千米处在边远地区、盐碱地、沼泽地、干旱地和沿海滩涂;草地资源27%属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型;森林中有15亿立方米为病腐、风倒、枯损,或是分布于江河上游,或是处于深山峡谷地带;海洋资源中“争执”面积较大,渔业和石油勘探难于进行;水能富积区多交通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区。矿产资源有不少分布在地理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很难保证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其中煤炭资源近期不能利用的占40%以上,铁矿和铜矿中长期不能利用的分别占35%和40%,铂矿93.5%分布在甘肃、云南、四川的边缘地区,铬铁矿资源少,探明储量又主要分布在等交通不便之处。上述资源要开发利用,必须进行大量投资,如若同一般的资源开发比,其总投资要高出7~8倍。

二、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接近承载极限。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要角度来看,自然资源从总量上接近承载极限甚至走向枯竭。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成长阶段,工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将会不断增长。在能源方面,如按目前制定的发展目标计算,到2020年,除煤炭、钨、钼、稀土和某些非金属矿外,大部分主要矿产将缺乏必要的储量保证。工业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也面临严峻的危机。工业及城乡的发展与用地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表现为工业化发展必然导致用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工业用地浪费导致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加剧。

2、使用上存在大量浪费。我国的自然资源不仅人均占有量不高,而且在开发使用上还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这就加剧了我国自然资源稀缺的程度。首先,我国能源资源浪费极其严重。据《世界资源》报道,在世界10个经济大国中,每生产一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我国最高,分别是法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目前世界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先进指标已超过50%,而我国仅在26%左右;其次,对矿产资源而言,因“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等造成资源回收率很低和优质矿产劣用现象,全国矿产开发利用率仅有33%~50%。在资源利用方面,因忽视综合勘探、综合开发、综合利用而导致采主弃副或采副弃主,综合矿单一开发利用等浪费现象;最后,我国工业用水的浪费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位产品耗水量大,如生产1吨钢需补充新水30~260吨,而美国和日本仅用6~8吨;炼一吨原油平均耗水量为1吨,而国外仅0.5吨;二是水的重复利用率低,发达国家的工业用水重复率一般在60%~80%,而我国仅在20%~40%。

3、开发利用环境严重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已成为世界性灾害,给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危害,我国也属于多灾害的国家之一。20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千米,还有大面积的土地遭受风沙灾害。20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期,我国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增加1,560平方公里。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末,沙漠化土地每年增加2,100平方千米。据测定,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约4,000万吨,相当于每年全国生产的化肥总量,黄河每年挟带的泥沙量高达16亿吨,其中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采矿业对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

三、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1、加强对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不少自然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如矿产资源中的共生矿、伴生矿,只有通过综合开发、综合加工,才能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做到尽其所用。如果单一开发、单一加工,就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资源综合利用要紧紧围绕经济工作的中心来开展。一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通过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要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通过资源综合利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三是紧紧围绕实施可持续增长发展战略,通过资源综合利用治理污染,改善环境。

2、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运用经济手段控制和调节资源的稀缺程度。坚决消除自然资源无价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进一步理顺价格体系,使资源价格反映资源价值和市场供需的变动关系。对水、电、煤、油等产品采取灵活的定价机制,以诱导企业进行节约使用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进而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源的良性效果。实现资源产业化、对其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清查,建立核算体制,加强管理。把资源产业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变资源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抑制资源需求过热势头,把资源产业的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基础。

开征资源补偿税和污染税。自然资源是国家财产,国家通过征收资源补偿税和污染税来保护自然资源,使其不受或少受损失是履行财产权的具体表现,也是资源有偿使用的具体体现。开征资源补偿税和污染税能体现“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有利于资源更新、增值和合理配置,抑制自然资源需求过度膨胀和低效利用,鼓励研究和采用新技术,消减排污量,实行废物利用,控制环境污染。

3、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强化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来实现的。例如,日本1991年10月制定的《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推动了日本玻璃瓶、铝铁罐、废纸等资源的有效回收;1993年实施的《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使日本97%的啤酒瓶和81%的米酒瓶得以回收利用。法律是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法律规定了人们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方面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集中表达了国家和人民当前和长远的利益,为全社会建立了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规范,是一切公民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我国要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健全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建筑节能、节约石油以及包装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抓紧修订《节约能源法》。建立执法责任制,保证现有法规的有效贯彻实施。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将有力地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通过立法把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处理上升到国民义务的高度。要求企业对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选取、包装材料应用等各个方面引导企业自觉采取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原则的做法。

4、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替代资源。所谓资源替代,就是在生产和消费中,开辟新的替代资源,这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途径。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替代资源的创新也是层出不穷。新能源、新材料、新食物将不断涌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替代资源不胜枚举。例如,钢铁和水泥替代木材,核能、太阳能替代煤能、水能、电能等等。创造出一种丰富廉价的资源替代某种相当稀缺、昂贵的资源,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一是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二是可以缓解对稀缺资源的需求,延长可供持续利用的时间;三是可以及时满足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保障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深化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资源管理职能。建立综合协调机构,对各门类资源管理与资源调查、勘测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源管理与环境管理、防灾减灾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协调。建立内外结合的资源监督机制,加强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资源监督工作,监察与督导并重。同时,把对资源管理和资源产业活动的社会监督力量组织起来,形成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双层监督机制。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的政策、法令、规定、标准和规划的要求,对破坏、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以控制、协调,保护资源,改善环境。资源监督是资源管理部门最重要的职能,资源保护目标、各种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各种资源法规和要求,都要依靠监督推动实现。同时,在监督中不断完善资源管理。

6、提高全社会自然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如采用报告会、现场参观、电影、电视、广播和教科书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自然资源的价值观念和新的消费观念,把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维护人类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道德准则,在全社会大力开展资源环境道德教育,使其转化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委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梁光明等译.自然资源利用经济与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1.1.

[2]朱连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4.9.

上一篇:城乡统筹:公共品供给模式战略选择 下一篇: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