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时间:2022-10-07 02:24:33

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摘要: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紧密的相关性。现代教育应注重从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整合优化育人环境、建设良好校风学风,教育学生学会悦纳自己、他人与现实社会,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和谐校园;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历史命题和战略部署。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创建和谐校园是学校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大学生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之一,他们正处在人格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期,培养他们具有健全优良的人格不仅仅是为了避免身心疾病,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人格最佳作用,为社会多作贡献。因而,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关系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对于对和谐校园的构建也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说到和谐校园,首先必须要明确和谐的涵义。在古希腊语中,和谐原意是将不同的事物调和在一起。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和”即和睦,有和衷共济的意思;“谐”即相合,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和谐是指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匹配。由此,和谐校园就是指校园内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社会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矛盾处于协调稳定、相互依存、健康发展的多赢状态。和谐的校园中有着能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员工和所属各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师生员工和学校所属子系统活动总体协调。苏州大学唐文跃等认为和谐校园是资源兼容共生的校园,是学术氛围浓厚、文化繁荣的校园,是主体(群体)际和而不同的校园,是道德水准高的校园,是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校园[1]。个人认为,这一表述深刻提示了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促进事业发展,在校园里奏响和谐的旋律,将会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的职能,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师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 积极营造培养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当前高校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建设和谐校园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众多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个体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泊、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人格缺失问题,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效率,妨碍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还会给大学生个体蒙上一层消极、阴暗的色彩,严重影响着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构建和谐大学校园,培养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理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二、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的相关性

(一)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要以和谐的校园作保障

健全优良的人格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去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正确面对挫折,保持身心健康发展,并能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然而,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需要以和谐的社会特别是和谐的校园作保障。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谐的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组成的,而和谐发展的人是由和谐的校园孕育出来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当从校园抓起,通过一个个和谐校园的创建,引领社会走向和谐发展。和谐校园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等等[2]。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耳濡目染,这对于培育和谐的思想观念和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在和谐校园中成长的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最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二)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离不开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大学生个体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近些年来,不断发生的大学生人格退化、裂变事件,例如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家爵杀人事件、天津医科大学马晓明杀亲事件等等,已向全社会提出了严正警告,重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使命。综观我国当前的高校教育,在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模式方面,多偏重于学科标准、知识灌输,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培养重视不够,大学生素质教育还不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求职竞争的需要,不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构建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3]。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人的心理和谐则是健全人格的重要体现。新世纪要求大学生更具有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效率意识,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素质,而这些往往与自信、外向、乐观、进取、顽强、灵活、守信等人格特征联系在一起,因而构建和谐校园要求大学生具有健全发展的人格特征。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和谐校园对大学生人格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要求学生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智能结构健全而合理、具有创造精神和合作意识、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富有激情且具有良好的协调控制能力等。造就和谐发展的大学生个体,就是要使他们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合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

三、重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构建和谐校园

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大学生人格发展不平衡现象给我国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任务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人格内部个要素内在的、和谐的统一构成完善健全的人格。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要善于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实现对大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等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和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有了更大的适应性、灵活性和更大的发展可能,也为他们人格的塑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然而急剧变革、观念多元的社会文化使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变得更加困难和不确定,从而使其人格的发展出现更多的迷茫和冲突。21世纪将属于能承受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者,因而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大学生在人格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当代大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强化个人修养,培育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的正确思想意识和观念,如民族意识、国际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等,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整合优化育人环境,建设良好校风学风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勇于开拓,充满活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既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性格特点,又能通过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品质与人格。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在新时期一种很好的载体。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位。将健全人格教育融汇于文娱活动中,使学生在美感欣赏、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学生更乐于接受,校园内的氛围也更为轻松活泼,和谐自由。因而应重视建设良好的校风与学风,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

(三)教育大学生学会悦纳自己、他人与现实社会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应针对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大学生学会认同自己,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要对自己有满意感,不断给自己以积极的心理暗示,随时保持自信乐观的良好心态;要学会宽容,敢于承认他人的存在价值,善于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乐群好施,虚怀若谷;要善于容纳社会上现实存在的事物,乐于接受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经验和新观点,尽快顺应社会的变革。也就是要教育大学生学会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社会,这对于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的首要因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2000年,武汉大学曾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题对当代大学生质量进行调查后发现,大学生相对不足的是“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4]。我们应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理念,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互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互动即团结互助、平等友好、共同前进。特别是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以健康向上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为学生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尤其是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应该强调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大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大学生长期处于友好合作的学习氛围之中,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是促使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需要。同样,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是时展的必然,也应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两者基于协调和默契,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稳定。

参考文献:

[1]唐文跃,张明.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举措[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5):107.

[2]石国兴,高志文.心理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N].光明日报,2005.10.11.5.

[3]李耀臻.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思考[N].光明日报,2005.6.29. 5.

[4]俞俭.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武汉大学调查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0.9.19.5.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新时期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与和谐校园构建的相关研究[CJF07049]。项目起止日期:2007年11月―2009年10月。主持:康钊。

上一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探索 下一篇:《媒体调查》实践课程设置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