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一对多”的周年之痒

时间:2022-10-07 12:26:30

基金“一对多”的周年之痒

去年享受了数月“发行蜜月期”的“一对多”,在迎来周年生日的时候,没有收到预期中的鲜花:许多投资者不认可“一对多”一年来的业绩表现,纷纷指责“一对多”把握绝对收益能力不强。

基金行业陆续推出的包括QDII、“一对一”以及“一对多”在内的创新产品似乎都无可避免的自己戴上了“初始了了,大却不佳”的帽子。灾难开始即在于,产品出售者片面强调收益和产品优点,购买者对“掘金”的渴望压倒了理性的思考。

首尾相差愈30%

一年过去了,有关“一对多”产品净值亏损的晦气传闻充溢坊间。不过由于监管层的限制,关于“一对多”的业绩排名,始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截至8月13日,成立满半年的66只“一对多”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20%,比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低1.59%,比同期公募基金平均涨幅低16%,且同期表现最差的“一对多”产品年化亏损为15.3%。

任何对投资者不负责任的产品,投资者也会远离而去。据知情人士透露,某只“一对多”初始规模为2.8亿,过了赎回期,仅剩1.2亿的资产。

“一对多”周岁,众多产品也将陆续迎来首批“解禁”潮,那就是每年一次的“开放日”,在此期间投资者可自行决定是否继续持有。记者获悉,有40多只一年期的“一对多”产品将在今年12月前陆续到期,对应的金额约为100亿元。

即将到期的第一批“一对多”产品大部分将很快进入清算流程。具体流程为:基金公司清算报告,验资并核对净值,然后提交给托管行,公示净值。根据合同规定,大约在产品到期后的20个工作日内,基金公司将完成把资金划至投资者账户的清算步骤。

不过,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一年的考察时间毕竟太短,过去一年“一对多”产品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只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再来考察“一对多”才是公正合理的。针对目前市场“一对多”业绩分化严重、良莠不齐的现状,投资“一对多”的关键还在于选择产品。首先即是对产品的全面认识,通过与客户经理的沟通,投资者在明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对“一对多”产品要进行充分的认识,了解其风险收益特征。另外,专户投资团队是“一对多”产品的灵魂,因此,选择有专门专户投研团队的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内忧外困时

可以确定的是,这不过是“一对多”问世的“周年之痒”。在接下来的日子,“一对多”还将遭遇更多挑战,需要应对更多的尴尬。决定“一对多”成败的关键在于专户投资人才,而目前基金公司专户人才的匮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事实上,“一对多”产品在基金行业面临的同类产品挑战也日渐复杂。除了要应付投资者的质疑之外,他们还得面对来自私募基金产品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

归根到底,“一对多”的矫捷优势仅仅是其自己的特点,而能否给投资者带来好的收益关键在于市场和基金公司。显而易见的一点是,若是A股市场不迎来一波牛市行情,基金公司也很难发挥“一对多”的矫捷优势,这是基金公司的悲哀,也是“一对多”的尴尬。

上一篇:现在就买大颗全完美裸钻 下一篇:投资一家马来西亚馆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