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鲜活农产品“卖难”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10-07 07:15:26

我国鲜活农产品“卖难”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摘 要】当前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总体上依然薄弱,对农民造成很大的损失,有必要打破鲜活农产品“卖难”困局。本文重点分析了鲜活农产品出现卖难局面的原因,以及提出加强农民专业合作与区域布局规划、加强市场监管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卖难;农产品价格变化;市场监管;电子市场

农产品价格走势的稳定对于引导生产、调节供需、保障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农产品“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在经济上,农民是弱势群体,鲜活农产品卖难,既对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又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因此,有必要对鲜活农产品卖难的现象进行研究。

一、我国鲜活农产品“卖难”的现状

2012年,我国食品价格指数走势平稳。截至2012年11月,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9个百分点。然而,从细分农产品价格指数来看,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在2012年却遭遇了价格下跌的局面。据农业部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的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周,28种蔬菜中27种价格上涨,周均价每公斤为4.17元,环比涨4.5%,为连续第十周上涨,累计涨幅55.0%。2011年12月份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3.65元/公斤,比11月份涨22.4%,比10月份涨35.4%。2012年,与鲜活农产品在一段时期价格下滑同时发生的现象,是这些农产品在短时期内的滞销,给生产相关农产品的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鲜活农产品“卖难”的原因

1.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导致卖难。各市场之间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缺乏联系和沟通,缺乏对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能力,市场信息化程度低。另外,农产品配送、运输等能力较弱,成本较高。

2.各级政府忽视了农业中的市场行为需要宏观计划的引导。一些涉农政策缺乏统筹规划,农业合作社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中影响力较小,农业领域的金融、土地、物流、市场环境建设也缺乏政府高屋建瓴的总体规划。政府在制订产业规划时,缺少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盲目地扩大种养殖规模,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3.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大市场,缺乏合作的农民根据上一个周期的农产品行情好坏来安排生产,对本期产销信息掌握得较少,对机构和媒体的宣传报道也缺乏信息甄别能力。跟风生产造成产量暴增、价格暴跌和销售困难。

4.投机行为和恶意炒作影响了鲜活农产品的有序生产。少数利益集团出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恶意宣传某种农产品“爆富”信息;一些种子企业联手农产品采购商、经纪人,刻意制造种子的抢购热潮,完全不顾生产领域的实际需求。媒体对农产品生产的宣传经常放大了鲜活农产品产销和价格方面的波动性。

三、解决鲜活农产品卖难建议

1.全面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改革整合流通管理机构、健全和完善流通管理职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流通领域立法和执法工作,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关系,建立统一开放的大市场。政府对涉及农业产销的各个环节应出台相关的措施,在财政、金融、土地、物流、教育和市场介入等方面加强规划和引导,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使农产品产销形成完整无缝的供应链条。

2.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农产品的产销涉及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农村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供销合作社、邮政网点、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便利店等诸多环节,单靠哪个组织完成产销对接都是不可能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卖难”问题,应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使农产品产销形成完整无缝的供应链条。

为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卖难”,商务部应将构建以农批对接为主渠道、农超对接为发展方向、直供直销为补充、网上交易为探索的鲜活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此外,还将通过加强便民菜场、公益性菜市场、时段销售点售卖设施等城市流通设施建设,缓解“最后一公里”造成的农产品价格上涨。

3.壮大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一些省市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本地农业优势,因地制宜地培育壮大了一批农产品出口基地,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出口的一个重要渠道。如安徽省发挥自己农业优势,重点扶持建设蔬菜、茶叶、蜂蜜、花生、水产品、肉禽、羽毛、芝麻、水果、蚕丝、中药材等11类优势出口产品基地,预计到2010年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基地出口规模将占到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规模的50%左右。

4.建设有效的种植销售信息,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加强对农民有效信息的,帮助避免跟风生产,盲目生产。地方政府也应该多向农民宣传农业生产的市场波动风险,使农民自发利用农业保险、参加合作社和进行订单生产来回避风险。

5.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在农业市场化运营的大环境下,虽然政府要避免对农产品市场的直接干预,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不对市场进行调控,任由市场自发运行来调节供需。遭遇卖难的鲜活农产品一般市场规模较小,大多经历过机构或游资炒作,市场中投机氛围较浓,生产经营遭遇误导。

因此,在鲜活农产品市场机制存在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强对市场运行的监测和监管,遏制市场中的投机炒作之风,对误导农业生产、恶意囤积居奇的机构进行态度坚决的打击。

6.有条件的要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与现货交易市场相比,我国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

2005年山东省寿光市投资1300万元设立了部级蔬菜电子交易市场。该市场依托“中国蔬菜市场网”,通过电子撮合交易、网上拍卖等形式,组织大宗蔬菜的中远期和即期交易,大大提高了蔬菜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衔接和信息传播的速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市场交易手续费为万分之二点五,仅是传统蔬菜批发市场的百分之一。这个蔬菜电子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引导农民生产、企业加工和出口企业采集信息及供需双方洽谈贸易、网上订货的优秀平台。电子交易市场由于其交易费用低的优越性和远程交易的便利性,能有效扩大交易对象、交易领域,必将成为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郑风田.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卖难价跌”现象的深层次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1).

[2]孟妮.产销对接破题农产品“卖难买贵”[J].国际商报,2013(2).

[3]沈云昌.解决鲜活农产品卖难10建议[J].农村工作通讯2009(6).

上一篇:省管县、市管县所引发的矛盾浅析 下一篇:城市轨道交通对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