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的误区分析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6 12:46:12

初中作文教学的误区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写作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作文教学更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焦点。许多语文教师为提高作文质量做出了许多探索改革,但大都不尽如人意。这里认真分析了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误区与相关因素,并相应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误区分析 对策研究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语文教学中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对此广大语文教师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教学实践与探索,可是年复一年,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的现象始终存在,作文教学质量依旧不能令人满意。本文从误区分析与对策研究两方面来尝试对初中作文教学作初步研究。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主要误区及原因分析

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误区列举:

误区之一:作文教学目标定位存在误区。写作文应该写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写那些感人的东西。但是,现在的考试模式,却较少甚至根本不可能让学生去写真情实感。不管你有没有真情实感,一律都要以这试卷上规定的题目和要求,迅速认真地下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拼命从写应试作文的方法上进行大力指导,因而大量的无病、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作文就从考生的笔下生产出来了。此外,一些教师把作文教学当做软任务,大大削弱了作文的重要性。

误区之二:作文教学指导训练存在误区。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没有得到很好的安排。教学随意性大,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中学作文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写作基础训练,以便为写作完整的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进行循序渐进的辅导。这种缺乏系列的训练导致了学生作文的假、大、空和生搬硬套,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教学普遍存在没有教学计划的现象,教师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形成了训练过量或过少的误区。

误区之三:作文教学评价存在误区。长期以来,学校领导要求教师对学生作文要精批细改,学生家长也迷信教师的批改,这就形成了评改的单一性。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评改往往耗费大量的心血,然而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只关注几句评语,收效甚微。有的教师把个人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用自己所喜好的文章形式,语言特点来评判成绩不等、水平差异、阅历各异、爱好迥异的各位学生,培养一段后,把学生活跃的思维禁锢成“思维八股”,文章变成千人一面的古板之文,学生的个性、创造力逐步萎缩;有的教师按成人化的要求来拔高评改作文,结果满篇成了教师的改动文章,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使学生的作文收获甚微,没有真正起到激励和指导作用。

误区之四:学生存在惧怕作文的心理误区。学生的心理误区在很大程度上是作文教学的弊端造成的。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太强,作文教学围绕着升学考试来进行,学生作文的终极目标就是应试。教师在作文指导方面,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容易忽略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的健康。作文教学缺乏新鲜活泼的气象,学生缺乏主动性,缺乏参与的热情,久而久之便将作文当作一种负担,导致心理误区的出现。学习动机的缺乏必然导致学习态度的冷淡与认知的浅陋、模糊、幼稚以及行动上的怠惰,不良心理对学生写作是有弊无利的。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误区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体制方面。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在强调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在实践中,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仍然是评价一个教师乃至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和参数。在这种机制背景下,师生都为作文的权重系数而担心,使得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从出发点上就进入了误区。

主导因素方面。作文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过分高估了学生能力,在作文内容的要求上往往缺乏现实针对性,因此只能应制应景,内容大多虚情假意,教师应接不暇地打假,心力交瘁,也只好听之任之。

主体因素方面。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每个学生能用于作文训练的时间就很少,能得到教师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则更少。主体自身的努力程度也成了形成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误区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研究

(一)初中作文教学走出目标不明误区的对策研究

1.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明确作文教学目标。

写作教学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还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2.根据学生实际,实施作文教学的目标管理。

作文教学实施目标管理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要有科学的、结合实际的作文教学管理目标,并形成系统;二是要有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保证,从而使目标能付诸实施。教学大纲、教科书,以及教参等都已经为我们的作文教学确立了目标,但是它未必适应于我们所有的学生,因而有一个针对实际情况的问题,这也是确定作文教学目标系统的重点和难点。解决这一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在于教师应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真实水平、思想状态、学习风气和习惯、对老师的要求,等等,师生间应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3.采用合理方法,落实作文教学具体目标。

(1)实在的训练内容。为了达到作文训练的目标,首先要求教师准备好充分的训练内容,这个内容必须是根据教材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的。它不仅是在文章体裁上的,还应该包括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

(2)合理的训练程序。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训练程序是实现作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那些程度参差不齐、成绩差距较大的班级的学生,更要注意设计好训练程序。

(3)及时的信息回馈。为了把握好学生的学习情况,很有必要抓好信息回馈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教师所组织的训练内容、设计的训练方法、拟定的训练程序是否适应、是否有效。

4.改进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把以往单一的课堂作文教学形式改造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综合形式,课内教学主要目的指向主题,篇章、语言等技术层面,课外教学目的指向形式的情感、品质和人格培养等精神层面。

(二)初中作文教学走出指导不利误区的对策研究

1.明确《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培养观察的能力,养成观察的习惯;鼓励自主写作、鼓励自由表达;重实践、重过程;加强写作与阅读、与口语交际的联系;加强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的联系;重视写作中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2.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写作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1]积累素材的写作习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每周生活素材梳理。随时准确记录自己看到听到的人事物景,回家后整理抄录在专门的笔记本里,以备写作文时使用。

(2)每周生活随笔讲评。每周布置学生自由写一些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于独特体验记录下来,让随笔真正成为学生写自己生活的舞台。

(3)每周媒体资讯交流。每周设置一节媒体资讯观察交流课,鼓励学生收集一周来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一起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升感悟与分析能力,指导学生理性的观察社会理解人情,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4)开放课堂,情景体验。作文课堂应该尽量营造适宜学生作文思维的空间,就需要开放课堂,加强学生对作文情景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情景中作文。

3.开放作文教学的过程。

(1)开放式的命题。作文命题的开放可以是多种层面的开放。一是命题内容的开放。所谓内容的开放是指作文命题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联系实际,面向生活,多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有感悟的内容为题,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二是命题范围的开放。所谓范围的开放是指要增加作文命题灵活性,为学生的发挥预留广阔空间。三是命题准备的开放。所谓准备的开放是指可以将作文题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根据题目收集写作所需的资料,了解题目的背景,使其可以言之有物。

(2)开放式的写作过程。开放式的写作过程是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走出传统的课堂限时定点写作的封闭模式,在时间、地方相对开放的条件下完成写作。开放式作文教学所要体现的是对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尊重,要求为学生提供能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环境。

(3)开放学生的作文表达形式。作文首先要解决学生敢说敢写、爱说、爱写的问题,然后逐渐让学生感悟如何表达,经过一段的训练就自然明理了。

(4)开放学生的想象。过去的作文教学实在是忽视了学生的想象,认为想象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的反应,表达了他们的童真童趣。

(5)开放学生的写作时间与空间。布置一篇作文,给学生多点时间写作,在这期间学生将作文写三到四次,每次就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在不断修改中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写作的兴趣。

(6)开放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把综合性学习和写作结合起来,就得要求学生广泛地去查阅资料,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感性得到升华,知识得到丰富。

4.强化基本写作技能训练。

要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为目的,就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对学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基本写作技能训练。所谓系统化、规范化是指学生的写作训练应该是有计划、分步骤按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训练。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制订整体的训练计划,分步骤、有针对性地确定循序渐进的、详细的专题训练点,对学生进行从观察到写句、构段、谋篇的全面训练,让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各种文体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使学生作文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写作的盲目性。

(2)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加强对学生写作实践的训练,一方面要讲求系统化、系列化,另一方面要注意针对性、差异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行分层训练。

(三)初中作文教学走出评价不当误区的对策研究

1.还学生作文评价的主动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2]开放作文的评价体系,首先是评价权力的开放。所谓评价权力的开放,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作文的评价,走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道路。其次是评价标准的开放。开放的评价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教师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实行弹性的评价标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动态的评价标准,具体地说,要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也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此外,开放的评价标准还应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相适应、与学生的情感相适应,避免评价标准成人化、政治化、思想教育化而造成的学生不得不在作文中学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的现象。

2.综合运用作文评价方式

(1)分组互改:合作探究。首先是分组安排。其次是明确目标。再次是小组互改。

(2)独立自改:教给方法。张志公先生强调:“应该养成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3]①确立“自改”依据。②以文章内容修改为重点。③自改作文的几种方式。A.“冷却法”,就是学生作文写好一段时间后,经过“冷却”,学生可能从另外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就会有“更上一层楼”之感。B.“朗读法”。首先要求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三至五遍,自然感到习作中有“文不从字不顺”的地方,但通过朗读,可以纠正词语不搭配、不贴切的地方,纠正不顺畅、有毛病的语句,还可以纠正段落不连贯、前后矛盾的地方。

(3)师生共评:全面提高。教师把经过互评、自改后的作文收上来以后,对学生的习作和批改情况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研究,在全员批改的同时,选取一篇或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分发给学生与学生一起进行修改评讲。

(4)写作后记:总结升华。作文后指导学生写作后记,让学生总结自己作文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可以让学生更为系统地积累写作经验,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5)建立个性档案教师要建好学生的写作档案,做好学生的成长记录,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收获、体验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等方法,捕捉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行为和写作心理的投射表现,从而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作文要求,写出适合学生实际的赏识性评语,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3.发挥作文评改的激励作用

多让学生自我展示、互相欣赏、自主修改。

(四)走出学生惧怕作文心理误区的对策研究

1.把握学生写作的个性心理特征。

正确认识优生与差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不同心理进行有差别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积极心理。

2.注重情商培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1)重视意志培养,激发写作内驱力。作文教学应当适时实施挫折教育,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逐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2)唤醒积极意识,激发写作兴趣。教师需要以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一是来自外界的刺激,如将优秀作文张贴表扬;二是来自于学生的自信。

(3)挖掘主观潜能,开拓作文视野。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与他们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区”。此外,除了应完成的作文训练计划以外,还可制定“总体发展目标区”。

(4)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教学论认为,教学中存在着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对流”的主线,一条是“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正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完成的。作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样必须双线并进。

初中作文教学处在小学与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阶段,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因此,深入探讨作文教学的观念和方法,分析作文教学的误区进行对策研究,以期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使作文教学提升到一个契合当前创新教育思想的新的高度,无疑应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4.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97.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55、156.

上一篇:关于初中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些思考 下一篇: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