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为兴趣还是为就业

时间:2022-10-06 07:10:36

高考志愿:为兴趣还是为就业

经过火热的六月高考,好多考生和家长又该抓耳挠腮了。

缺乏兴趣的读书,无疑是坐老虎凳、被灌辣椒水,在这种高贵的炼狱中,能咬紧牙关挺过去的好汉,完全有资格充实到某某“第三梯队”里去。还是爱因斯坦那句颠扑不破的老话管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其乐无穷!然而,只顾“兴趣”,问题又来了,如果就像《庄子·列御寇》里的朱泙漫一样,跟支离益学宰龙的本领,虽然学得兴致勃勃,把个“千金之家”都散了,三年技成,却没法子“顺利就业”,连个比画比画的对象都找不到,这就太糟糕了。

我们不能只讥讽学生的热情和“盲目的兴趣”,关键还是那个“支离益”太强势了,如果不是“支离益”的专长、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莫名其妙地突出,“朱泙漫”不受偶像的蛊惑,就可能以后在就业市场上不会非常地尴尬了。

我们国家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多少可以摆脱教授“屠龙之术”的嫌疑呢?

据我所知,有的高校完全是“因人设专业”,说得好听一些,是校长、教授、政府或董事会等多方学术权力和利益“博弈”的结果;而有的高校则是照葫芦画瓢,看到人家的某个专业很吃香,就一拥而上。至于自己的实力如何,以及如何“建立专业设置和人才供求的预警机制”,就另当别论了。

高校固然不可能像夜色朦胧中“大排档”那样,可以极其敏捷地对“城管”的喜怒无常作出反应,即使有“预警机制”,也难免是“泰坦尼克号”的一种中国式表达——以船长为代表的人事先安排好家属的撤离,头等舱旅客最先得到警告,其他的旅客“努力自救”后方能觅得余生。大多数的毕业生向来不曾苟且,却饱尝在冰海里挣扎的滋味。

目前,随着就业难度的增加,一般老百姓的子女上大学确实已经变成了一项典型的风险投资行为了,经不起些微折腾。填志愿,仅仅为了“就业”,为了找“饭碗”,似乎也有些“低俗”,但又是很实际的问题,很少有人敢不考虑“就业收益”。

这几年来,高校的“热门就业”的专业呈现了“河东河西”的景象,风水轮流转,所以,研究却把握不住“方向”的学者又在矜持地表达——“大学不能以就业为导向”;“ 大学应该是对人的一种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具体工作技能”。对于这种高品位的“观念”,一定有好多人转不过弯来。长期以来,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大学文凭就等同于“基本素质”。在“杨家将大破天门阵”里,大家恭请杨五郎出山,他推说“洒家”的斧头柄沤烂了,非穆柯寨的镇山之宝——降龙木不可。而现在,大概没有多少单位会看重几乎人手一根的“降龙木”了。

大学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特别是要根据新的社会职业、新的知识发展和技术进步设立新的专业,而淘汰一些旧的专业,尤其是以“支离益”为领军人物的专业。而特别要强调的是,一些能够促进社会公共事业进步的专业,比如历史、哲学等,因为冷门,因为就业“困难”,暂时未必能够激发起考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政府认识上的创新和适当的“倚重”或许可能改变局面。说到底,还是个体制问题。

在日本,学生考入大学以后,并不马上分配专业,前两年都是基础教育,后两年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再确定专业和论文方向,这时再进入专业,就可以很有目的地选修课程了。这是不是将兴趣和以后就业“统一”得比较科学的办法?

记得易中天先生的女儿填报高考志愿时,他给了四个原则:兴趣、优势、创造、利益。“因兴趣而有动力,因优势而有能力,因创造而有潜力,因利益创造收益”。简单明了,或许倒真能解决一些“困惑”。

上一篇:浅谈我省公路路基施工方面的技术操作 下一篇:由吴斌事件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