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工作主要任务

时间:2022-10-06 03:50:28

农村经济工作主要任务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保持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总体分析,全年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四个有利条件和四个不利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条件有: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继续强调在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政策环境继续看好。二是中央及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继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和新增国债资金继续坚持向“三农”倾斜,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不会减弱。三是当前农民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地方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较高,农村各项重大改革不断深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内在动力和活力。四是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有更多机会转移到非农产业,全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农民就业的外部环境比较有利。不利因素有:一是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耕地和水资源严重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趋势近期难以彻底扭转,农田水利建设落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二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虽然2004年粮食增产较多,但促进粮食增产的很多因素都是短期的、外部的,2005年粮食再增产面临着扩大面积、提高单产、价格上涨和财政支持4个空间有限和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任务十分艰巨。三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体制并没有消除,2005年农民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农民增收难将长期制约农村发展。四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面临再度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有可能被涨价因素所抵消。

2005年农村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总体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围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个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大“三农”工作领导力度,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巩固和加强粮食增产的基础,继续增加粮食产量,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发挥和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上来。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上来。

一、稳定和完善各项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

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两个普遍性趋向”的重要论断,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和政策取向的变化,按照工业促进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改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收回,支农的力度不能减弱,逐步将农村政策制度化、规范化。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今年中央1号文件已经明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做好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在牧区开展取消牧业税试点,其它地区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国有农垦企业执行与所在地同等的农业税减免政策。因减免农(牧)业税而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给予适当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自主决定进行农业税免征试点。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补贴规模,完善补贴方式。进一步扩大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实施范围。根据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提前做好主产区重要粮食品种执行最低收购价的各种预案,防止粮食价格出现大的波动,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逐步建立起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与保护农民利益相协调的调节机制。继续严密监控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走势,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做好农资供应工作,稳定农业生产成本。

二、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坚持把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是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之举,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保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一手抓当前,一手抓长远,把建立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与促进当年丰收的有效措施结合起来,统筹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保护和调动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是要严格保护耕地,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全国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抓紧闲置土地的复垦,努力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在具备条件的地方,适当提高复种指数,稳定并努力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二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明确中央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补助范围,明确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建立新的依靠农民投工投劳解决自己生产生活问题的办法。四是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和沃土工程,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努力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确保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要在继续完善各项支农政策的同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始终坚持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动摇,向结构调整要效益。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各地农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发展畜牧业,继续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加快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规范各种检验检疫收费,推进畜牧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扩大畜产品出口。二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向转化增值要效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和效益。三是扶持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扶持小城镇经济发展,繁荣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四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进一步清理各种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巩固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的成果,防止发生新的拖欠。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继续实施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加劳务收入。五是继续做好农村扶贫工作,搞好以工代赈,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四、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对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要在稳定现有各项支农投资的基础上,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坚持向“三农”倾斜,努力做到农口投资总量不减少、比重有所增加,逐步建立稳定的政府支农投资增长机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投资要重点向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倾斜,向能够直接促进农民增收的项目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倾斜,向粮食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倾斜。一是加快南水北调、治淮骨干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实施工作。扎实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步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问题,探索新形势下退耕农民的长远发展问题。继续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二是加快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三是继续加大农村“六小工程”投资规模,扩大建设范围,提高工程质量。四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业投资体制,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加强投资项目管理。五是继续加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力度,鼓励以县为单位,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等方式整合投资,努力提高支农投资使用效率。

五、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005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要加大改革力度,向改革要活力,通过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征占用制度改革。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精神,尽快研究出台农村土地征占用政策,健全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征地实施过程的监管,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各项配套改革。重点是搞好县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针对农村金融特点,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做好扩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大国家对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扩大信贷投放。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四是继续推进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健全中央和省级粮食储备调节制度和调控机制,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增强市场调控能力。五是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解决产权不清、管理不善、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同时,加快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上一篇:如何面对重化工业时代的来临 下一篇:抓执法队伍建设 促煤矿安全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