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时间:2022-10-06 12:29:53

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职业高中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中学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因为职教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语文属于人文科学,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更应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教育己任,所以语文课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阵地。同时语文又是职高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但是据调查,当前职高学生大多语文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学习。因此,职高语文课堂教学应从“有效性”出发,“学以致用,有的放矢”,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学而有用、学有所乐”,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学以致用,让学生意识到学而有用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语文是工具,是基础。也就是说:语文是职高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体验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思路来上好语文课,让学生充分认识、体验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首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语文教师要敢于挑战传统的教学经验,要具有把语文知识和不同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突显知识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各专业的特点,让同学们分析、展望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

其次,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文教学”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要比一般的课文学习更重要,因为它有着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文体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文与生活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进而认识其重要性。

二、有的放矢,让学生体验到学而有乐

兴趣,是快乐学习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发展的一种原动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推动他们自觉地努力探索,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兴趣的缺失正是目前职高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最根本原因,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成功的机会。

对某些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降低成功的评判标准,在其取得了相对较小的成功时也及时给予鼓励;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长处,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为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或者把长期的、困难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简单的目标,使学生在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每一步进展,更多地体验到学习的进步和成功。

2.开展多样的兴趣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动可以说是职高生的天性和共同特点,因为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他们上课时“活动”就很多,比如上课时喜欢搞搞小动作,讲讲小嘴。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多元教学媒体教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丰富、形象、便捷的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成为教师们的最爱。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全凭教师一张嘴”,靠教师单向传递教学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讲解和各种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能突破时空界限,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更容易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三、让学生灵动地学习教材

职高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有的跟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感到陌生,缺少发自内心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就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语文教学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社会生活是课堂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根据这一原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应用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文章虽然是大作名篇,但与学生生活脱离,缺少时代气息。既然是学以致用,就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教师在应用文教学中,要注意灵动地处理好教材,一方面是从书本中找素材,另一方面是从课外找素材。我在“新闻”教学中,以课文中的几则新闻为例讲了在“标题”、“导语”和“结构”上的基本特点后,又从《无锡日报》和《江南晚报》中找了几篇在标题和导语上很有特色,在内容上学生感觉更亲切的文艺和体育新闻作进一步讲解。从学生的反映来看,效果很好,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关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讨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