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讨

时间:2022-10-23 10:44:44

关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要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本质,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上突出两点:一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二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促使学生形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在校的时间缩短,课堂教学的时间大大减少。另外,繁重的学业也让他们在课外时间无暇顾及语文这一学科。形势的变化要求教师潜心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在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学懂、学会、会学呢?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尝试着以我校的“五步教学法”为依托,以欧・亨利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为例,探讨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

一、备课做到取舍得当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基于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把对课文的情节、内容的学习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一篇教材往往有许多可教的东西,而我们的教学任务却要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因此我们就要恰当地构建每一堂课的学习主题,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并注意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又要牢固树立“过程观”,即树立新的学习质量观、新的教学质量观,要精心准备能突出学生体验性特点的学习活动,如探究式学习。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侯,必须认真备课程资源,不仅要备知识点,而且要备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欧・亨利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小说的教学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不能都放在课堂上完成。作者及其作品资料、字词、小说的三要素等基础知识点及故事情节都要放在课前预习中完成。我在课堂上只是设计几个探究式的问题,如: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是什么?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探究交流,掌握小说鉴赏的方法。

总之,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从而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二、课堂教学做到“胆大”、“心细”、“举一反三”

“胆大”指的是教师要敢于解放自己。不要害怕学生这个不理解,那个不会,每个问题都要自己反复分析,每部分内容都要强调几句,下课了也不忘再来总结一下这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只有解放自己才能解放学生,所以教师要敢于放开手脚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心细”是说教师既要提醒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又要对文本潜心研究,善于发现,对学生的发言要善于捕捉准确信息及错误信息,以便准确引导。“举一反三”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重点训练,做到既把文本内容与语言运用联系起来,又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观。

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复习巩固

子曰:“温故知新”,在这一环节,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基础知识考查题,题型可以是正确读准字音、辨别词语,正确使用成语、语言表达等 ,这一环节既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又可以使学生快速地从课间的松懈状态进入思考中,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我一直坚持使用这一方法,感觉效果很好。

(二)目标展示

把课堂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主要是让学生知晓课堂学习的主要任务,学习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三)阅读文本

围绕重点,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探究式阅读,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各有侧重

1.通过文本阅读,学生能提高语文素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新课程也提倡个性化阅读,不少学生阅读见解新颖独特。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对其中错误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大胆及时巧妙地说“不”, 通过提供背景、示范阅读、指导方法、启发思考等途径,引导启发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帮助学生完成阅读,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刻。例如:在对小说中贝尔曼的人物作分析时,学生对贝尔曼与苏艾的几段对话或忽视或理解不到位,教师就要示范阅读,启发学生注意体会贝尔曼语言的前后矛盾,从而把握人物对话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

2.指导学生阅读文本,重视学生的诵读、感受和情感体验,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深度和广度思考小说主题的问题,挖掘人物的精神内涵,并把小说的主题与学生的成长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文中蕴含深意的句子并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善于发现文中蕴含深意的句子并能理解赏析”是学生快速有效理解文本的一个重要途径。“蕴含深意的句子”在文中起着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2)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及过渡句等;(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例如《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中对于“叶子”含义就可以借助文中一些关键句来理解。“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对琼珊来说,“叶子”是生命的象征;“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了二十五年”……对贝尔曼来说是人生的杰作。

因此字、词、句的教学,以及中考不再涉及的语法、文体、修辞等内容不仅不能淡出语文课堂,反而应在语文课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归根结底“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科学教育、审美教育等就无从附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四)拓展延伸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视野,引发了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但语文的拓展延伸应以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潜心会文才是语文的根本。试想如果没有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没有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分析理解,那么其他的一切活动必将成会空中楼阁,以致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五)训练与反馈

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设计相关练习,把知识点巩固转化,让学生模拟运用、独立运用、灵活运用并进行自我评价。

近年来,在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程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应认识到需重建课堂教学结构,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

总之,课改是教育理论与策略的体现,我从课堂教学结构及新的课堂教学观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希望新课程改革在对“语文”教学重新审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上一篇: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与教学策略 下一篇: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