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多层次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的建设

时间:2022-10-05 09:24:59

地方院校多层次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的建设

摘要:以遵义师范学院贵州省普通生物教学示范中心为例,从实验室开放的要求、遵义师范学院普通生物教学示范中心多层次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及多层次开放实验的构建及类型等方面,探讨了地方院校多层次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的建设。以期为同类地方院校多层次开放实验室的教学模式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院校;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25503

1 引言

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教学宗旨,遵义师范学院正在进行应用技术型综合大学的建设,要求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契合,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和创新品格等,那么,实验教学是一种最重要的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方式,它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都不能替代的[1]。因此,实验室开放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推进,实验资源开放共享的实现,尤其是为学生创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但在遵义师范学院各种生物类实验项目的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能力、素质、素养、综合水平等各方面差异化明显,因而,要求实验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所以,该校作为地方高校,尤其是本科办学时间不长的情况下,更应该灵活地设置开放实验室,从而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需求[3]。

近年来,为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生物与农业科技人才,该校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建立了普通生物教学示范中心,在实验室的建设与开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有了一定的开放经验和效果。阐述了遵义师范学院贵州省普通生物教学示范中心多层次开放实验室的要求、管理、类型及教学体系等,以期为同类地方院校实验室的开放建设提供参考。

2 实验室开放的要求

开放实验室强调资源共享,力求打破封闭的状态,尤其是遵义师范学院这一类地方院校,虽然升本也有将近15年,但是在升本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还远远未达到本科要求。虽然在仪器设备及硬件条件上有了显著的改善,但软环境建设还有待于完善,很多实验室未曾开放,其功能仅仅停留在本科课程实验教学,或者是有部分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但学生的参与度和利用实验室进行创新性活动非常少。开放实验室要求的资源共享,就是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场地等硬件条件和学术和技术优势等软环境,从事实验教学、实验技术研究、科研和社会服务,开放面向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及外单位和企业技术人员等。开放实验室以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性、研究性、综合性实验项目为主,吸引学生、教师和社会人才等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实验室参加实验、制作、发明、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并积极为服务地方提供平台条件[4]。

3 多层次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好的管理制度的建设,是开放实验室的首要前提条件,因为,多层次实验室的开放涉及到实验场地、时间、设备、耗材、技术人员及成果分享等一些列问题,没有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将无法发挥开放效应,培B创新性本科应用型人才将是空谈[5]。

该校普通生物教学示范中心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由学校、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进行二级管理,中心还设有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分实验室主任等职务,对实验室日常运行进行管理和规范。

普通生物实验中心制定了各项实验室规章制度,包括:《遵义师范学院普通生物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工作规章制度》、《遵义师范学院普通生物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管理办法》、《遵义师范学院普通生物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工作规程》、《遵义师范学院普通生物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办法》、《遵义师范学院普通生物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学生实验守则》、《遵义师范学院普通生物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普通生物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在日常的实验教学管理中,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执行,并注重:①实验中心严格按学校“一簿一卡”的要求,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②建立了良好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实验教学中心平时非常注重日常实验教学工作的检查,同时,该校教务处定期或不定期对实验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检查内容包括:实验教学现场情况;开出的实验项目是否符合实验教学大纲及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实验室台帐等;开放记录等。③建立了好的实验教学任务备案制度。每学期期末将要结束前1个月,由实验中心告知全校各相关教研室,申报下学期实验教学项目,以便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统筹安排和准备。

另外,该校普通生物教学示范中心正在推进网络化管理系统及虚拟实验室建设。将促进实现多层次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智能化、高效化和信息化[6]。

4 多层次开放实验的构建及类型

该校在实践教学别注重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一直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分层培养”的教学理念,实施“重基础,重实践,强创新,强应用”的“两重两强”教学模式。建立了“312”实验教学体系(图1):第一层次――基础性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方法和技能;第二层次――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验动手能力;第三层次――研究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一个应用――生物实用技术性实验,结合中学生物实验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两个结合――结合基础教育,结合山地现代农业发展。分层次递进实施教学。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实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验课程和教学内容,以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把基础理论教育、实验技能素质提高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把很多间开发实验室和标本陈列室面向全校和社会开放,普及生物科学知识,并积极为地方服务。

4.1 模块化实验课程

根据该校的课程体系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理论与实验教学一致的教学体系:实验课程按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创新实验和实用技术实验4个课程模块设置。基础课实验主要包括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课程实验,专业课实验主要包括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创新实验主要是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实验、毕业论文相关实验等。

4.2 分层次设置实验内容

根据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安排原则,在大学4年里8个学期中,将本科实验项目内容分层设置,由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3个层次构成,根据生物学科及农学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所有的项目在开设前,邀请相关教研室主任进行项目开设前的论证,避免各学科实验内容出现任何形式的重复,同时,按照相关学科的知识点逻辑,在实验项目的开设中,还注重体现出知识的连贯性、综合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并且,各门实验课程均有独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教材、实验指导、实验教案和考核方法。学生自主开展的创新性项目,必须由学生申请,并和指导教师一道提出详尽的实验方案和方法,又必须在有具体的创新性问题以及指导教师有经费预算的条件下才能开展。

4.3 建立网络化管理系统

要想新建设的实验室达到多层次开放的效果,实验室在开放的过程中涉及到仪器培训使用、指导教师安排、实验预约、实验过程反馈等多个环节,因此,建立良好的网络化实验室管理和教学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教学示范中心更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和高效化的重要路径,也是该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的必要条件。该校新校区普通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正在建设当中,完善后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将包括管理、预约、模拟等众多模块[7],主要实现多层次开放实验室的智能、高效、互动、开放等特点。

4.4 建设好实验技术人员(指导教师)队伍

多层次实验室开放中,实验室技术人员(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将是影响学生完成实验项目的最主要因素,因为,在实验项目的选题,尤其是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在实验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实验数据深层次分析、创新实验方法等方面均需要指导老师参与充分指导。一个好的实验指导老师,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完成验项目,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好的指导教师将有助于学生实验素质和技能的提升,构建学生创造性的科学思维方法尤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该校在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上,有专门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尤其是在该类人员的职称晋升上,给予政策倾斜,这对队伍指导能力的提升和稳定队伍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之能更好地为开放实验室服务,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5 结语

该校自2002年升本以来,尤其是近几年,该校的本科实验室开放活动一直在探索中前进,省级普通生物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一定会成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良好场所,也将更好地建设成为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高等教育服务的理想平台和窗口。

参考文献:

[1]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1~14.

[2]蔡晚拴.加快开放实验室建设 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J].实验室科学,2016,19(4):174~181.

[3]张 威,张晓伟,黄 泳,等.多层次开放实验室 渐进式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98~291.

[4]林 卉,胡召玲,赵长胜,等.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152~155.

[5]徐学军.高校实验教学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经济师,2004(4):106~107.

[6]江锦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2~15.

[7]张 威,张晓伟,熊梦辉,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开放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9,6(11):21~23.

上一篇:推广大棚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