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编辑工作中常见敏感性问题例析

时间:2022-10-05 08:15:12

英语编辑工作中常见敏感性问题例析

编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意识,英语编辑也不例外。在非母语的语境下,很多问题都是裹着“糖衣炮弹”出现的,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这不仅对英语编辑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编辑的政治敏感性也是一个挑战。如果稍不留神,这些问题就会在自己的笔下溜之大吉。笔者就英文稿件编辑加工过程中几个常见的敏感性问题作了简要整理,仅供同行参考。

坚定立场,避免双重标准

中国大陆:“Chinese Mainland”还是“Mainland China”?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纷纷入驻中国,很多甚至将总部移到了中国。在招兵买马、广纳良才的环节,对地域的描述中类似“中国区”“大中华区”“中国大陆/内地”这样的词语比比皆是。很多编辑可能都已经注意到了,在这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商业文件中使用的大多是“mainland China”,其文字撰写者多是外籍人士,或者是具有海外教育背景者。而中国的新闻媒体用的却是“Chinese Mainland”。那么,究竟是Chinese Mainland还是mainland China呢,还是两者都可以?

“中国大陆/内地”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是相对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而言的。在邓小平同志用“一国两制”成功地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后,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与联系在了一起。为了避免某些心怀不轨、别有用心的人见缝插针、借题发挥,目前在国内正式的政治文件中,尤其在外交领域,作为一个不成文的默许的约定,在谈及“中国大陆”这个概念时要使用“Chinese Mainland”而不是“mainland China”。这实在是一个迫不得已的做法,因为很多西方媒体总是把“台湾”称为Republic of China, Taiwan(直译为“台湾中华民国”),使用的是政治概念;而在提到我国的时候,除了正式的官方文件用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知是为方便还是别有企图,干脆就用了mainland China(中国大陆),使用的是一个地理概念。①这个双重标准就给了很多国际分裂分子以借口,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用“mainland China”还是“Chinese Mainland”并不单纯是一个文字游戏,还涉及我们的一个基本立场。见微知著,英语编辑必须在自己的工作中把好这道关。

问题,不容侵犯

南沙群岛: “Nansha Islands”还是“Spratly Islands /”?

:“Diaoyu Island”还是“ Senkaku Islands”?

有些稿件或文章中将南沙群岛(Nansha Islands)翻译、解释为“斯普拉特利群岛(Spratly Islands)”或“长沙群岛()”,这种做法是严重错误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已经充分证明,南沙群岛的毫无疑问地属于中国。对某些国家声称对南沙群岛享有的行为,我国政府予以坚决反对。如果我们的稿件中出现了将南沙群岛(Nansha Islands)翻译、解释为“斯普拉特利群岛(Spratly Islands)”或“长沙群岛()”的情况,就相当于丧失了自己的立场,放弃了对南沙群岛的要求,就可能会授人以柄,造成政治损失,使我国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涉及以上内容的稿件中一定要避免出现上述与国家原则相悖的不当提法或注释。此外,稿件中如出现有关(Diaoyu Island)的内容时也应格外注意,应杜绝“尖阁群岛(Senkaku Islands)”的注释,这在新华社公布的第一批新闻报道禁用词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

追根溯源,与时俱进

少数民族:“Minority nationality”还是“Ethnic group”?

乌克兰:“Ukraine”还是“the Ukraine”?

一些英语阅读材料在提到少数民族时,常使用minority nationality。而国内主流媒体如《中国日报》英文版(China Daily)或者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节目则使用ethnic group。很多编辑认为这只是两种提法,差别很小,从尽量避免生词的角度当然应该选用前者,也就是minority nationality。其实不然。

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我国的英文出版物中一直把“民族”译为nationality。因此,一度出现了“中国各族人民”就是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各少数民族”就是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多民族国家”就是the multi-national state的译法。而实际上,nationality的含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用来指“少数民族”的“民族”,而更多的是指“国籍”。在国外人类学的文献中“民族”一词的准确表述其实是ethnic group or communit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nationality除了指“国民”和“民族”外,还有“国籍”和“国家”的意思,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与nation通用。②如果编辑在书稿中发现某些阅读材料仍旧沿用“少数民族=minority nationality”这种表述而不去更正,则很容易误导读者。当然,这也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进行判断。如果指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就是the Chinese nation;如果单独提到某少数民族,就是ethnic group,例如苗族就是Miao ethnic group。

此外,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乌克兰的英语名称。2012年欧洲足球杯的举办让作为主办国(和波兰一起)之一的乌克兰一度成为全世界的焦点,但是这个国家到底是叫Ukraine 还是 the Ukraine,英语国家的媒体编辑们却犯了难。英国的《每日镜报》用了the Ukraine,《印度时报》则用了Ukraine,一时间两个名称满天飞。大多数读者对此可能不以为然,认为不就是一词之差吗,还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冠词the,有什么要紧?也有专业人士将之与the US和 the UK一类的问题放在一起,认为加上个the总不会有错。这可急坏了当事国,乌克兰驻英国大使Oksana Kyzyma特意出面通过BBC解释,“无论从语法还是政治层面,the Ukraine的提法都是错误的。”③

原来这背后大有文章。在苏联时代,乌克兰作为苏联的成员国之一,其英语名称中的确有一个the。随着1991年底苏联的解体,为了以语言上的独立呼应乌克兰在政治上的独立,乌克兰国家宪法决定去掉其英语名称中的定冠词the,所以乌克兰就从the Ukraine变成了Ukraine。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加不加the绝不是一个随意的问题,一不小心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世界上那么多国家,到底哪些是必须加the的呢?BBC为此也给出了贴心提示:虽然很多地名中,比如前面提到的the UK和the US中都习惯加the,但是只有国家名称The Gambia(冈比亚)和The Bahamas(巴哈马群岛)中的the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其中涉及地理概念。这些都应当成为英语编辑的常识。

尊重传统,去殖民色彩

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还是“Everest”?

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第一高峰毋庸置疑,然而它的外文名称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出版物中却流行着三种截然不同的写法。除了我国通行的叫法,在珠峰南侧的尼泊尔,人们称其为Sargamatha,即“萨加玛塔”,意为“高达天庭的山峰”“天空之神”。而在西方国家,则普遍流行Everest,即“埃佛勒斯峰”。在我国许多现行的英语出版物,甚至包括一些中小学英语国标教材中大有Everest一统天下的局面。是“Qomolangma”还是“Everest”,到底应该用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追溯一下这两个词的来源。

我们现在所称的“珠穆朗玛峰”是音译,来源于居住在珠峰北侧的藏族人民的语言藏语的音译Qomolangma,意为“圣女”“女神”,也是我国传统英语出版物中一直采用的写法。而Everest其实是一个人名,跟一段特殊的历史有关。④1773年,英国通过它在亚洲的殖民侵略工具东印度公司征服了印度,并把侵略的触角伸到了周围地区及我国的。1830~1843年,时任英属印度测绘总督的英国人乔治·埃佛勒斯(George Everest)在主持英属印度版图三角测量大工程(Great Trigonometric Survey)的过程中发现了珠峰,并将其命名为“第十五峰”(Peak XV)。1852年,英属印度测绘研究员安德鲁·华夫(Andrew Waugh)在测出珠峰高度的同时,提议将珠峰命名为Mount Everest,以纪念他的前任乔治·埃佛勒斯。但他们都不知道的是,在此之前的数世纪以来,人民已经用Qomolangma来称呼这一世界第一高峰了。

显而易见,尽管Mount Everest相比Mount Qomolangma更简单,但它却是一个具有殖民色彩的词汇,是我国出版物应该杜绝的表述方法。

注意立场,保持中立

邻国缅甸:“Burma”还是“Myanmar”?

2010年11月13日,被缅甸军政府长期软禁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总书记——时年65岁的昂山素季获释,关于这位缅甸女英雄的报道一时在国际上掀起一股热潮,很多材料从各种渠道进入到了我国的诸多英语读物中,有些甚至经过改编后成为了英语教辅图书中的阅读理解或者完形填空题目。笔者第一次接触到Burma这个词,因为不认识,就随手查了一下,这一查就发现了问题:“缅甸”在英语中除了Burma外,居然还有一个名字Myanmar!⑤一个国家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名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英国殖民时期,缅甸被称为Burmah,取自缅甸最大的民族Burmese。1989年作为政府,缅甸军政府为了表示与英国殖民统治时代的彻底决裂,决定将国名改为Union of Myanmar(缅甸联邦),这个名称源自缅甸历史上的Myanma Naingngandaw,目前已经被联合国、日本和其他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所认同。但是缅甸的政治流亡分子、美国和英国广播公司则不以为然,仍旧喜欢用缅甸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旧名字Burma。所以才有了新闻报道中的两种提法。我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已经接受了Myanmar为缅甸的官方名称,因此在我国的出版物中不应该再出现用Burma来指称缅甸的现象。编辑有必要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国家在一些敏感问题中的立场。

不断学习,求知存疑

英国的象征:“Elizabeth Tower”还是“Big Ben”?

和万里长城(the Great Wall)象征中国,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象征美国,艾菲尔铁塔(Eiffel Tower)象征法国,悉尼歌剧院(Sidney Opera House)代表澳大利亚一样,一提起英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本钟(Big Ben)。这一风景名胜作为文化常识一度被写进国人编写的每一套英语教材中。这种说法在以前当然没问题,但是现在仍然如此吗?因为笔者深知小学教科书的编辑牵一发而动全身,故出于职业习惯查了一下,这一查就查出了问题:为了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昔日的大本钟(Big Ben)已经于2012年6月正式更名为伊丽莎白塔(Elizabeth Tower)。可想而知,如果我们还在继续向读者介绍“大本钟”有什么意义,只会误人子弟!

也许有的编辑会感叹,如果不是每天关注时事新闻,谁会知道这些呢?事实上,我们也的确不可能做到时时刻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我们在编辑加工英文稿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敏感意识,敢于向自我固有的知识体系提出质疑,类似的错误绝对不是无法避免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学习,编辑更不例外,尤其当我们身处一个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而秉承上述几个原则,将有助于我们发现这些隐藏得很深的“暗礁”,避免出现政治性错误。

(李珍,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教材编辑部编辑;宫春来,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教材编辑部编辑)

注释:

① Taiwan[OL]. http:///wiki/Taiwan

②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 社,2009:1150.

③ Ukraine or the Ukraine: Why do some country names have‘the’? [OL]. http://www.bbc.co.uk/news/magazine-18233844

④ Mount Everest[OL]. https:///wiki/Mount_Everest

⑤ Burma[OL]. http:///wiki/Burma

上一篇:美好生活,需要适当让步 下一篇:从《大学语文》看新时期校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