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实践教学:为技术课程实施解困

时间:2022-10-05 07:12:27

项目实践教学:为技术课程实施解困

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要“学中做,做中学”,既不能上成技术活动课,也不能上成创新实践课;既不能照搬教材,也不能完全抛开教材。基于此,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在大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构了项目实践教学模式,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以课标为依据、知识为主线、技能为基础、项目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色通用技术课程。

通用技术项目实践模式旨在构建系统性强、关联度高、知识主线明确、技能训练适度的项目体系,承载课标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进而理解技术、应用技术。

一、依据课标,梳理知识主线,明确技能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课程的设置既要以课标为依据,又要在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作灵活的调整。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实现呢?

首先,梳理课标要求的知识主线,必修1围绕设计的一般过程而展开。因此,知识主线成为设计的一般过程,具体细分为认识技术与设计的基础知识、发现与明确问题、制订设计方案、完成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测试评估及方法优化等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的知识脉络清晰明了,前后关系相互递进。

从表面上看,必修2的知识比较松散,结构、系统、流程、控制四部分可以独立存在。但是,如果讲到结构就梳理结构主线,讲到系统就梳理系统主线,那么这四条主线如何融会贯通?我们认为,必修2是在必修1的基础上对设计和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是知识技能的同步提升。因此,我们把结构、系统、流程、控制这部分知识也融入到设计过程中。

其次,根据知识主线和课标要求,确定技能基础。课标要求学生了解1~2类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学会一种材料的1~2种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针对这些要求,我们从木工、金工、电子等方面来细化,如木工要求学会曲线锯、框架的使用,了解刨子、凿子的使用方法,学会画线、锯割、打磨等操作,等等。

二、落实目标,制订项目活动计划,建构项目体系

项目体系的建构不是简单的选择项目,而是既要较为全面地承载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要围绕知识主线,达到技能操作要求。

1.项目前后关联,难度循序渐进

在项目的选择上,若干项目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应该形成完整的“主支相关、知能相济”的项目体系(见图1、图2)。在项目的设置上,我们以知识的循序渐进与技能的积累巩固为脉络,遵循“有主线、有分支、兼顾知识与技能”的原则。

以《技术与设计1》为例,我们设置的主项目为“小书架的设计与制作”,完成此项目需要一系列的知识与技能,如在设计方案的制订阶段需要设计原则的指导,需要运用草图及三视图等表达手段呈现自己的设计构想,需要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呈现方案的效果图,在制作阶段需要掌握锯割、打磨等一系列木工操作技能,还需要了解木料连接的各种方式。学生在此项目中既是设计师,又是制作者。如果在此项目进行之前学生就已经较为扎实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此项目的完成过程便能少受技术的束缚,能更加游刃有余地投入其中。

因此,我们在此项目之前设置了若干个支线项目,如承载设计基本原则的“瓶起子的设计与制作”(此项目在制作部分还承载了钳工相关技能),承载制图相关知识及技术测试的“螺栓螺母胚件的制作”,承载木料连接中螺栓连接方式的攻丝套丝工艺,承载曲线锯锯割、镂空、打磨等木工工艺的“木质小挂件(或木质工艺表)的制作”,以及承载框锯锯割的“衣帽架的设计与制作”等。项目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且难度适宜,能很好地面向全体学生。

2.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力

在项目的选择上,摒弃了只有少部分学生才能完成的高科技、高难度任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我们从项目自身及其所承载的技能出发,项目都尽可能贴近生活实际,如每天都会用到的钟表、生活中常用的瓶起子,收纳学习书籍的小书架等。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进行设计,既能真实地反映设计来源于生活需求,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学生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设计,而是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出发,主动地参与并完成设计。任务设置难度适中,学生亲自创意,亲手加工,最终完成的同一个项目任务,作品形态各异、真实可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同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操作技能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过的理论知识紧密相关。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获得实用性的作品,也能亲身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比起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项目实践教学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体会技术课程的作用与意义,对于课程标准的落实也更为具体与深入。

3.形式多样,完善知识系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通用技术课程内容都适合项目教学,一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就无法被项目所承载,对于这部分知识则是采用学生自学、小组展示、教师总结的形式作为补充。这样的活动使课程更加丰富,既锻炼了学生学习技术、理解技术、表达技术的能力,又丰富完善了知识体系。另外,除了知识与技能,我们的课程设置在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落实了课标要求。

三、完善评价,发挥诊断作用

制订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标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要求。项目实践教学模式下的通用技术课程学生评价主要表现为:评价面广、针对性强、诊断性高,能够较为充分地呈现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制订评价标准时我们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校外技术人员的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是各类评价的组织者,应根据不同评价内容协调有关人员参与评价,切实发挥各类评价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

项目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技术相关知识,体验技术创作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此,我们根据每个项目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方面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制订该项目的评价细则。

四、突出主体,促进全面发展

1.全面提升学生技术素养

约翰.奇曼在《技术创新进化论》中指出:“我们的学生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将来会成为实际工作的技术专家,但所有人都需在他们生活中处理与技术有关的困境。”可见,通用技术课对学生的价值所在。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它不再强调某项技能的训练,也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而是通过切身体验、亲身经历让用技术武装的头脑去思考,让自主运用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素养、一种习惯。而项目实践教学恰恰赋予学生这种体验和经历的机会,它不只关注任务的完成与否,更强调完成的过程,让技术的引入真正源于学生的需要;不是停留在技术学习本身,而是由项目任务进行承载,通过技术运用完成项目,进而完成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2.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课程的涉及面非常广,也给项目的设置留出了很大的空间。因此,我们在项目设置上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项目的选择力求贴近生活实际,从小项目出发逐步积累知识技能,在综合项目中进行巩固、运用。

3. 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中,许多学生找到了兴趣所在,发现了所长,甚至重新规划了自己职业选择的方向。可以说,项目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开拓学生的视野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上一篇:艾玛·沃特森: 一个学霸的完美蜕变 下一篇:小规模学校不应成为“被忽视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