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思考

时间:2022-10-05 05:37:19

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思考

[摘要]本文阐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意义,分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问题与带来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 “订单式”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85-01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能充分运用双方优势,使理论与实际配合,增进师生实际经验,缩短产学差距,提升职业教育功效,利于共创产与学双赢的局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的发展使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提出新需求,使得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出可以胜任生产服务等一线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实施“订单式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遇到的问题

(一)学校的认识存在误差

一些学校没有深度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认为如果企业按照“订单”协议为订单班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就可以称为“订单”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主体的能动性,对各自的职能、责任、义务、权利等都应有明确的约定。一些学校只是全程负责培养工作,过多的承担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义务和责任,而忽视了对企业的约束。

(二)企业逃避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

目前,多数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企业,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作用,并没有全程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一般企业只负责“签订单”和“接收学生”,缺乏参加中间环节,有些企业可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或顶岗工作的机会,有些企业则尚未关注。如果企业忽视中间培养环节将会造成学生欠缺实践技能。此外,“订单式”人才培养耗时较长,一般1~3年不等,如果学校对企业不加了解,盲目接单,后期将会因企业经营不善而断单,这样不但浪费教育资源,而且使学生成为牺牲品。

(三)学生加入“订单班”有盲目性

即使学生是“订单班”的合格毕业生,学生进入企业之前也要进行培训。学生应有正确的认识,怀有合理的期望,这样才不会失去从业信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55%)学生加入“订单班”的原因是因为就业有保障,其次为从众心理(16%),出于父母意愿加入的占10%,而出于热爱本专业加入的仅为10%。加入“订单班”的盲目性,使得许学生对以后的实践失去动力和兴趣,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三、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为了保障学校、学生和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与企业磋商、制订并签署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协议。协议应该规定企业和学校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使校企结合教育的整个过程在法律的保证机制下运行。

(二)以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学校应该对于就业好的专业,多出招生计划,对于就业不好的专业,少招生或不招生。此外,学校应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走进企业,为老专业更新、新专业设置获得信息,使专业设置顺应人才市场需求,贴近企业发展。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以岗位变化为导向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培养的具体内容,应面向岗位群需求设置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宽的文化技术基础。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特色,学时分配应向重点课程倾斜,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学校还要处理好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关系,教学内容要与企业的生产方式、设备条件、管理模式、技术改造相适应。此外,由于企业岗位工作经常会有新的变化和要求,因此,课程设置的内容要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

平台教学以校内课堂授课及校内实验为主,专业课教学则是除必要的课堂教学外,还应该更多强化现场教学与实践教学,让学生到现场岗位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此外,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考试方式不能只限于笔试,应采取口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等现场测试和现场操作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决定.

[2]张宏伟.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研究[M].河北师范大学.

[3]刘小芹.订单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J].中国高等教育,2002(17),38.

[4]刘晓欢,郭沙,彭振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21-23.

[5]万平.对高等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7(6):139-140.

[6]卢海涛.高职发展“订单式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06(9):66-67.

[7]许磊.“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讨[J].高职论丛,2008(2):43-46.

上一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 下一篇: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合作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