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民营企业成长乏力原因探析

时间:2022-10-05 01:47:14

我国当代民营企业成长乏力原因探析

摘 要: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足3年,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成长中显示出成长乏力。通过透视民营企业家自身的素质和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民营企业内外部的发展环境,分析了制约民营企业健康并持续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管理制度;发展战略;融资渠道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22-02

日本《日经实业》的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在中国,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一般只有6.5~7年,而民营企业只有2.9年。这就值得我们去关注并进一步研究,为什么民营企业会如此经受不住成长的考验年少夭折,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1 民营企业成长的绊脚石――用做生意的方法来做企业

《哈佛商业评论》高级编辑易学君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做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不断的赚钱?还是为了向社会作贡献?不少企业家认为做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为股东谋取利益,但他们认为,作为企业家还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看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可以折射出很多问题。

1.1 企业家素质不高

在我国,民营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很多的民营企业家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或是专门的管理培训,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方面都存在不足,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者文化程度低,不注重学习,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甚至有少数民营企业主的产业与权钱分不开,一些投机钻营者利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钻“政策的空子”,侵吞国有资产,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再进行反复抵押融资操作,利用“滚雪球”的方式将巨额社会财富据为己有。他们凭着某些方面“先天的优势”加上自己过人的胆识“创业兴家”,第一桶金挖到了,他们看到的就是这桶金带来的喜悦。于是继续跑马圈地,上下逢迎,疏通关系,准备再利用“财务杠杆”获取更多的财富。业大了,钱多了,泡沫也出现了,但企业家不怕,因为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们获取了他们这辈子花不完的钱,企业的存亡他们似乎并不在意,因为他们所拥有的关系资源足够可以让他们从重重债务中脱身,而带着无数桶金子去寻找另一个赚钱的机会。这些不仅践踏了社会公德和市场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也直接危害到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安全。

1.2 管理制度不科学

就算是企业家不是单凭着一时的机会钻了空子,初步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也往往摆脱不了家族管理的模式。家族管理并不是毫无优点,从创业初期看,家族企业管理以亲缘关系为链条形成的强大的内部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家族成员能够各尽其能为家族和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努力工作,使企业能够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获得竞争优势,较快地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这时的管理结构简单,也不需要太多的激励措施,对企业老板的要求是要有远见卓识和把握机会的能力,面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并不需要太多。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当企业走出原始创业阶段,这样的家族式管理就会显得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首先,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管理领域相应会越来越宽,依靠个人能力和家族式的监督已经越发困难;其次,随着企业发展空间的拓展,无论从技术、产品,还是市场、融资方面,均已大大超出管理者本身或家庭成员可能拥有的经验和知识。管理者再学习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企业发展的速度,管理者经验和知识的折旧率远远高于企业发展的速度。其三,伴随着企业的扩张以及集团管理的加强,信息变化更为迅速也更加复杂,这些对管理者的信息运用、判断和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上述缺点均可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大,人才的来路和言路不畅,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强,难以适应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验领域的拓宽,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因此,改善原来的家族式管理,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现代企业制度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2 新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的最大难题――战略和人才缺失

当前的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高度融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这些更为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度。企业发展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说一步,已经很难在竞争中取胜,实施战略管理已经迫在眉睫。而人才的竞争更是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得人才者得天下,谁走在前面,谁拥有更多的知识和人才,谁才更有可能走的更远,活的更久。

2.1 民营企业的战略缺失

造成民营企业不能持续发展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战略管理。所谓战略管理,主要是指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的过程,大多民营企业在其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没有长远的系统的经营战略规划,经营管理随意性特别强,没有企业经营战略规划,这样就会使企业就象一只无头的苍蝇,乱飞乱撞,成功时不知如何成功,失败时不知为什么失败。企业没有战略规划就谈不上工作计划的合理性,企业没有战略规划就谈不上有效执行,企业没有战略规划就不能进行目标管理,企业没有战略规划就谈不上远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的结合。一个好的企业是要有经营战略规划的,这种企业的经营战略要有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的特征。在当前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靠战略管理:首先,民营企业允许进入行业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迫切要求推行战略管理。民营企业进入什么行业,何时进入都是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的,民营企业通过推行战略管理,就可以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竞争地位,确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围绕这个战略目标,在合适的时间进入合适的行业,同时退出自己没有竞争力的行业,从而降低扩张过程中失败的可能性。其次,民营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需要推行战略管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当前许多具备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正在从依靠自身积累的发展为主转变为对社会资源进行“再整合”的发展为主,从增量投资转变为对存量资源重组。许多民营企业通过产权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和竞争力的增强。但是,目前的竞争是全球范围的,凡是民营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国外资本也可以进入,而外资企业往往从自己的战略目标出发选择市场和行业,所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竞争实质是战略的竞争。如果仍然采用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不进行战略管理,那么将很难与跨国公司竞争。

2.2 民营企业的人才缺失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自然资源和资本的优势不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作为生产力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的贡献超过了资本、土地和劳动等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相应拥有这样技能知识的人才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本。曾经有人提出:人是企业中唯一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这种理论现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也得到许多民营企业的认同。

人才问题一直是民营企业比较头疼的问题,人才数量偏少,高端人才不足,吸引力不够,流动过于频繁,管理手段单一,一系列人才问题让民营企业渐渐感到缺乏发展后劲。很多民营企业都是事业高速发展,规模不断提升,而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跟不上,结果导致财务资本增值速度超过人力资本增值,管理成本的增值速度也超过了企业规模扩张的速度。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资源缺乏,难招人;规则混乱,难管人;奖惩失衡,难服人;机制无序,难用人。四难之下,民营企业一才难求。

3 助力民营企业腾飞的障碍――内外部环境的制约

3.1 内部制约:企业文化的欠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髓和内涵,也是树立品牌优势的资本。有文化的企业未必都成功,但没有文化的企业注定不会成功。因此,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先行。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对民营企业的运作与成功有着重要影响。传统的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很多不适应现代企业文化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什么是企业文化,或只是局部地、片面地理解它;有些人则低估或忽视企业文化的价值以及企业文化缺失所产生的后果,没有意识到企业越大,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越突出。丰厚物质奖励固然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但绝不可奉行唯钱至上,满足员工精神需求才是更为重要的激励和留住人才的策略;此外,还有一些家族式企业,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健康的企业文化能够充分发掘出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士气。同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企业无形的约束和支柱,当企业趋向团队化时,它就是企业内部团结的纽带、沟通的渠道,是团队内部和团队之间相互默契的“共同语言”。因此,一个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确立后,一方面,它能够解决管理制度没有完全涉及的领域;另一方面,它能够凝聚人心,使全体员工形成一股合力。

3.2 外部制约:融资渠道不规范

随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资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问题,大多数企业不得不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上融通资金。如何畅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已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融资难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内部积累资金不足。我国民营企业自我积累意识较差,自我积累能力低,内部融资远远不能满足资金需求。一方面,折旧基金积累不足,由于我国折旧政策一直使用低折旧政策,使得企业无力进行设备的更新改造,生产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由于民营企业通常以获取当前利润为目的,追求短期化的投资目标,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将全部力量投入到有利可图的产品或行业,导致资金缺乏。第二,外部融资渠道不畅。一方面,民营企业直接融资艰难,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准入的门槛高,加上管理日趋规范,民营企业已很难像资本市场建立初期那样靠虚虚实实的“捆绑上市”获得上市资格,民营企业更被政策排斥在资本市场之外,无法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中国金融体系缺少一个多层次、能够为广大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我国主板市场对企业资本规模、盈利状况、股东人数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无疑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拒之门外。二板市场虽早在筹划之中,却迟迟未能真正开辟,多数高科技型民营企以筹措发展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短期间接资金融通难度降低,但长期权益性资本严重匮乏。现有金融体系只是业仍难对民营企业开放了短期信贷业务,中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资本的供给仍严重不足。目前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只能用于填补流动资金的缺口,但民营企业更需要的是中长期贷款和股权投资,以便于技术改造和厂房设备建设,但这类资本很难从正式金融体系中获得。

参考文献

[1]李亚.民营企业管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2]伊迪斯・彭罗斯著,赵晓译.企业成长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

[3]王若冰.民营企业现状及发展探讨[J].消费导刊,2006,(11).

[4]李.畅通企业融资渠道规范民间借贷行为[N].湖北日报,2005,(8).

上一篇:提高规模竞争力推进工业跨越发展探讨 下一篇:基于环境金融理论的武汉城市圈发展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