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调查研究

时间:2022-10-05 11:53:45

【前言】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调查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失地农民调查意义 自2003年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来,历经十多年发展,目前城镇化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我国的城镇化率在2011年首次突破了50%,较2002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农业人口数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40.53万人。农业人口数的减少很大程度上是失地造...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调查研究

摘 要:对都江堰市失地农民进行分析,从加快国家法律法规建设步伐、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构建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大失地农民就业指导等几方面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失提高失地农民生活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失地农民;都江堰市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044-02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农民失去土地即失去了经济基础和生活保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土地被征用现象普遍存在,致使耕地面积越来越少,由于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失地农民问题日显突出。农民权益与土地息息相关,近年来,失地农民问题已由局部问题扩展为社会普遍问题,并严重制约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刻不容缓。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农民与土地问题占据重要位置。在建设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今天,解决农民失地、失业,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迫在眉睫。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对失地农民生存状态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针对问题症结提出建设性对策,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从根本上摆脱农民失地、失业、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对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是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失地农民调查意义

自2003年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来,历经十多年发展,目前城镇化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我国的城镇化率在2011年首次突破了50%,较2002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农业人口数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40.53万人。农业人口数的减少很大程度上是失地造成的。

我国现有的《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对都江堰市失地农民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地方政府给予失地农民更多的关注,建立科学的、长效的就业、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既保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土地,又保障了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对都江堰市失地农民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为政府部门制定就业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意见,可以有效解决好失地农民最为关注的养老、医疗、就业等问题。规范失地农民生存社会保障程序,是实现城乡融合、加快城市化健康发展进程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我国稳定社会环境的决定性因素。

二、失地农民调查结果

失地农民从事的工作。目前有37%的村民“闲在家”,有38%的村民“做生意”,如在小区租商铺开小卖部。有25%的人在市区的餐馆等场所打工,虽然工资不高,但有可靠的收入。从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可以看出,他们从事的都是以体力为主的工作。

目前收入来源。笔者在调查中得知,现在的收入主要是靠打临工和做些小生意。对于工地打临工的人来说,由于当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的工作收入也是存在风险的。笔者了解到,目前农民的收入大部分都用于生活开支了,以前种地里的粮食和蔬菜都是自家的,但是现在地没了,都得花钱买,生活成本增加很多。

征地款难以维持长久生活。被问及补偿款去向时,有60%的人选择“用于生活开支”,40%的人选择“用于子女教育资金”。可见生活开销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资金,同时失地农民为了改变子女的命运,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投入很多。在调查中,他们向笔者传递相同的担忧:征地补偿款太低,一家老小的生活开支大,生活的持续性难以保障。

三、失地农民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失地农民问题分析

1.现阶段土地制度不完善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所规定的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是导致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直接原因。现行农村土地制度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农民集体”概念模糊,通常由村委会充当了集体土地产权主体,而村委会因在法律上不具备土地所有者的资格,客观上造成行政权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严重侵蚀。

2.农民财产受损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农民的土地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权力,土地使用权是农民土地产权的基础。土地的收益与土地租赁可使农民获得经济利益,现阶段农民集体拥有转让权,农民在被征地后将无法得到应有的、合理的收益。农民不能继续取得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直接受损。

3.立法保护不充分

我国征用制度存在缺陷,未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失地农民需求,《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对“公共目的”土地征用补偿做出规定,但对于“公共利益”,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未做出详尽划分。征地权的运用不规范,导致公共利益概念被扩大,外延界定模糊。失地农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农民被动失去土地现象较为普遍。

4.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

现行的土地征收补偿法律法规过于简单。如《宪法》第10条中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对土地实行征用并给予补偿。但如何补偿,却没有明确原则,使得补偿标准无法可依;《土地管理法》补偿标准未考虑土地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忽略了对农民养老、劳动力安置和医疗等方面。如都江堰市耕地年产值,若按750元/亩计算,政府给予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两项之和在8 000元~12 000元,即使达到政策规定的“不超过30倍”标准,也不会超过每亩2万元,而政策的补偿仅限于对所征用土地的直接损失,不包括失地农民就业成本和从事新职业的风险。

5.安置办法滞后

失地农民随土地被征用,失去了保障。虽然被转换成非农户口,却很难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事实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则基本上或完全由乡镇企业或农民承担。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险没有稳定的资金保障。都江堰市近年来的“土地换社保”,使失地农民既不能延续土地带来的保障,也很难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失地农民,更是“种地无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

(二)对策研究

针对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和都江堰市失地农民实地调查情况,改善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活,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完善法律法规

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权利,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的前提。应从实际出发,对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中有悖于市场规律的条款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使征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土地管理法》应立足于国情,重新科学划定公共利益范围,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土地,借鉴加拿大、日本等征地经验,分别列出公益性用地和商业经营性用地,对二者之间的用地,引入听证机制。健全社会舆论监督机制,监督政府征地行为,保证征收过程中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确保土地征用程序的合理性、合法性。严格规范征地程序,完善落实征地公告,建立征地听证程序,增强征地行为透明度,保证征地的公正性。

2.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

从调查得知,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不合理难以维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补偿程序不规范,未考虑土地的增值以及物价上涨等因素。应基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建立公平的补偿机制,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参照当前土地价格、充分考虑发展因素和兼顾地方政府经济状况,对征地补偿标准进行调整。二战后的英国制定了一部《强制征购土地法》,该法规规定,所有强制征收应通过议会,征地部门应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所建项目是“令人信服的、符合公众利益的项目”;法规最大限度地为土地所有者考虑,对失地农民进行直接或间接损失补偿,赔偿包括该块土地市场价值所体现的征用费和政府的赔偿费。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国的《强制征购土地法》作为土地征收补偿成功的标准规范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制度支撑。

3.构建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

失地农民失去了能够保障生活的土地,受传统观念、自身文化程度和就业技能等限制,大部分自谋生路,只能从事流动性强、劳动强度大、薪酬低的体力劳动,很难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应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养老、医疗和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能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建立适应其发展的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对于年龄偏大、体力较弱、失去劳动能力的群体应给予特别的政策关怀。缴纳和发放标准也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适时进行调整,使失地农民既能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又有能力履行参保缴费义务。

4.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动用工制度,对应聘者的年龄、知识、技能和市场竞争意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应帮助失地农民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培养自主就业,树立凭借自身能力,通过合法的经济活动获取报酬的就业就是正确的现代就业观。倡导失地农民团结互助,成立失地农民团体,更好地帮助失地农民改善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处境,也可为用工部门提供人员渠道,尊重失地农民的劳动和人格,增强他们的就业自信心,加强失地农民与社会的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5.加大失地农民就业指导力度

因地制宜地对失地农民就业指导应体现多样化、个性化的原则,都江堰市失地农民可依托城市发展,创办特色旅游、发展农家乐休闲业;建立培训与就业联动机制,通过对外劳务合作渠道,组织劳务输出,拓展收入来源;根据城镇发展需求,让更多的失地农民参与到服务行业中。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建立以政府主导,培训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综合培训体系,对失地农民进行再教育,以企业的用工条件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他们城市就业竞争力,使其尽快完成角色转换,以满足市场需求。提倡社会人文关怀,当地政府应结合当地经济状况,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鼓励大量吸纳失地农民,拓宽失地农民就业渠道,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容量,使失地农民优先就业或创业的机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紧迫性,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出发,对影响失地农民生存现状的因素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寻找符合当地实际的方法和对策,才能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改善和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更好地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陈睿.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2]李燕.浅析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D].上海:复旦大学,2012.

[3]高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J].人民论坛,2012(11).

上一篇:高职高专硬盘维护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下一篇:对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