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02 00:38:37

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发展范文第1篇

建国以后,为了优先发展工业,只好靠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剪刀差”完成原始积累,工农差别在当时有其合理的经济基础。同时,为了稳定农业,保护城市经济,又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农村,不仅如此,还一次次地把城市青年往农村赶,人为地遏制城市化的推进。这个时期建设的城市,如“火车拖来的城市”玉门,再如攀枝花、六盘水、大庆等,大多是国家计划经济的产物。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农村的工业化开始飞速发展,但历史又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80年代中期,国家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条政策,叫“离土不离乡”,其实还是怕农民进城,民以食为天,没有人种地不行。后来粮食够吃了,但城市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却没有疏通,乡镇企业式的工业化没有带来相应的城市化,结果出现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步的奇异现象。目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已超过50%,但城市化水平却只有35%。中国的经济要长足发展,“三农”问题要彻底解决,大刀阔斧的城市化是必由之路。

按照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处于30%的时候,将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处于70%的时候,则进入缓慢的平稳发展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近10年来平均每年大约以0.6%左右的速度提升,目前已到了35%左右,正处于起飞的前夜。在人类的文明史中,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生过规模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深远的城市化运动,其直接结果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在未来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将至少有一半人从农村搬进城市,中国将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为城市化国家。这将是何等波澜壮阔、沧海桑田般的景象啊!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现有的城市格局肯定要重新洗牌,无论是重量级的大城市,还是数以百计的中小城市,都面临着怎样调整自身的定位、自谋发展的问题。于是乎,如何经营城市也就成了市长们的必修课。对各级地方首脑来说,就似乎昨天在长江里行船,忽然一夜之间驶出长江口来到了太平洋上,不免有一种昏眩的感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今天在哪里?明天到哪里去?怎样培育航船的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一连串的天问,都是城市经营的题中之义。

未来格局将“三分天下”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曾出现两派:一派认为,要控制大城市的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另一派则认为,要积极发展大城市,尤其是要发展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组团。实践证实,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建设使土地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城市的聚集效应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故两弊相衡取其轻,发展大城市虽然难免带来种种“都市病”,但却更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前不久,浙江省政府就转变思路,提出要重点建设杭州、宁波、温州一批特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调整无序的小城镇建设。

在目前的中国,我们不难察觉有三个城市群正浮出水面,逐渐形成未来中国城市框架的基本格局:一个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一个是所谓的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大北京都市圈,另一个则是以香港、广州为核心的华南城市带。这三个城市群好比三个巨大的增长极,集聚效应十分明显,据统计,其总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7.53%,土地占全国的1.24%,但GDP却占全国总额的30%,利用外资额更高达73%。

其中,“大北京”包括由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所统辖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形地区,以及周边的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和石家庄等城市部分地区,中心区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0万,其目标是要打造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世界级城市。上海目前的城市规划也十分超前,其范围已包括苏锡杭地区,以一小时、两小时可达地区为规划概念,要求两小时之内可到达相邻的江苏和浙江等关联性极强的地域。上海与宁波之间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已正式动工。同时,多年未有突破的粤港一体化进程开始紧锣密鼓,高层频频互动,大规模的城际交通正在酝酿,广州更是要建可与欧洲最大的航空港法兰克福相媲美的花都国际机场,欲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物流中心,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日趋明显。

这三个城市体系的日益强化和发达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未来城市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对同处于一个区域范围内的相关城市,彼此间的竞争固然在所难免,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城市的分工与协作的问题。中小城市必须根据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关系有机疏散,各归其位,重新研究、调整自身的发展定位,尤其是产业定位,找到自己在城市群落中的恰当位置。

举例来说,瑞士是一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小国寡民”却“富甲天下”,各城市之间的分工极其鲜明。日内瓦是国际会议中心;日内瓦以外30公里的洛桑是国际奥委会的所在地,是体育之城;苏黎士是传统的金融中心,数百家银行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80%的居民生活都同银行业有关;伯尔尼则是钟表制造业中心;相邻的卢赛恩却以教育发达出名,许多中国人去那里学习酒店治理;达沃斯则以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而闻名。这些城市百花齐放,分工明确,共同组成了一个在国际上非常有竞争力、多姿多彩的国家。

由此可见,今后城市的发展不能再搞小而全的“山寨经济”了,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追寻自我封闭的经济循环的思维方式必将为时代所抛弃。以前我们的很多城市无论大小,关起门来做皇帝,凡是能想到的都要上,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城市,也要建音乐厅、体育馆、会展中心、大学、博物馆,其结果不仅是极大地浪费了资源,而且是谁都吃不饱,谁都发展不好。

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表明,再小的城市也可以是世界性的,但一定要看清楚宏观的城市格局的发展变化,然后在城市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发展自身,最终既满足了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也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找

了康庄大道。

火锅理论与腾笼换鸟

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的本质,以及不同城市的功能,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历史变迁,或许能悟出一些道理。

我们不妨拿两个城市来做比较:重庆和上海。今天的重庆大约相当于10年前的上海,是多种极不协调元素的复合体,既在兴建很多象征着城市财富和文明的现代化建筑,同时古老的农业文明和手工业文明的痕迹也随处可见。即使在重庆最繁华的闹市街头,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帮人挑物的棒棒军和擦鞋妇。这种有趣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重庆的城市化正处于脱胎换骨的转型之中。其实,中国的很多大中城市都可看到类似重庆的情况,这恰恰说明,这些城市所应有的产业聚集效应和现代化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城市的新陈代谢尚处于低级阶段。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假如我们把过去的城市看作一口火锅,那么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就在于火锅里的食物。假如火锅里烫的都是价值不菲的海参、鲍鱼,那么这个城市的聚集能力就越强,辐射半径就越广,经济就越有活力,相反,假如烫的都是些豆芽、白菜,那么城市的经营就越惨淡,城市的含金量也就越低。但是,谁都想提升城市的内涵,谁都想多烫些海参、鲍鱼,到底如何去做呢?这就需要大规模的“腾笼换鸟”,也就意味着城市的产业布局必须完成根本性的转型。

上海大概用了10年的时间才走完了城市产业兴替的过程,产业结构从原来的二、三、一变成了今天的三、二、一,即以第三产业为龙头,让那些更反映时代特征、更具备聚集功能和拉动力、更符合城市发展战略的产业占据城市最宝贵的空间,而那些常规的产业则逐步分散开来,转移到价值相对较低的地方。当时上海80多万纺织工人中有50多万下岗,转为从事新兴的城市服务业。北京也同样,近几年,大量的工业企业迁出四环以外,城市中心区建设成为第三产业的密集区,大力发展各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商品流通、邮政电信、文化体育等第三产业。目前,优先发展附加值高、辐射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很多大城市改造城市产业布局的不二选择,遍布各个大城市的所谓中心商务区就是这些城市开始“腾笼换鸟”的必然产物。

由此一来,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正面临着价值的回归与再造。城市作为各种产业的超级聚合点,其空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尽可能大的裂变效应,必然涉及到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也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对于大城市来说,首先是一个经济形态,其次才是一个空间形态,必须有别于其它城市,必须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充分发挥城市所应有的辐射和聚合功能。在城市圈中,这些大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城市如同心脏,心脏越发达,周边的城市作为四肢就越有活力,正如没有上海脱胎换骨的变迁,也就不会有今天华东经济圈的繁荣。

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极有增长空间的城市来说,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即作为城市必须发展为都市,作为都市必须发展为中心都市,作为中心都市必须发展为国际性都市,当然,假如有可能也要争取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这类城市肯定是以现代第三产业的高度集聚为特征,是信息流、科技流、人才流、资金流的聚宝盆。相比而言,这些城市所辐射到的周边城市就应该自觉调整自身的位置,要像传动的齿轮一样紧紧咬合住中心城市这个大齿轮,为中心城市做相应的产业配套,这样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跟着转10圈,同样也可以自得其所,把城市经营得很好。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苏州和东莞。正是因为上海的产业转型,苏州市领导才提出“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的发展思路,把上海转移出来的优质产业照单全收,并充分利用依托上海的优势招商引资,以至于台湾的小资本在上海无法立足,纷纷来到苏州的昆山,据说有30万人之多,大大增强了苏州的城市竞争力。广东的东莞则正好处于香港、深圳、广州的连线上,目前已成为世界电脑业的加工中心,以至于业界都说,假如东莞闹地震,全世界的电脑厂商都要受影响。

城市定位是基本前提

经营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解决城市定位的问题。没有准确的定位,就谈不上城市的发展战略。所谓城市定位,简单地说,就是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比如西子湖畔的杭州把自己的定位概括为:“人间天堂,快乐杭州”。可以说,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没有灵魂的城市就没有内涵,没有理念的城市就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个性越突出,影响的区域就越广,升值的潜力也就越大。

在欧洲,由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不可替代的说法,与城市的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譬如,巴黎是法兰西风情的集中体现,是真正的世界浪漫之都,维也纳是众口皆碑的音乐之都,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罗马是当之无愧的历史之城、永恒之城,甚至连奥地利的小镇、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的空气中都弥漫着独特的风情。这些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都充分显示出特有的个性。再比如法国的戛纳,这个滨海小城不仅具备地中海极富旅游、休闲特色的各种资源,而且巧妙地把时尚主题引入其中,从而打造出了举世闻名的电影节,建立了自己所特有的城市性格。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城市定位的理解见仁见智,看起来似乎很轻易,其实不然。当一个规划师来到一个有山有水的城市时,会不由自主地称之为“山水城市”,当一个经济地理研究者来到某地的时候,会赞叹其为“某某门户”,当一个政府官员视察某地的时候,也会挥毫写下“北方香港”的字样。这些说法都是城市定位,但又都不是,都对,又都不对,只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全面、立体的眼光,才能找到准确的城市定位。

举例而言,不久前,我们应有关方面的委托,重新对地处京津之间的廊坊的城市定位作了一番研究,并给廊坊一个全新的定位—休闲商务城市。当我们以动态的眼光考察廊坊就会看到,随着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和中国加入WTO,北京作为中国门户的地位将无可动摇,北京的城市化将会高速发展,当北京的经济总量实现2006年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的时候,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北京的肥水已经流到了廊坊的脚下;当我们以发散的眼光来看,随着北京的城市建设

所带来的负作用日益明显,今天被北京人视为乡下的廊坊由于天生丽质,且仅有30分钟的车程优势,将成为都市人向往的休闲胜地;当我们再以复合的思维方式考察廊坊,我们会知道,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招商引资、工厂多寡,环境是生产力,体验也是生产力。因此,廊坊就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成了乡村CBD,只要大力发展休闲商务环境和设施,顺应人们“在工作中休闲,在休闲中工作”的渴望,大北京地区的精英阶层就会蜂拥而来,廊坊的经济形态亦将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由此可见,城市定位既不能脱离城市周边大的经济环境,也不能光看到自己的显性资源,而忽视了那些宝贵的隐性资源。当我们换个角度观察问题时,今天的劣势经常会变成明天的优势。只有先搞清楚自己在大的城市格局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然后再统一盘存、梳理各种资源,扬长避短,才能找到准确的城市定位,并借此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来。

市长要从船老大变为船长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城市经营与企业经营有着天然的相似性。既然城市是一笔资产,那么同样也要追求增值,也要走差异化生存的道路,也要有自己的发展战略、经营思路、整合平台和操作手段。同样的城市空间和环境,由于发展理念、产业布局和规划功能的不同,其内涵和作用也大不相同。那么,如何重塑城市竞争力,如何重新搭建城市的发展平台,从长远考虑发展城市的先导产业,如何用市场化的眼光找到城市运营的突破口,就是各级政府不得不研究的课题。

因此,当城市运营到了长江入海口这一阶段的时候,由于环境的变化,我们的市长必须转变观念,具备现代经营意识,不再是凭眼睛和经验辨认航道,而要学会用罗盘,学会看航海图,要把握潮起潮落的规律,一句话,要从原来的船老大自觉地变为船长。

首先,成功的市场经验表明,城市经营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政府,市长必须学会与市场跳双人舞,借助企业的力量和市场化的运营方式来达到城市增值的宏观目标。目前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一些颇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城市运营商已慢慢浮出水面,在每一个浩大的工程背后,几乎都有他们的身影。市长与市场的关系就像公和婆,谁也离不开谁,可以断言,凡是城市经营搞得好的城市,一定是最充分地实践了市场经济规律,是按照企业化、市场化的方法去操作的先行者。

其次,城市经营必须处理好长计划与短安排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市长们开始了一次惊险的旅行,理想与现实,进步与妥协,生存与发展的反复博弈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城市的决策者。没有人可以发明一劳永逸的程序应对所有的变化,所以,我们的市长必须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关系,长计划,短安排,就像滑雪和溜冰一样,要善于在运动中前进,在动态中把握平衡。

其三,城市运营要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策划的关系。前者侧重于务实,后者侧重于务虚,在城市规划之前,必须先务虚,也就是要充分研究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只有在大的方向确定之后,城市规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持之有据。在现实中,很多城市片面地强调城市规划,市长俨然城市的总工程师,其实,指望一步到位的城市规划是不现实的,相反,城市经营的务虚做得越好,城市规划的空间和层次也就越高。

其四,城市形象必须有相应的内涵去支撑,必须培育相应的产业链。现在的很多市长热衷于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净化,这种举措本身无可厚非,比起过去是一种进步,但终归都不是解决城市运营的根本之道。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城市的造血机能,即产业链的培育和建设上。否则,一旦我们把宝贵的资金都用在了城市表面的建设上,而忽视了城市内涵的充实,城市经营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还是运转不起来。

其五,城市经营一定要吃祖宗饭,但不能造子孙孽。在此要强调,城市的文化内涵也是城市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越有历史的品位,就越有吸引力,个性越强,就越有包容性。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积淀的城市是缺乏魅力的,欧洲的很多城市都十分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巴黎现在的格局就是当年的路易十四国王所奠定的。前些年,我们的很多城市大搞旧城改造,否定传统建筑,结果得不偿失,最后才痛定思痛,终于明白旧城改造要“修旧如旧”,而不是所谓的拆旧破旧。

其六,城市经营必须处理好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即所谓的三老:老头子、老板和老百姓。随着社会文明与民主的进步,今后城市经营的主体不光是政府和企业,还必须尊重社会的意愿。从市场的角度讲,三者互为关联,政府决策,企业推进,老百姓买单,就似乎政府决定打造一架超音速飞机,企业就是启动市场的引擎,而老百姓则是市场的终极动力,是源源不断的燃料和油。因此,城市经营的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找到三者的利益均衡点。

城市化发展范文第2篇

尽管江西省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一直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在华东六省一市中也仅比安徽略强,在中部9个省区中仅排在第6位。目前江西省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呈以下特点:

从城市和人口规模来看,江西省设市城市21座,占全国城市总数3.1%,居中部各省之尾;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1个,人口在20到50万的中等城市9个,人口在20万以下的小城市11个,大城市、中城市及小城市规模结构之比为0.048:0.429:0.524。

从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来看,早在2001年11个设市区的城市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3127万平方米,年末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3328辆,出租汽车8808辆。园林绿地面积1425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63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0418公顷。环境治理投资额2.93亿元。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己基本达到小康标准,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江西省城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江西省城市化发展很快,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

目前,全国共有城市660个,而江西省受城乡分割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城市化水平较低,规模发展较为缓慢。只有21个城市,城市数量仅占全国的3.2%。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2004年全省城市化率达到35.6%并以每年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200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79.6%,也就是说,全省工业化比例高出同期城市化水平(41.7%)37.9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江西的工业发展没有相应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说明江西经济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带动社会结构实现同步转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缺乏协调性。大量人口集中在农村,会固化和加剧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从而严重制约江西经济顺利进入新的成长阶段。

城市经济功能不强,辐射带动作用弱

江西城市经济职能普遍不强,加工型城市偏少,农区城市数量较多。农区城市即原属行政公署所在地城市,后改市但仍承担地区行政中心的职能,由于历史、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城市行政色彩较重,经济职能和功能较弱。从城市GDP和人均GDP来看,2004年,江西城市的GDP为1331.59亿元,占同期全省的比重为38.09%,据统计,南昌市的辐射距离为205.86公里,影响力主要在赣中北。而九江、赣州、景德镇、新余、萍乡、上饶等作为次区域中心,自身的经济实力也不很强,辐射带动作用更弱。九江市的辐射距离为34.73公里;景德镇、新余辐射距离分别为14.65和14.21公里;上铙、赣州、鹰潭、抚州、吉安和宜春等城市的辐射距离均在10公里以下,基本上不构成城市辐射力。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随着江西省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已有所缓解。但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基础设施还远不能满足城市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普遍存在交通拥挤、供水不足、居住水平低、文化设施落后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江西省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江西省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着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此有必要采取相应对策,以改善江西省城市化当前的现状。

完善城市规划,明确城市功能目标定位

既重眼前利益更重长远发展,把做大经济总量与完善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明确城市功能目标定位,科学地确定功能分布和建设方向,实现形态规划、功能规划、生态规划的协调统一。

形成强大的产业集聚力和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

城市产业定位要准,产业特色要强且有所区别。要十分注重完善城市产业规划体系,明确各类各级城市的功能定位,明确各自产业结构的特点。在城市化滞后的条件下推动城市化进程,重大项目的空间布局不能只靠市场去调节,政府要抓住对城市功能具有定性作用的重大项目的决定权,克服地方的盲目性。

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

中心城市是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龙头”。地区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城市实力尤其是中心城市实力的竞争。中心城市的现代化是城市化的先导和重点,继而呈集群发展并加速形成城市经济圈,这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

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功能

在目前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严格用地管理的大形势中,应适时调整城市建设的发展重点。一方面要继续加快和完善城市建成区的建设,另一方面要逐步将城市建设的重心从扩大规模、拉开框架、整治市容、美化环境向强化基础、完善功能方面转移,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注重效益、持续发展上转移。正确引导城市建设投资,将投资重点放在功能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上。

城市化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群对策

城市化的含意及其指标众说纷纭,角度不同,见地也不同。我们认为城市化的本质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从市场经济的供求角度看,可把城市生活视为一种特殊商品,城市化就是城市生活这种特殊商品的普及化。实施城市化战略对于我国未来20年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的意义。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因素及可能性

今后20年是我国工业化中期发展时期,经济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其标志是我国工业化初期产业,如纺织、普通食品、普通建材等,已处于严重的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状态。难以再带动我国经济继续增长。目前,工业化的主导产业已转向以机械电子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和以建材、建筑业为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来。这些产业的未来需求量大、投资量多、资本技术密集,它们的发展无疑会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就决定了我国未来20年城市化必然是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另外据估计,今后20年至少有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人们普遍认为,未来20年我国经济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是我国未来2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在此对实现这一目的的可能性和条件作一分析。从国内形势看,国内有效需求后劲不足,居民消费呈现疲软状态,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如何发挥少存款多投资拉动需求,刺激消费传统的第一、二产业趋于成熟并走多从次化、纵深化、一体化发展,而第三产业未改变产业布局,进出口结构,解决就业问题,带动消费。城市化战略为其提供了环境,并且逐步改变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从国际形势看,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中国要增强竞争实力为其向规模发展,而小城市小乡镇不能发挥规模经济]经济战略优势、品牌战略,建立综合型、政治型、经济型、交通型、文化型、旅游型等特点的城市。随着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小作坊,小工厂,小企业已不适应当代要求,走城市化战略是国际形势的要求。中国沿海的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发展成主导中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三大城市群,表明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方向、趋势。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的趋势预测

在我国工业化中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未来20年我国城市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0%(1997年)左右,今后将进入从30%发展到70%的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将出现以下几个基本趋势。

(一)大城市将比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

大城市发展速度快于中小城市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潮流。究其原因,一是大城市经济效益高、居民收入水平高,虽然建设成本也相对高一些,但最终收益(收入减成本)还是比中小城市好。二是大城市功能全,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城市生活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三是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替代的更强有力的带动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在城市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和重要的时候,在城市群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大城市的作用更加明显,原来独立发展起来的中小城市现在越来越受到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四是随着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有效地解决所谓“大城市病”现象,从而为大城市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例如,城市交通拥挤可以采取有轨交通、路口立交、路口停车线前移和路口四角扩宽等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大城市环境问题随着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已能够有效的控制。

因此,未来我国的城市化应当注意大城市的作用,在不放慢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的前提下,鼓励大城市适当超前发展。当然也还要注意不要超一定的“度”,我们认为以大城市人口增长保持在整个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1倍以内为宜。同时,发展大城市也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城市容量问题。因此,在考虑加快发展大城市时,一定要注意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资源和环境等条件的容量问题,做到大中小规模城市合理的协调发展。

(二)以国际化大都市为代表城市群将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武汉等特大城市根据其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与国际交往作用的事实,在新的一轮对外开放纷纷制定了建立国际大都市的战略设想,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又增加了新的积极因素。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所谓中央商务中心区(CBD)的建设。CBD是国内外大公司总部的聚集分布区,它负责组织和指挥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企业、工厂以及商业机构有效运行。由于各路大公司聚集在一起,它们能就近从事各种那些位于繁华的闹市区的大百货商店、大商场所无法比拟的大笔交易。

城市群(带)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经济活动在空间的扩展演变规律来看,其顺序是由“点”到“线”到“面”,当城市发展向“线”两边集中到一定的程度时城市带就出现了。中国沿海的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发展成主导中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三大城市群,今后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向这三个大城市群集聚。城市化的高级形式,大城市群目前在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以此为中心,中国还应考虑规划一系列的城市经济带,并发展一批有特色的中心城市,如综合型、政治型、经济型、交通型、文化型、旅游型等特点的城市。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面、线、点形成后,将有一半的人口、GDP的80%、全国工业产值的90%以及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5%在这些地域产生。

关于未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1996年我国政府向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预测:到2000年,全国城镇人口将达4.5亿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35%;2010年,全国城镇人口将达6.3亿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45%。

三、加速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对策与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化的起飞也已到来。为保证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顺利进行,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服务价格的开放,将会有力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但由于城市化进入起飞阶段后,城建规模巨大,估计每年约需投资总额高达5000亿元左右,如此惊人的投资单靠财政投资和价格开放后的收入是绝对不够的。目前国家财政总收入也只有8000亿元左右,因此,必须进一步开拓城建筹资渠道。根据国外经验,可选择的筹资渠道有政府专项城建债券、以BOT方式吸收社会资金和外资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城市入户电网线路的改造、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水源设施、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

(二)必须逐步开放城市生活基础设施的服务价格,充分发挥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促进城市化按市场规律健康、快速地发展

“城市生活”的巨大供需差额,根本原因就在于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低价限制政策。它使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供应严重不足的状态。低价政策往往使城市基础设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必然要靠政府大量的财政补贴维持正常运转。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一般都很少有资金用于更新和建设,形成了城市基础建设越多,财政负担越重的恶性循环。为改变这一状况,建立起城市化发展的良好的微观运行机制是关键。首先,使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企业化,摆脱行政干预,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其次,在考虑到居民的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分期分批地、有步骤地放开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的价格,并把原来的财政上的“暗补”变为进入居民收入的“明补”。最后,对一些影响较大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价格,建立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主管部门和居民共同参加的价格协调机制,按“成本+合理利润”的原则,共同制定大家能够接受的合理的价格。

只有通过上述改革,才能一方面有效地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供应,另一方面适当抑止现有城市居民对城市基础设施过度的需求。从而使“城市生活”在市场的调节下达到供求平衡,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价格放开后,开始是会有一个价格上涨的时期,但随着“城市生活”供应量在较高的价格的引导下迅速提高,在供求关系的共同作用下,将使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价格逐步下降到正常的水平。从而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按市场经济规律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

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要求其消费者有相适的选择权利。否则市场的分割势必还会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逐步取消不合理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在此,有人担心户籍制度的取消会引起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涌入,使城市人满为患。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这种现象不可能发生,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的放开,使“城市生活”的价值得以真正体现出来,户口放开的城市只可能吸引那些符合这一收入水平的人进入,低于这一收入水平的人群在市场价格的调节下会自动离开,以寻求符合其收入水平的地方。这一点实际上被我国目前在许多方面已不起作用的户籍制度本身所证实。当然,在一些特殊的大城市里会暂时出现一些“贫民窟”现象,但只要对此加以特殊的行政干预,这一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在此还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城乡差别还很大,户籍制度在调整人口的合理分布、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等方面还起着一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户籍制度的取消是一项长期的目标,不能操之过急,要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地去实现。

(四)鼓励多种形式的城市化模式的发展

城市化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常州;城市化;影响;对策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变而产生和发展的,涉及到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空间扩张、观念转变等诸多方面,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历史上不少经济学家曾对城市化进行定义,虽然对城市化的定义表述不一,但其基本涵义都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演进,即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二是人口的迁移,即从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三是人的观念及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转变。城市化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城市化率=城市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一、常州城市化现状及其影响

常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较为雄厚。2006年,常州全市的人均GDP达37210元,约折合5150美元。从国民收入来看,常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为16649元,约合2310多美元。加上各种人群都有统计口径之外的收入,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上远大于2310美元。根据购买力平价,则常州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达4000多美元。按照经济学家钱纳里建立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化阶段的关系,常州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后期。根据国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当人均GNP达到1500美元后,就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1.城市化优化常州产业结构

城市化促进常州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化是随着产业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由于工业发展要求资源和人口在一定的自然空间上聚集,工业生产和工业品消费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工业生产可以集中在固定的空间区域内,从而带动人口集中居住,这就产生了城市。在工业化的推动下,资源和人口的聚集达到一定规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就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其生产和消费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同步性,因而只有工业发展导致人口聚集达到规模要求后,第三产业才有发展的空间,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将促使人口和资源更进一步地在空间上聚集。

城市化繁荣城市商业。2006年,常州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503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3297元,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18元,增长14.1%,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085元,增长27%。其次,城市化带动了常州市中心商务的繁荣。许多来自周边地区甚至国内外的知名企业看好常州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纷纷把总部、地区总部、营销中心等搬到常州,同时,城市的扩大也促进了现代物流、旅游、保险、咨询、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2.城市化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化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建设方面,常州市在市政道路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宁常、扬溧高速公路常州段主线实现贯通,京杭运河常州市区段改建工程进展顺利,录安洲多用途码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城市路网功能进一步完善,市区南北大通道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长江路、青洋路延伸段和常焦路、常金路工程建成通车,基本实现市区南北大通道无缝对接。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总投资2亿余元,完成了一期工程8条河道的污水截流任务。按照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要求,顺利进行了市区城乡公交资源整合,先后完成了原武进公交与越城巴士的整合、横山桥线和东安线67辆个体中巴车的收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面貌焕然一新。至2006年末,城市电话用户达98.8万户,增长0.7%;农村电话用户24.3万户,增长5%;无线市话用户80.6万户,新增7.9万户,增长10.9%;移动电话用户255万户,增长22.9%。

城市化提高城市品位。建设特大城市对常州市市容、市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州市注重引入城市设计理念,将市政道路建设与市河整治、园林绿化、历史文物保护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亮点工程、精品工程。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目标,我市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提升和美化城市形象,实施了以“八路八口”为重点的绿色通道和城市主要出入口绿化工程,敞开扩建了红梅公园、蔷薇生态湿地公园、新北区中心公园;新建了市民广场绿地、毓秀园、椿桂园等大型城市公共绿地。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856.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252.8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9.1%和11.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6%,上升1.8个百分点;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平方米;拥有省级园林式居住小区32个,省级园林式单位55个。

3.城市化集聚市区财富

中心城市在把人们引向城市的同时,也吸引了财富。随着进入城市门槛的降低,购房置业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和外地居民落户常州市市区的主要途径,由于这一部分人群大都是事业有成人士,他们有稳定的职业,有较好的收入,随着他们进城落户,也把相当数量的财富带进城市,使市区的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从而城市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形成滚动效应,带动越来越多的其他富裕居民迁入城市。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市的消费额比重不断上升,县以下的消费额不断下降。消费的日益向城市集中,也使财富进一步集中到市区,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进一步增强。

4.城市化提高城市就业和居民生活水平

城市化创造就业机会。一是随着城市规模、面积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被城市建成区所代替。2002年常州市有4万多农村居民成建制转为市民,2006年这一数字达到6万。政府在征地过程今,为了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往往要求用地企业优先录用被征用土地的部分农民,使他们的身份和职业都城市化了。二是随着各开发区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外资、民资企业进入开发区,带动了当地和附近农民非农化的进程。2006年,常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接近三分之二。年末全市私营企业(含分支机构)达5.1万户,个体工商户达12.0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2.6%、9%,其中当年净增加注册私营企业5674家、个体工商户9866户。

城市化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通过高考、购房、创业等途径进入城市,这一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的绝对减少,农民人均生产资料有所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逐步减少,农村地区的隐性失业问题逐步得到缓解,从而也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改善;第三方面,城市的扩大也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肉蛋奶、花卉、苗木等城郊型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增收渠道。常州市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在l990年是61.6%,96年首次下降到50%,2002年仅为36.8%,2006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下降到40.4%,均已达到或初步达到全面小康水平(40%)。

二、常州城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和遍地开花严重地污染了生态环境,使湖荡水体富营养化十分明显,有些河流甚至常年恶臭,城镇的环境质量每况愈下,令人担忧。如太湖现已经常蓝藻爆发,影响周边城市的饮水安全。常州作为太湖流域的组成部分,又位于太湖的上游方向,保护太湖和洮、湖水资源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虽然环境污染问题业已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也颁布了一些环保措施,但在利益驱动下,某些企业排污仍屡禁不止。

城市规划欠科学。科学性是保证城市规划严肃性和长期指导作用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城市发展方向和路径有清晰完整的认识,以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为指导。目前城市规划体系缺少对城市、区域缺乏深入研究,对城市的特色把握不准,使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失误。虽然常州由城市规划设计院、研究所和大学等陆续展开了一些发展规划研究,但偏重技术层面,与城市发展战略的综合性要求有一定差距,不符合战略和规划保持相对独立性的要求。

三、加快常州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加快常州城市化进程,应从常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城市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思考外来人口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布局紧凑的原则,把市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注重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的统一,把城从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向外延伸,渐次成网,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来引导城市发展,加强对市区和市域内的空间资源利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社区和村庄的公共设施建设、公共绿地保护等,做出总体安排,促进城乡建设的协调发展。

加快常州城市化进程,应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不为一时一地的利益而损害将来和全局的利益。通过加强供水、供电、供气、排污和垃圾处理等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集中发展金融、贸易、信息、服务、文化、教育等产业,通过打破条块等各种行政壁垒,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开放和国际化来提高城市化水平,变工业型城市为贸易型、服务型城市等措施,确保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又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平衡。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城市化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名城保护;城市化;房价;节能环保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 at the same time, some problems appear. This magazine interviewed Director Jin Dejun on issues of famous city protection, protection of farmers’ lost territory, house price escalation,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tc.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famous city protection;urbanization;house price;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12-57(4)

专家简介:金德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原建设部总工程师

中国名城:您去过很多地方,您觉得哪些城市的古城保护得比较好,或者说哪些措施是值得其他城市借鉴的?

金德钧:我们的国家在城市建设当中,很多有名的城市,都有一个怎么处理好古城保护和现展的问题,如果单单就古城保护来说,我觉得西安是做得比较好的。西安明朝时的城墙全部保留着,还在不断进行修缮,保护得很好,城里的有些街道也做得很好。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既要保护历史上留下来的一些东西,同时又要新建一些东西。因此任何一个城市,首先要解决留什么?拆什么?既不能全部拆掉,也不能都留着。如果都留着这个城市怎么发展呢?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把原来的都留着,然后建一个新的城市,不可能的。它都是历史和现实融在一起,最重要的历史、最精髓的东西都保留着。历史的文化元素在这个城市里头是不是看得很清楚,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至于有什么好的措施,这是规划部门、设计部门一直在争论的问题,怎么保护好,怎么保护才算好?我觉得谁也没法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毕竟一个城市一个样。

中国名城:目前我国有很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也提倡要保护起来,城市在发展,必然涉及许多拆迁所带来的问题,对于那些规模比较小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您觉得怎么样来保护和开发利用?

金德钧:目前,这一点在我们国家整个城市化过程中,是个大课题,就是小城镇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事实上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小城镇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在提到:小城镇大战略。就是要把小城镇建设发展起来,让它的富余劳动力解放出来,同时发展小城镇的经济,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的富裕。所以,位置很重要。从现在的形势来看,有的小城镇就借助于它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在这个基础上再发扬光大,使它变成一个具有很高旅游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小城镇。像这么一个小城镇,就需要把它历史文化方面的内涵鲜明地突出出来。一定要鲜明地突出出来,它不像大城市,小城镇甚至可以把旅游业作为它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和主要产业。现在有的城市已经在做了,丽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丽江把它的古城保护得很好,很完整,需要再建,就到边上去建,要把原先的古城完整地保存下来。如果有丽江这种资源和条件的,就需要把它完整地保存下来。如果有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再加点现代的元素,当你看到古代的、现代的东西和谐地糅合在一起,也

很好。

中国名城:城市化过程中,政府需要大量的征地、拆迁,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农民失地,原来农村的劳动力算是隐性的失业,因为他们有地种,现在失地后,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失业了,您是怎么看待农民失地、失业的问题呢?

金德钧: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也是一个很现实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农民一定要从农村里面大批地转出来。我们现在主要的人口还在农村,这么多人口都在农村,农村就那么点地,农业怎么现代化?所谓城市化、工业化,首先就是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首先是要发展城市经济。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农民要到城市来就业,到城市来居住,这个现象是不可逆转的,现在肯定是这样做。但是具体到每个地方,怎么把这个关系处理好,我觉得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是要注意的。第一,就是不要人为地城市化。没有就业岗位,把农民就往城镇里赶,过来待业,没有事情做,他怎么能待得住呢?城市吸引农民,就是城市的经济发展了,提供了就业的岗位、就业的机会。到了城镇有工可打,他才来的,没有工可打,他马上跑了。所以,首先要解决城镇经济发展的问题,给出来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农民来了就有办法了。第二,就是农民,尤其是在郊区的农民,地方要拆迁,地没了,农民的岗位怎么办?现实生活中,有两种办法我觉得是可借鉴的。第一,是安置他们的岗位。房子拆了,该补偿的补偿,然后安排他们工作。第二,把这块地方建设起来才有工作岗位,这个是怎么做的呢?我现在让你有住的地方,然后给你安排5年或10年基本生活保障,给你开基本工资。在这个阶段,你可以自己找工作。如果没有什么工作,你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等这里建好了,比如商场、公司,需要用人的时候,我优先考虑用你们这些人。这也是个办法,虽然有点风险,但这算是第二条路。最糟糕的就是,给了农民几个钱,把地拿走了,至于以后这些钱用完了,你怎么办,我不管,我觉得这个办法是不可取的。所以城镇化、工业化的问题,不要人为地,要循序渐进,维持可持续发展。

中国名城:您现在还经常到各个城市看看,调研城市化问题?

金德钧:这个是我一直强调的,城市化怎么发展好?不要纸上谈兵,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人家这个城市如何在发展。这个城市碰到什么问题,它是怎么去解决的。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应该多做些调查研究。这样才能把城市化搞得更好。因为任何理论都不是先天的,它都是概念化的、抽象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中来认识城市化的发展。

中国名城:那您觉得城市化目前出现了哪些负面问题呢?

金德钧:负面问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是必然会出现的。刚才说到交通拥堵的问题,有的地方很拥堵吧?有的地方就业不充分,有失业。因为农民进来,就要就业,城市自然增长的人口,城市人口也要就业,我们现在失业的比例是比较大的,这个我们要处理好。还有一个,我们现在工业化的速度要快于城市化,要差十来个百分点。但是,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在位置上错位。经济发展快的地方,人们住不到那里去。所以我们形成“候鸟”现象,每到过年过节,大批的人往城市搬,往乡下搬,造成整个社会成本很大。还有我们有些城市的规划跟不上,盲目地出现摊大饼的现象。我们城市要紧凑发展,现在总的来看,还是比较紧凑的,但是还是暴露了很多问题。这些都是城市化发展过快带来的问题,当然,还是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我们现在不要再去加速了,要控制好,所以有些专家都在呼吁不要搞城市化了。城市化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我们国家发展到百分之六七十就可以了。我们国家农业人口太多,搞成像美国那样不现实,我们也做不到。

中国名城:我国东西部城市化,有什么相似点,有什么区别的地方?

金德钧:不管是东部,还是西部,讲城市化都是讲的一个概念。就是人口由农村移到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二、三产业的比重加大,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这个都是一样的。但是从城市化表现的形式来看,东部地区出现城市群,这个现在已经大量出现,是很明显的现象了。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已经显现,而西边呢?还基本是单个城市出现的。他们的省会城市,自己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只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对外产生辐射力,然后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有条件的才能产生城市群。现在看来就是东边快,西边慢。东边的城市群都出现了一大堆了,西边还处在单个城市发展中,目前就是这么个情况。

中国名城:您对长三角城市发展是怎么看的呢,有什么建议?

金德钧:目前,中央对长三角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城市群的问题,已经摆到中央发展战略里面了。而且这个大的城市群的发展战略,中央专门组织力量来进行制定,来推动这个城市群的发展。要求长三角这个城市群成为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能和国际上大的城市群相媲美,要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门户。现在中央还在组织力量对长三角的铁路网进行规划,如果规划实行,这个发展就更可观了。这次把安徽都拉进来了,以后就要形成这个地区的城际之间的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网,还要把这些网和大城市自身的轨道网、交通网衔接起来。到那个时候,必然促进这个地域的人的各种交往,促进经济的发展,那是很好的。经济发展越快就要求各种资源流动得越快,这样才有效率。

中国名城:目前,中国一些城市的房价已经涨得很离谱了,而老百姓十分关心房价,您觉得房地产开发是否对城市化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您觉得如何解决房价过高的问题?

金德钧:这个是肯定的,房地产是个巨大的产业。房地产本身的关联度又很大,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产业的发展,它也是我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房价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始终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的政府在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大体分两块,一个叫廉租房,一个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是提供给没有钱买房又需要住房的人,保证你有房可住;经济适用房就是你有一定的收入,但是收入不高,你买得起价格低一点的房子,政府在这里帮助你一点。把这一块解决以后,就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人不要去到商品市场抢购商品房了。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发达的国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子,居者有房住,不一定说这个房子是我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底子那么薄,人口那么多,地域差异那么大,要讲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子,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做不到的。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使得到商品房市场上抢房子的人减少一大块。然后,你有钱了,你想要买大一点的,那是没人管你的,只要有钱,买好点的、买大点的都可以,这样如果把房价抬起来了,那是你自己愿意的。我当然说得是简单点了,我的意思是政府要把着力点放在这里。那么现在房价涨的因素,大家还提到一个地价涨得太快了。这个东西,政府是可以控制一些的。有人说这是蛋和鸡、鸡和蛋的问题,地价高所以房价也高,房价高所以地价也高。如果这样说就说不清了。要我说就是政府要把地价控制在一定程度,在一个地区,地价在房价中所占的比例是否有个说法。我也知道,地方政府希望把地价卖高,这样财政收入才会高,城市建设才能够有钱。同时,我把低地价卖给开发商,开发商去建设,卖高价房,那开发商不是把我政府的资金给赚走了吗,所以政府也有难处。我觉得只要把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解决好的话,后面的问题就好办了,但是现在呢,还没到这个时候。

中国名城:现在好多的房地产商也顺应政府的要求,讲求绿色环保,有些还把这个作为房子的卖点,比如有些小区就使用地热能来作为卖点抬高房价。你对国家推广使用绿色能源有什么看法?

城市化发展范文第6篇

本文作者:阮兴文工作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农村集体的土地无权平等参与城市化发展进程,农民无权共享现代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概言之,城市化是不向农村集体土地和最不利的农民开放的。同时,《土地管理法》第43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前款所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收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即我国排斥了乡村自主进行城市化的任何可能性,使得民众只能在政府指定或者承认的国有土地上进行城市建设。④这即是说,如果某一农村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即便是该农村区域实现了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实现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那么,其就依然属于农村。例如,江苏华西村在2008年时,土地面积已经从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以上,人口由原来的1000多人增加到35000多人,拥有8大公司,固定资产超过60亿元的华西集团,累积给中央和地方财政交纳的税收达8亿多人民币,⑤然而,在法律上,却依然属于农村,而非城市。即使在“摊大饼”式的城市化扩展中出现的“城市包围农村”的“城中村”现象,也正在被以“城中村改造”的方式国有化征收着。虽然“城中村改造”在一定程度能为被征收农民提供当时较合理的补偿交换条件,但当这一轮国有化征收改造完毕后,被“改造”的农民将永久失去自己原本的土地发展权(溢价归公)。

本质上是农民参与城市化、实现农民市民化的问题。我国目前歧视性的制度安排和城市化发展模式,已导致了扭曲的“半城市化”问题,严重损害了城市化发展中农民的合法参与权等,因此,应赋予农民平等参与城市化的各项权利。1、赋予被征地农民平等的市民资格。马克思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⑥“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条件。”⑦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也几乎是惟一的财产。其还承载着13亿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和7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理应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为了更多的人的更大利益而剥夺少数人的自由,我们也没有理由为了更多人的更大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⑧尤其是目前“圈地运动”式的城市化扩张,可能往往还不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此,有学者指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乃旨在平等地改善不确定的任何人的机会,他与那种以人们可预见的方式致使特定的人受损或获益的做法都是极不相容的。⑨因此,在农民因城市化发展而作出牺牲,失去自己的土地财产时,应从法律制度层面上保障农民获得名副其实的市民资格。凡是没有根本解决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和市民待遇问题的,一律不得征占农民土地。这是落实党的“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必将从法律制度上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实践已证明“:既保护也限制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条款和这些法律条款的权威性是很宝贵的资源。”⑩即“只有在公共收益明显大于个人因正常期望受挫而蒙受的损害的情形中,才能允许对私域的行为予以必要的干预,并且应当提供一种手段,使人们能够确定某个特定目的是否已重要到了足可以证明为实现这个目的而对社会正常运行赖以为基础的原则进行破例为正当。”輯訛輥2、赋予农民平等参与城市规划的权利。权利正义论的差别原则要求,城市化建设应该在公平的机会平等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并且应该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特别是城市化中农民的最大利益。另外,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也早已证明,城市化是人类经济社发科学发展的一种文明结晶。规划是城市化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依法赋予被征地农民平等的城市规划参与权,农民群众平等参与决策的城市发展规划,才可能是科学的城市化,也才是农民自己的城市化。农民平等参与城市化规划的权利主要应包含如下内容:一是农民依法享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参与决策权。

在进行规划时,农民特别是被纳入未来城市发展范围的农民,依法应当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凡是绝大多数农民反对的规划,不能通过实施。规划一旦依法确定,具有法律效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任意调整。二是农民应有参与城市化方式的规划选择权。即农民是以保留集体土地抑或是放弃土地的方式参与城市化建设,何时决定参与等,应由农民自己选择。三是农民参与城市化后应得到平等的市民化待遇,进而让该部分农民提前享受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赋予农民这一权利,能有效抑制“摊大饼”式扭曲的城市发展观和政绩观,击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幻想”,实现耕地的有效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3、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平等参与土地市场交易的权利。“契约与自由同义,没有契约就没有自由。”輰訛輥“正是通过契约人们才获得自由。”輱訛輥一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只有成为真正可交易的商品,并能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才能充分体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赋予农民平等参与土地市场交易的权利,前提条件是首先应取消政府对国有土地使用权一级交易市场的垄断权,转变职能,并退出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恢复政府本来的市场监管者角色。二是应依法科学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规划经政府、农民代表和专家学者等民主协商议定,并经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依法发生法律效力,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凡是纳入规划范围内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都可以按照法定程序平等参与市场交易。三是应整合现有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平台和市场,建立规范统一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平台和市场,实现交易的便利化和低成本。四是应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土地使用权交易所得税,并在农民、政府和用地者之间确定合理的分配比例,实现多方共赢。4、赋予农民平等参与城市化建设的权利。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基本上是当地政府一厢情愿的城市化,甚至是某些少数官员的“政绩”城市化。咋一眼看去,高楼林立,灯火辉煌,还经常被冠以所谓的“最合适人类居住城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等等称号的也不在少数。但当你深入其中,才会深知其名不副实,与科学发展观相差甚远,严重缺乏广大市民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不是广大人民群众乐意居住和生活的城市。譬如目前一些地方热推的“赶”农民上楼的所谓城市化例子,就是最好的佐证。究其根源,在于被征地农民平等参与城市化建设权利的缺失。因此,应当依法赋予农民利用自己土地参与城市化建设的选择权,即有权要么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城市化建设,要么是以放弃土地来参与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建设。如果是前者,农民有权依法进行规划,并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如果是后者,政府依法征收了农民土地,应为失地农民提供适格的市民身份,让农民以市民身份参与城市化建设,共享城市化文明成果。为实现这一权利,应从制度层面赋予地方立法权,出台适合当地城市化发展实际的地方性法规,规定可操作性的被征地农民参与城市化建设的各项权利。

城市化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小城市;交通;互联网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75

1 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城市化

1.1 大城市的起源

在工业时代,工业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因为那个时代的信息技术、交通不发达,物流更不发达,所以一些企业越是靠近产品生产的地方,那么企业所花费的成本就越低。因此,对于那些个体企业来说,城市化程度越高,成本就越低,市场占有率就越高,在同行业的竞争中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世界范围来看,很多中小城市都在工业时代完成了大城市化的过程。

1.2 城市化的正效益

城市化的正效益包括了三个方面,对经济的推动、对社会的推动以及对文明的推动。

(1)对经济的推动,在工业时代,城市就是市场的载体,城市就是一个大的市场,没有城市,就没有市场经济。(2)对社会的推动,城市化对社会的推动和影响是极大的,它不仅整合了各个商业领域,还让教育事业、科研机构等公共事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3)对文明的推动,城市化凝聚了文化交流,人们在交流的同时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1.3 城市化的负效益

城市化的负效益可以分为三种,环境、资源、人口。如今,城市的环境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大城市已经开始创卫,对城市实施一些技术化的管理以及对城市环境进行监控和保护,控制一些企业排放污染气体和污水。人口和资源也成为了城市化的负效益,如果城市人口过度的集中,这样就导致出现城市交通拥挤、房价上涨、资源浪费的问题,但是如果人口过度的分散,那么市场又难以流通起来,学校、医院等公共事业又得不到发展,社会前进的脚步又缓慢了。

2 信息时代对城市化的冲击

2.1 企业分散联网运行模式处于信息时代下

如果物流、网络通信、交通发达,但是成本非常低,那么企业就可以完全打破传统的集中办公模式,从而实现远程办公,实现分散联网运营,这样一来,就可以直接在家里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办公,在网络上实行交易、资金流转、产品流转,这样的话大大加快了城市的发展,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运行越来越快。

2.2 分散联网的企业运营模式的优势

随着信息时代对城市化的冲击,分散联网的企业运营模式的优势也逐渐扩散开来,成本降低、组织更灵活、效率更高。企业分散联网运营,可以将那些廉价的资源整合起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分散联网的企业与传统的企业相比,由于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企业运行就更加灵活,从而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在同行业的竞争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分散联网的企业一旦形成,那么人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了企业运行的效率,使得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快。

3 中小城市联网化代替大城市化

3.1 分散联网的企业运营使中小城市联网化成为发展趋势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带动经济效益的提高,如果企业完全实行分散联网运营,企业的员工将会分散开来,企业就会开始大规模的生产,整个城市的产业链就会完全崩解。但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分散联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医院、学校、公共安全等公共事业不会被分散联网所取代,所以只有中小城市才会实行分散联网运营。

3.2 中小城市联网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推进国家市场化水平。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物流、交通运输、金融行业、分散式网络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小城市的网络化进程,跨越时间和空间,沟通联系,市场的发展水平将大大提高,市场的发展将逐渐形成,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代。(2)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小城市一旦实行分散联网运营,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将会进一步的提高。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乡村的发展又与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如果中小城市形成联网化,企业的产品就会大规模生产,价格更低,产品流入乡村,乡村快速发展,反馈于城市。

3.3 中小城市联网化发展的途径

(1)自然发展。信息、金融、交通、物流四个产业是企业实现分散联网运行的重要条件。由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如果中小城市的企业完全实行分散联网,那么企业传统的生存模式将会被湮灭。虽然分散联网运行的成功实行对中小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个形成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是长期而慢速的。

(2)政府宏观调控。由于实现分散联网离不开信息、金融、交通、物流这四个产业,所以政府在实现中小城市分散联网时,可以从信息、金融、交通、物流这四个产业出发进行创新和改革,信息网络的价格更加廉价,金融交易更加的安全,交通更加快速和方便,物流更广泛更快速,通过这四个产品的改革和创新来实现国家市场化和区域互联网化。

4 结论

城市是经济市场的载体,城市作为一个大的经济市场,它融合了较多的服务业、教育业和卫生机构,所以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决定了这个城市的GDP增长速度。分散联网企业运营的实行,的确可以给中小城市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大城市来说,这种分散联网运营具有一定的弊端,再加上这种运营模式是长期的、缓慢的,所以大城市是无法实行这种企业联网分散运营模式的。由于大城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未来中小城市不会走大城市的老路,在实行联网分散运营的时候,在大城市的一些企业中,也可实行远程办公,在网络上实行交易、资金流转、产品流转,这样一来也加快了大城市的发展,给大城市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分散如果中小城市企业完全实行这种分散联网运营,那么对西北偏远地区的城市是具有很大的市场效益的,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城市注入新鲜血液,未来的城市将会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在国人的面前。

参考文献:

[1]张平,刘霞辉.城市化、财政扩张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1.

[2]陈明星,路大道,刘慧.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J].地理学报,2012.

[3]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3.

城市化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准城市化;农民;二元结构;政府主导

一、引言

城市化,即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城镇劳动力供给不足,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规模及数量增加的过程。城市化的三大标志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几经起伏。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从1979年的4062.6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340507亿元,已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我国城市化建设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我国自有的特色。在诸多特色中,第一个当然要算举世无双的户籍制度,这就造就了所谓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准城市化”现象,这一现象应得到学术界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研究其表现和成因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措施,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结构分析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发展迅速。城市个数由建国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个,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8年的45.68%。本文提供了1978年以来的城市率变动情况来加以说明,如图1所示。

实际上,我们这里所提的城市化率,是指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按户籍人口计算城市化率要比这个数要小得多。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民工算成了城市化人口,被统计进去。实际上,这部分人群的工作是不稳定的,可以说是飘忽不定,今天在这个城市工作,明天说不定到另外一个城市工作,还有可能返乡种田。这种把农民工都算成城市人的城市化率实在是不靠谱。重庆市长黄奇帆近期在“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上演讲时说:“现在我们常说的城市化率是指以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尽管它是科学的,但是容易掩盖矛盾。因为10多年前,我国以户籍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是25%,而常住人口城市化率是30%多,现在全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40%多,但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只有26%,仅增加了1%。重庆也一样,直辖初期,户籍城市化率25%,常住人口城市化率28%,现在户籍城市化率27%,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于2010年达到53%,其中相差的20多个百分点,就代表了没有户籍的进城农民。”如果按照这一说法,实际上我国城市中农民工的数量占了20%。对于这一数量庞大的农民工来说,他们承认自己是城市人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是农民,身份是改变不了的,他们像侯鸟一样在城乡之间来回奔波,种地已经不是主业,相当一部分放弃了种地,成了有其实而无其名的城市人,这一部分人群,我们称之为准城市人,这样的城市化,我们称之为准城市化现象。

三、准城市化现象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准城市化现象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城市化现象,它根源于我国户口政策的设计。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需要,计算我国的城市化率时把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算进去,而不谈这部分人群应享受的权利,更何况我国的准备城市化率实际上比这个数还要大。准城市化问题是我国解决城市化绕不过去的一个弯。

(一)准城市化存在的原因

1958年,我国出台了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主要目标的户籍制度,人为地把全体公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划分城乡居民身份并使市民和农民身份相对固化,形成了农民和市民两种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身份制度体系。这种举世罕见的城乡隔离制度,直接造成了农民和市民社会地位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形成了市民和农民两种身份迥异的不同公民,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各自封闭循环并缺乏共享机制的独立系统,促使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深化和加剧。改变户籍性质最主要的就是两条路:把户口买到城里去的,还有就是考上大学留在城里工作的。

(二)二元结构下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及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同国民经济一道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陆续展开,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以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带动了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城市对经济资源聚集作用明显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地释放出来,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成为必然。多年来的城乡分割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大批农民走进城市,渐渐被市民化。城市规模逐步扩大而且迅速增加,到2008年底,全国城市总数达到655个,市区总人口100万以上人口城市达122个,占18.6%;50万-100万人口城市达118个,占18%;50万以下人口城市达415个,占63.4%,城市化率提高到45.68%,如表1所示。

虽然城市化率达到了45.68%,到农村走走,可以发现,留守在农村的农民不多了,城市化率实际比例很可能比这个数字要大,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统计。准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城市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大中城市。户口在农村的准城市人群中,一部分在工作所在地购置房产,有一部分是在户口所在地的农村自建小产权房,还有一部分人群大部分把房子买在户口所在地的县城里,而不是买在乡镇里,乡镇城市化水平在弱化。怎样解决准城市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身份转变?怎么布局东西部城市及各级城市?怎么设计城市建设规模?也就是怎么设计省、市、县及乡镇各需容纳多少城市人口,这些人口占本地区多大的比例?大量农田抛荒怎么办?怎么保持城乡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考虑。到沿海地区参观,给人感觉是: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市;走过一城又一城,城城像农村。许多地方,城市是拆了建,建了拆,时常发生。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个城市群,每个地带中心城市的人口均逾千万,靠房地产发展起来的大城市显得浮肿,而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相对较少。

放眼世界,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20世纪中叶,在近200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截至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更进一步考察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表现为工业和人口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从这些国家的城市化历程看,我们能否吸取一些经验教训,是否不重复别人的老路,防止建了拆、拆了建这一现象发生,提高城市化建设水平?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困难。在区域经济二元和部门二元化显著差异的条件下,我国城市化建设呈现出不平衡性和复杂性。

四、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为提高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提高户籍人口城市化率

户籍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让为数众多的农民排斥在城市之外,没有资格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和实惠,其制度本身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准城市人群是城市的建设者和财富的聚集者,可得到的是政策的变相歧视,是不公平的。我们可以考虑重庆的做法,也可以一次性废除,把准城市人群转为城市市民,享受城市市民同等的待遇。关于个人保险,属于个人的部分由个人缴纳,其余部分由政府代为征收;对农村老人实行能保尽保政策。这样做有利于城市人口的稳定增长和城市的发展,久拖不决不是个办法。地方政府不能以农民的身份转变作为寻租的条件而不作为,更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改革成就上,裹足不前。同时也要考虑农民的城市情结,期望摆脱农民身份而出现大面积的空村现象。

(二)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不能改变

我国城市化过程既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不相吻合,也不同于第三世界的工业化明显滞后于城市化。政府以行政力量,通过制订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等手段,对城市化进程加以推动、引导和调控。政府在人口向城市迁移、要素向城市集聚、城市的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扩张、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以及城乡关系调整等方面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我国城市化不能搞市场,先大规模的城市化,而后又是郊区化,建了拆,拆了建,劳民伤财。

(三)城市规模与布局要规划在前

如何设计我国城市化进程表,如何设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布局,如何设计省、市、县及乡镇的城市人口的规模,如何规划建设好一座座城市,增加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减少城市建设的浪费,如果防止城市建设好了,农村没了,等等,都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科学的做法应该是规划在前,结合国情,留足余地,分期实施,平衡发展,逐步把准城市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造就一个有机的、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

城市化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城市化 广元

一、引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乡关系的发展轨迹是“城乡隔离――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由此可将城市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以城乡二元结构为主要特征;二是快速发展阶段,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后,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乡之间由对立逐步转向有机联系。三是基本实现阶段,这一阶段是城市化量变到一定程度(50%)产生质变的结果。在此阶段,由第二阶段逐步进入城乡融合,劳动力与资本开始双向流动,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四是完全实现阶段,在此阶段,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进入成乡一体化的最高阶段,城乡居民共享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城市化进程的规律中可以看出,城乡一体化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须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特别是财政支撑能力作后盾。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有条件的,必须有选择地推进,有重点地突破。

二、广元城市化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在1980年左右城镇化水平就达到了70%以上,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2000年才达到40%,而我国城镇化进程自改革开放起才步入正轨,2000年全国城镇化水平仅为36.1%,低于50%的世界平均水平。广元市2000年底,城镇化水平才达到18.1%,远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低于绵阳和德阳等地极市的的水平。广元市的城市化进程由当前的起步阶段到快速发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发展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低。广元建市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达到6.3%,虽然有较快发展,但比全国和四川省分别低3.1和2.4个百分点。广元与国内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2000年广元市人均GDP分别为全国和四川省平均水平的42.6%和64.3%。

2.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中心城市与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二元结构差异。就全市不同区县来看,中心城区所在的市中区城市化率为65.84%,而最低的元坝区城市化率仅12.64%。就城市化速度来看,与1995年相比,2000年城市化率提高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52个百分点,除苍溪县外的其他区县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3.产业结构层次低,同构化倾向严重。广元市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40%,第二产业占25.9%,第三产业占34.1%。广元市建设初与全省的产业结构相近,但目前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工业化程度低,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结构特征未发生根本变化。广元市的第二产业几乎得不到发展。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不大,而且几乎集中在档次较低的餐饮业,城区未形成商贸中心和物业交易区。广元市的产业结构与省内国内水平的比较如下:单位:%

4.农产品资源种类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农业以粮食,生猪为主,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90.19%,属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牧结构,其中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占牧业产值的58.60%,经济作物和药用植物虽然总量丰富,但是加工程度不高,经济优势和使擦黑能够优势均不显著,未能带来应有的收益。

5.轻工业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但企业数量极为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在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占88.7%,生产高度依赖农产品的供给,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占总产值的90%以上。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工业。发展工业是实现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推动工业化步伐是加快广元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根据目前广元市的工业基础和农业原材料基础,应努力培育食品加工、制药、纺织三大支柱产业,同时着手机械电子、建材、水电产业的发张。提高产品质量,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2.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广元市农业自然资源配置良好,种类丰富,但是应该筛选市场前景广阔、优势更大的少量品种进行区域化基地建设;实行产业化经营,取得规模化效益。在稳定基本农田和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生产加工的规模层次,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3.进一步提高对外开发度,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在配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广元应该扩大与东部沿海各省市的交流和合作;瞄准国内有实力的集团和上市公司,引进项目,接受产业扩散;在招商引资的同时鼓舞本市有能力的企业跨地区的经营,实现在市外的低成本扩张。广元市加大开放力度,采取优惠政策,多方面吸引资金,对中心城市的旧城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对落后乡镇逐步实施城镇化改造,以改变当今落后的局面。

4.加大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形成一批有特色的产业。广元市气候条件优越,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但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广元必须尽快整合资源,加大技术投入,吸引一批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加盟,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提高产品知名度,形成市场优势。

城市化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化;商品住宅;房价;调控

一、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是人类现代化建设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只有经历过城市化的洗礼,人类社会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实施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必然促进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将使城市规模扩大和功能强化,也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房价带来巨大冲击。在已完成城市化进程的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都相对稳定,房价一般比较稳定,利率、通货膨胀等货币因素是影响房价的最主要因素。然而,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在未来十五六年之内,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都差不多要增加一倍,巨大的住房需求使得全国房价出现了普遍持续大幅上涨的态势。

二、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状况与房价的相关性分析

(一)城市化发展推动了商品住宅价格的上涨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首先要解决住房问题,这将促进居民对住宅的消费需求产生外延式增长。同时,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有限,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可供于城市建设的土地更是相对有限,也就是说,在一种既定的住房政策下,住房供给缺乏外延式变化,供给曲线是相对固定的。在这种背景下,随着住房需求的不断外延式增加,需求曲线由D1变化到D2、D3(见图1)。其市场均衡量也由Q1变化到Q2、Q3,相对应的均衡价格分别是P1、P2、P3。从图1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住房需求的外延式增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住房需求的增长与住房供给的相对短缺,必将导致房价的上涨。

(二)江西省的实证分析

1、江西城市化水平正在稳定快速发展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也就是说,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在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根据统计数据,1996年末江西省城市化率为24.58%,2009年末城市化率为43.18%(见图2)。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江西省城市化率正在逐年稳步提高,城市化水平正在稳定快速发展。

2、江西省商品住宅价格分析

(1)江西省商品住宅的名义价格分析

名义价格(nominalprices)是指以某些货币表示的,未调整通货膨胀的价格。江西省商品住宅价格(本文中所指商品住宅价格=当期商品住宅销售额/当期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996年为712.94元/平米,2009年为2516.80元/平米,十四年期间上涨了2.53倍(见表1)。

(2)江西省商品住宅的实际价格分析

实际价格(realprices)是指经通货膨胀修正后的价格。以1995年为基年的城市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计算,江西省商品住宅实际价格1996年为670.06元/平米,2009年为1885.39元/平米,十四年期间上涨了1.81倍(见表2)。

3、城市化水平与商品住宅价格的回归分析及模型的建立

江西省自1996年以来,由于城市化水平的稳定快速发展,房价也在不断上涨。设城市化率为X,商品住宅实际价格为Y,用SPSS软件对江西省商品住宅均价及城市化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商品住宅实际价格为因变量),得出相关结论(见表3)。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R为0.985和R2为0.971,调整后确定系数为0.966,标准误为76.831。由此可以认为,所应用的模型可靠,选取的指标有效。

F统计量值为183.777,Sig=0.000<0.05,可以认为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证明了建立的函数与所选取的因变量是有效的,所选用的指标(城市化率)可以用于说明商品住宅价格变化情况。

运用SPSS对选用的数据进行验算,因变量Y对两个自变量X和X2的回归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220.583和4.2150;对应的显著性检验T值分别为-4.704和6.017,两个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1和0.000,均小于0.05,由此认为自变量X和X2对因变量Y均有显著性影响。回归的方程为:

Y=3529.359-220.583X+4.215X2①

三、基于城市化水平与商品住宅价格的回归模型,分析房价变化的原因

(一)城市化水平稳定快速发展是当前的发展趋势

从统计数据看,江西城市化水平涨幅比较平稳(见图2),每年保持在1%-2%之间,到2009年底城市化率达到43.18%。根据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在1979年提出的城市化过程轨迹的S型曲线理论,当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时,代表城市化发展势头为缓慢的准备阶段;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代表城市化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高速阶段;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到超过70%之后,代表城市化发展势头再次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也就是说,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正在处于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二)城市化水平稳定快速发展现状决定了当前房地产市场是卖方市场

城市化水平稳定快速发展现状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中走出来,也就说生活性消费用房的正常需求会出现大幅增加。伴随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人口素质也会得到相应提高,同时人们对商品房建设的硬件质量及环境建设等的软件质量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化水平提高不仅加大了城市居民对生活性消费用房的正常需求,也加大了城市居民对商品住房的投机性需求。对于投机性需求的购房,房地产价格的预期越高,投机性需求越旺盛。这些需求叠加起来将使得房地产市场在较长时期内总体上供不应求,也就是说,目前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当投机性需求、改善性需求、生活性消费用房的正常需求都处于旺盛阶段时,房价将出现非理性上涨,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就处于这种状况。

(三)城市化发展是房价上涨的直接原因

根据方程式①,如果住房政策不发生根本性变化,江西省住宅价格会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而上涨。预计当城市化率达到50%时,商品住宅实际价格(以1995年为基年)将超过3000元/平米;当城市化率达到60%时,商品住宅实际价格(以1995年为基年)将超过5400元/平米;当城市化率达到70%时,商品住宅实际价格(以1995年为基年)将超过8700元/平米。

根据建立的模型分析,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商品住宅价格上升的直接原因;城市化水平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存在一种显著的长期稳定的正向变动关系,城市化高速发展决定了未来房价的走势。也就是说,城市化水平越高,房价越高。

四、基于城市化水平与商品住宅价格分析,对房地产调控及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一)短期市场调控应控制市场有效供给,促进供需平衡

长时间的房价飙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房地产市场的行为主体,房地产业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各微观经济主体一再炒作房地产(包括炒作商品住宅),只是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了一种深层次的原因: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极大提高增加了住宅的需求。另外,投资者讲究的是预期收益,投资者对房地产业的美好预期,加大了该领域的投机行为。在房价上涨过程中,特别是泡沫式发展,房地产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作为一种投资性或投机性资产看待,价格上涨的预期会改变人们的购买行为,如果这种高度一致的“井喷”式预期一旦形成,房地产市场的灾难就要真正来临了。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商品住宅市场)的短期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抑制这种预期。要抑制这种预期,就要在市场供给方面有所作为,也就是说,政府对市场的短期调控应着力于控制市场的有效供给,促进供需平衡。

控制市场的有效供给包括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和减少市场的有效供给。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包括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查处力度,合理调整住宅建设结构,减少存量市场闲置住房的数量等。反之则是减少市场的有效供给。

(二)积极推进战略调控才能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城市化过程的相对漫长决定了房地产价格(包括商品住宅价格)的上升也将是长期的。经济发展的源泉是工业化,工业化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加快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工业化的内在要求。虽然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城市化程度仍较低,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60%的平均水平相比也还有相当差距。未来一段时间将是我国城市化迅速扩张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房地产的大量需求是长期的,但我国的土地供给却是刚性的。大量需求的长期性与土地供给的短缺性将导致房价(也包括商品住宅价格)的长期上涨。在这种背景下,政府调控房地产业不应仅以市场作为调控对象,应积极考虑对房地产业的战略调控。

城市化高速发展决定了房地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明确房地产发展战略是当前房地产调控亟需解决的问题。房地产战略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规划预测和规范各类房地产开发生产的相关指标,从宏观角度出发,为了社会的长远利益,完善有区隔的多元化结构,确立长期的、完整的、系统的、可持续的房地产国家战略,同时建立健全法律政策体系。

(三)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控制房价的过快上涨

城市化是现代化、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控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可以考虑:一是控制城市化的适当进度,尤其是控制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的发展规模,控制其常住人口的增长速度及人口规模。二是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积极推进城镇建设。虽然当前我国的中小城市及城镇的规模有所扩大,但是土地闲置、土地利用不够充分的现象普遍存在,加大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可以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从而有效地控制房价的过快上涨。

参考文献:

1、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1997-2009[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2009.

2、陈石清,黄蔚.中国房地产价格与城市化水平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

3、周红.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J].城市研究,2005(5).

4、向为民,李娇.城市化水平与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的关系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

上一篇:生态思想论文范文 下一篇:商行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