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7 18:38:27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远工程;课程资源;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19-02

农远工程作为国家农村信息化、教育均衡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已进行了将近十年。在农远工程的帮助下,农村整体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优秀的教学资源跨越了空间的阻碍,农远工程的实施使农村地区的学生在教学资源上与城市的学生拥有了平等的权力。但在多年的项目实施中相关建设的课程资源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农远工程最大地发挥教育功效,服务于农村教师,受惠于农村儿童。(农远工程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包括政府部门提供的,教师个人购买的,学校出资购买的,校际共享的,教师之间共享的,这里的课程资源主要指国家或省市农远工程相关责任部门提供的教学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1.“副科”建设形同虚设。笔者登录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该网站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和中央电化教育馆远程教育资源服务部共同建设),查阅了课程资源栏里各科的资源状况。在各门科目中,语文、数学、英语作为主科皆按课时编写了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的详细操作步骤,最后还有课堂小结和作业。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参照网上的教案改进提高自己现实中的教学,解决了农村地区可能因为信息堵塞、交流封闭而导致的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但是在美术、音乐、科学三门学科的课程资源里,该网只是简单地提供了一些相关图画或视频,并没有提供相对应的课时教案。在现实农村中小学中,由于师资限制,音乐、美术、科学三门科即使开设也基本由主课老师代课,但他们没有相关的学科背景,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实际上他们更需要国家、地方的课程资源建设者提供详尽的、可操作的教案来指导他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副科的教学任务。通过与许多农村教师的交谈中得知,他们也想给孩子上好每一堂音乐、美术和科学课,但受限于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软硬件资源,他们更需要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课程资源来充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农远工程本来可以在农村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上有很大作为,可现有的课程资源中并没有提供有效的指导,这又无形中进一步促使教师挤占副科教学时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依赖于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对孩子多元智能的开发,促进他们提高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农村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副科学科教学上与城里相比已严重落后,农远工程本可在课程资源建设中针对该问题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补强农村薄弱的副科教学,但仅从相关网站的课程资源建设来看,副科的课程资源建设仍然多流于形式化。

2.优秀教案变成了八股教案。笔者分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上语文人教版七年级《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该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分为三点: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②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③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1]笔者认为,这篇教案的教学目标放到任何地方都适用,宽泛的教学目标无法评价,学生在该课时上完后到底收获了什么无从知晓,因此这就是个无效的教学目标。在相关教案的编制中,教学重难点、教法、作业等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教案的编写代表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应是课堂实施的重要依据,农远工程实施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将重点学校重点地区的优秀教学资源输送到薄弱地区,这样农村地区的教师可以参考教育教学专家编写的教案改进自己的教学,以提升原本薄弱的教学质量,但笔者搜索到的课程资源中出现大量这样的八股教案,显然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3.课程资源和农村孩子有文化距离。在课程蕴涵的文化涵义层面,农远工程的课程资源与农村孩子的实际生活有距离。笔者先以综合实践课的课程资源举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上并没有为综合实践课程进行资源设计,于是笔者分析了四川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农远工程综合实践课程的活动案例,其包括“《校园里的浪费现象》、《保护家乡河》、《零花钱如何花》、《小小拍卖场》、《我们身边的垃圾》、《水果拼盘的制作》、《手拉手》、《走进广告世界》、《学会感恩》、《汶川地震综合实践活动》、《春天的植物》”,[2]其中活动主题《校园里的浪费现象》、《零花钱如何花》、《小小拍卖场》等与农村孩子现实生活太远,农村绝大多数孩子根本没有零花钱的概念,更谈不上浪费的行为和现象。《水果拼盘的制作》更是无需放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农村孩子很小就已经学会了砍柴挑水做饭等各项生活技能。笔者再以农远工程建设的英语课程资源为例,在分析了英语综合资源里的情景对话后,发现文章中时有出现一些城市化倾向很重的单词,这些单词在农村孩子的生活中完全没有概念,英语课程资源中选用的一些阅读文章也不经意间渗透着强烈的小资气息。城市化取向的教学内容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既充满陌生,又难以勾起他们的生活情结。强制地要求使用农远工程的这些阅读材料反而对农村孩子造成了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丰富的乡村文化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反而被农远工程所引进的强势文化所淹没,而那些保存完好的乡村文化恰恰是未受破坏的充满道德的文化。城市的喧嚣和烦躁被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农村孩子的心灵,他们从小被这种文化教育的无根性又造成日后对家乡没有认同感,只导致他们日后无法在家乡的经济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建设中出现问题的相应对策

1.学科建设均衡,激励薄弱学科资源建设。现阶段省级农远工程教学资源库的各科课程资源主要是由下属各市优秀学校提供,各重点学校结合自己学科和师资优势自行申报并提出相关学科的课程资源建设意愿,然后由市级教育技术中心进行初选和推荐,最后由省教育技术中心组织专家进行最终复审,若教案和作品被录取,将对作者进行奖励,并由主管部门颁发证书。笔者建议在相关课程资源采集的文件中加大对弱势学科建设的政策倾斜,对音乐、美术等学科可不采用学校自行申报的办法,由市教育技术中心联合教育局直接组织全市该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跨校合作编制课程资源,还要配套相关信息技术教师,做到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通过对资源采集机制的调整,重点加强弱势学科的课程资源建设,改变过去音乐、美术等学科课程资源评审时常常出现的矮子里面挑将军的局面,保证相关学科资源的质量。另外,对于录用的薄弱学科课程资源的设计者也可考虑加大奖励的力度,提高奖金金额等,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形成各个学校都能积极申报参与薄弱学科课程资源建设的场面。

2.完善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建立科学评价制度。建立新的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建设标准,提高课件教案的准入门槛,彻底遗弃八股教案。新标准应该改变过去只笼统要求文字教案有如下内容:基本信息(如项目名称,教案名称,使用范围(学科、年段),作者,作者单位,撰稿时间等);教案主体内容(如教学目标,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教学反思等)。要加强标准的科学性,使标准更符合学习规律、认知规律。如教学目标中应指明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上述《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教学目标应该写成“在一课时内,孩子们能够体会并口头简单描述出鲁迅童年时的生活情趣,鲁迅的惆怅感和失落感。”充分发挥教学目标指导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的作用。教案的其它各个元素也应详细具体,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使农远工程资源使用者能够充分受惠于重点学校的优势资源。另外,对送审的教案作品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组织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学科专家、高校教育学教授和农村一线教师共同评审相关作品,重视教育学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评审意见,增加公示的力度,广泛吸取群众的修改意见。改变以前只重视正确性、艺术性、技术性,转而重点考察教案和作品中运动教育教学规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的能力。

3.改变观念,加强课程资源文化地方化建设的引导。过去的观念认为教育技术中心建设的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只是原材料,农村教师在使用时仍然要进行二次开发,所以课程资源地方化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事情。但统计数据表明农村教师大多还只是拥有搜索、下载、播放教学视频等基本信息技术素养,能够自行组合相关材料、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的教师比例还很低。所以教育技术相关部门应该转变观念,城市优秀师资力量制作的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应该是农村教师可以直接使用的课件和教案。省市教育技术中心在相关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和评价制度中应该形成建设内容农村化的导向。在评审关卡上增加课程资源文化的专项审查,把贴近乡土文化、符合农村实际、富有地域特色作为评选优秀教案课件的指标,从而鼓励课件和教案制作者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剔除城市化倾向太重的元素,多考虑农村的社会生活环境,增加贴近乡村生活的场景和教学内容,努力使农远工程输送的课程资源能提高孩子应对农村生活的能力。比如在秋冬季节设计一堂秋冬果树防虫的实践活动课课程资源,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生动学习并了解秋季消灭虫害的好处和方法:①诱杀灭虫;②清除残枝落叶;③耕翻园地;④药剂防治;⑤果树落叶休眠期清园。然后组织他们到果园现场实践操作。再比如针对新疆的农村中小学建设音乐学科课程资源时,考虑到该地区完好保存的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维吾尔族舞蹈教学课件,这样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又达到了提高孩子多元智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EB/OL].http:///xxpd/kczy/xia/yw/1/kebiao-rj.htm.

[2]四川省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网[EB/OL].http://.cn/show.php?id=214&t=k.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形式】翻转课堂。

【学习思路】思维导图。

【教学目的】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相长。

【教学背景】

1.2016年12月20日,第一学期高一地理教学进入最后一节新课,学生已初步培养起一定的地理品格和地理能力。

2.自己教学始终坚持思维导图,板书板图,经常一支粉笔一节课。

3.在前期已有让学生上台讲解题目、解答疑惑的经历。

4.该内容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具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内容为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的,便于操作。

5.高一学生学习热情较高,所带三个班级,学习态度较为端正,W生表现欲望较为强烈。

课前布置任务:两天后将学习“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请同学们从课题分析开始,先写出教材内容的知识框架,关注逻辑关系也就是前因后果。

没想到,第二天三个同学来找我。看了他们的“教案”,我发现他们上课的内容、结构、形式非常相似。也许是本课内容结构清晰的缘故,无意中给了我新的启发。于是我说:“你们放心大胆上,不足我来补。仿效老师上课的方式。”

实录一两天后,小老师(以下称“生1”)上台。

生1:同学们,配合我哦。今天我们学习“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位同学你来说说,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发展的过程)

生1:很好。所以城市化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城市化影响着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大家看书……那位同学说说自然地理这一块。(城市化使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如:城市热岛、河流富营养化等)

生1:不错。谁来说说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居民的就业方式;从原先的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促使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强化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生1:是的。城市化也带来了城市环境问题。大家看书本45页“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谈谈自己的感受。

(没想到同学们反应十分激烈:“劳民伤财”“急功近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挖大树的地方水土流失”……于是我想到给他们布置一篇论文“大树移植之伤”)

实录二生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哪位同学来说说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发展的过程)

生2:很好。所以城市化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城市化影响着我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大家看书……这位同学说说自然地理这一块。(城市化使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如:城市热岛、河流富营养化等)

生2:不错。

师:同学们,你们想想,自然地理环境我们一般要从哪几个角度去考虑?(地形、气候、河流等)

师:那么城市化分别是怎样影响的?

(师生互动)对地形:削高填平,平整土地进行城市建设;

对气候:改造下垫面,出现城市热岛、雨岛;

对河流:阻断河流,城市水系紊乱,河水出现富营养化。

第一节课,小老师感觉很好,顺畅,但学生的知识掌握有欠缺。

第二节课,其实是我和小老师共同完成的,知识框架较完整,学生掌握较好(其实是应试较好)。

总之,学生整体热情很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赶超我的课堂。我觉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也想坚持下去。

我也在学生的课堂上有很大的收获,知道了他们欠缺什么(知识点的遗漏,知识框架的倾斜,模糊的概念……),产生教学的新灵感、新思路。(让学生写小论文“大树移植之伤”。)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3篇

事务不多时,备讲读课文先看教材,再看教参,后看练习册。备非讲读课文先看教参或扫一两眼课文,再看练习册。可是,忙碌开来,有多少眼光留给讲读课文?实在少得可怜。有大块时间,偶有兴致,上网查阅、翻看期刊与教案集,急学急用,真假名师教案多少指引我们向前进。偶遇好文章好教案,匆匆速读,静不下心追寻作者思路,惶论读一本名家著作。

一年又一年,备课的起点模糊了,转换了,由教材、感觉、学生、问题异变为别人的教案、设计、习题。一天又一天,各种理论、定论、标准答案组成的宏大叙事压倒代替了个体叙事,心有惴惴。我去哪里了?我还感受到文字之美吗?还会分析课文吗?我有自己的眼光吗?我还是我吗?

备课速成,想得快,抄得快,下载更快,速读与整合能力见长,教案长度与资料厚度齐飞。独缺最珍贵的独自阅读感受、发现、判断,远离阅读澄明静思的情趣。一个语文老师自己阅读课文都在隔岸观火,形同嚼蜡,怎么能够、怎么好意思教学生仔细读书?语文老师怎么能够不管课堂怎么花样百出,只不过像一场动静有序的“时装秀”而已。

这样再上20年课,可能不会读书,写不出几段妙趣文字。

特别怀念2 0年前初上讲台时的备课感觉,温润、沉实、恬静多于急燥、凌空、火爆,有点诗意,像浸润在缕缕夕阳斜晖中。

那时,放在床头,夹在腋下的有教材,有一套《课文分析集》。集子收入文评家、教师、编辑的分析文字。虽然好些作者还在使用苏俄社会历史批评,运用传统的文以载道知人论世读法,可都不肯失去自己感受,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结尾的深情厚意,他们小心赏析争论,火气尽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壁”,他们用一毕坳坷体会文字,酿造优雅,文辞考究,多是些荡气回肠、温文尔雅的文字。寒夜秋光,蜷缩被窝,听风听雨,看看教材,看看分析文章,仿佛跟高僧学禅,心在开花。“兴尽晚归舟”。

那时,山里学校路途崎岖,有关部门领导难得到校,很少查教案,也没人要你搞课改,也没什么观摩课。过来的老教师备课认真,字有一体,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老师耳濡目染,大都写教案、看书、练字。山高皇帝远,反捡个慢慢揣摩课文与《课文分析集》的大便宜。

那时,读课文、山水、学生入眼可读,常常发呆,为课文精彩之处发呆一怎么想出这么绝的句子,为一处油菜地发呆――这花怎么这样热烈又安静,为上课挥洒―通后突然才尽发呆――让我想想,该读哪段。“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多有感觉啊!

信息、物资、爱情匮乏的年代,《课文分析集》是“半部《论语》”。

就这么备课,家里一本备课本,学校一本,演一出双城记,有时兴趣来了,学写课文分析,胡言乱语几页,七页八页止不住猛冒的思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上了一个星期,写了一个星期。好乱的文字,愤怒、欣喜飞扬在文字里;翻飞的思绪,像秋风里滚动的落叶,像狂跳的音符。看着踏实。

就这么上课,读一段好文字,写一段有点意思的文字,再走进教室上课,心气就没那么燥与傲,读写的美感挂在嘴角,满口津甜。日光透亮,心胸开阔,破教室顿生古拙之美,淘气学生也有朴直之趣。

备课融入生活,相扶将酿造着从教的快乐,抵抗深山清贫困苦。

斗转星移,然而,我却很留恋这种备课,它是青春的印记与回忆,依稀模仿了千百年文人精读悟会的读书方式,保持对经典著作、典范文章的尊敬与礼貌,不仅向学生示范为生存而应考的技巧,还传递为生活得有滋味而用心读书的古老经验。

它是斜阳里的几缕余晖,色淡如菊,光影阑珊,脉脉含情。在这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太容易消逝,亦不被人挽留。

是的,我们基层教师匆匆太匆匆,太多庶务缠手,没有一件不劳心劳力,上厕所也争分夺秒,很难找时间静心看教材、赏析文章。

是的,我们已经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号角下行进,各种标准化、格式化的检查考核扑面而来,条条框框,越累越高,没一条不关涉饭碗,很难有发挥的时空。

是的,我们的学习培训更密集了,新知新念,层出不穷,在新理念的密林里,急于寻找出路,不敢歇会回看出发的起点。

是的,我们的教育改革目不暇接,一波接一浪,节奏加快、技术更新、课题如云,复制、剪贴、摘抄教案还赶不上马不停蹄的上课需要。

太多的是的、是的,遮蔽那缕缕余晖,以至遗忘模糊了它那美丽的倩影,甚而认为它是美丽的虚无。

但我不忍遮蔽,仍要寻找备课的美妙,从感觉开始,像20年前的老教师,尽可能坚守手工作坊式的备课。仍旧幻想在激越的改革年代,传统迂缓的备课能存一席之地,以彰显教育的多元、宽容、渐进。唯其如此,或能解我心中困惑,重温备课诗意的感觉。

新课程改革的宏大叙事,不也需要教师累积各种个体叙事来编织吗?

备课,翻开课本仔细读,“误入藕花深处”,脉脉流水,缕缕斜晖,有情有境有自己。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4篇

一、循循善诱,营造探究氛围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只能记住地名、气候名称、四大洲五大洋的分布。但是如果将知识点进行细分,他们就很难理解了。比如在学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章节知识时,教师提问:我国的云南盛产香蕉,而与云南临近的重庆、贵州等地却不能产出香蕉,这是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很多高中生只能回答出皮毛。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教师要怎么做呢?

1.制造情境

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与其让他们枯燥地看课本,不如给他们看他们感兴趣的东西。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引起学生的注意。面对上面的问题,教师可以制作幻灯片,让学生观看有关云南、重庆等地关于特色种植的宣传片。学生看了宣传片中的内容,就会对云南和重庆的风土人情和种植业产生疑问。为什么云南的西双版纳盛产香蕉,还有大象也可以在那儿生长,而重庆、贵州与其如此临近,却不能产出香蕉呢?这些问题,他们都会迫切想要知道答案。

2.亲临其境

学生有了好奇心,就会有想要探知答案的冲动。这时候教师可以找去过这三个省市旅游或对这三个省市比较了解的学生,让他们讲讲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幻灯片相比,学生会更相信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学生的探知欲,在聆听同学的描述中急速增长。

3.提出问题

在学生看了宣传片,听了同学讲解后,心中肯定已经不止是刚刚的那几个问题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如他们也许会问:“重庆市一个山城,云南相对于要平坦一些,是不是因为地形的原因呢?”“在云南有云贵高原啊,还有很多其他地方,为什么只有西双版纳是最盛产香蕉的呢?”这时教师应该做出适当的引导,将学生慢慢地引到今天所要传授的知识点中。

二、引入课本,讲解新知识点

上面所述的第一步做完,激发学生兴趣与好奇心的教学目的基本已经达到了,已经成功地将学生引入课堂。这时,教师应该适时地将学生引入课本。前面所做的准备都是为了将学生导入到课本的知识点中。这对于教师讲解新知识点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告诉学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是有很大的联系的,二者紧密结合。例如云南西双版纳,是亚热带雨林气候,它天气潮湿、雨水足等因素使香蕉适宜在那里生长。再结合自己的教案,为学生深入讲解“农业与地理环境”的知识点。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三、成功引导,深入学习

导入设计教学是一个很有用的教学方法。导入设计教学,目的就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知识的学习理解,这样既轻松地学习了知识,也加深了对新知识点的记忆。

例如在高中地理中,“人口与地理环境”“从圈成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城市与地理环境”“产业环境与地理环境”“多姿多态的地标形态”等知识都是必修的知识点。面对这些生硬的词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导入设计就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法宝。以“城市与地理环境”这一课为例:学习这一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影响。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ppt制作与之相关的幻灯片,用图片来导入课文,在图片中展示一个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在观看幻灯片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城市化的标志是什么?现当代社会城市化的特点是什么?看完图片之后,学生会根据图片上的场景进行思考:“城市的地理环境对于城市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一样的地理环境会发展出怎样结构的城市呢?”通过这些疑问,来深入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

教师成功地“导”,学生才能成功地“入”。很多教师不懂得如何将学生顺利地引入课堂中,而是开门见山地说:“请同学们翻到××页,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样的教学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态度。因此,导入设计的运用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迫切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参考文献

[1]张新宇.导入设计的具体运用[J].中学教学法,2011(7).

[2]向焦.浅析地理与个教学知法的正确结合[J].中国论知,2011(12).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语文;集体备课;尝试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7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42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加速,农村人口逐渐减少,特别是在西部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村人口,都越来越集中到附近的城市,使得城市学校学生严重超员,平行班级众多,而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农村原有的村校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少,平行班级消失,有些学校甚至个别年级消失。这就导致分布在农村各村级建制的小学教师人数也越来越少,并且同一乡镇不同的村级小学之间距离又相对较远,每个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有像城市学校一样的教研环境与氛围,严重制约了农村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使农村学校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与提高,我认为“集体备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集体备课”就是让一定范围内的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在同一时间或地点(或在网络上),对所承担的学科教学设计、学情及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最后形成共同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运用与实践。“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方式,对避免教师个人单打独斗,发挥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帮助薄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集体备课中,备课组的每一位成员,热情参与、团结协作、互帮互进。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观念在交融中碰撞,火花在创新中闪烁。通过课堂教学反思,大家不断地审视自身的不足,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否定自己。在不嗟胤穸ㄖ校学会了吸取他人的良好建议;学会了解决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成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在一起集体备课,产生了一份易于操作的教案,站稳了课堂,增加了备课效率,达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集体备课”的必要性

(一)集体备课使教学目标得到突破

练习和作业设计更为多样。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如何把握教材和上好课。更主要的是抓知识点、考点、练习。产生的易操作的教案使全体教师都能按一定流程上下来,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二)集体备课减轻了教师负担,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

在课前,进行“集体备课”时,同一年级的语文教师集中在一起,就某个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中心发言人,讲述教学思路,其余教师发挥集体的智慧,研究教法,攻克难关,大家彼此启迪,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然后再对教案进行修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卸下机械抄写的艰巨工作,减轻了教师负担。

(三)资源共享,提高素质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互通有无,提升了教师素质。为教师创造了一个平台,使教师在交流中得到提升。

二、集体备课的原则

(一)变“备教案”为教育科学研究

先进的课程理念,来源于个人的学习,来源于成功的教学实践,也少不了同行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每个教师是不同的,集体备课,应将其作为突破点。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断完善和改进“集体备课”的流程,使之制度化,并且对“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寻找问题的根源与解决的办法,不但使“集体备课”成为了教师们的自觉行动,而且在“集体备课”中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并发表了许多相关的论文。有些教师还以“集体备课”中的一些问题为突破口,确立了科研课题,有效地推进了校本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借此,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结构和体系,真正做到了把教育科研与实际的教育教学相结合,使集体备课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座平台。

(二)确立专题,重点研讨

我们的“集体备课”,大家总是先花上一定时间,讨论前一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接着大家交流自己对将要进行的1到2周的教学内容的总体思考与设想,特别是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如何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不但回顾一周内容,还分析下周要进行教学的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流程。因此,在集体备课中,事先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工作QQ群或学科联盟等,确立专题,先把大家认为值得研讨交流的问题集中起来,由学科联盟组长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在“集体备课”时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研讨,这样就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三)理性反思,拓展提高

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反思是“根据情景和推论对自己的信念或知识结构进行的积极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其进行有效的教学,还能促使教师认清自己的行为和观念的核心因素。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集体备课”也是从理性的反思入手,促进教师的提高。在“集体备课”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都对自己的所感所悟进行交流。一是成功之举。每位教师都将自己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的教学目的、所要采取的好的教学方法,如何在板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自己通过查阅资料所寻找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等进行交流,使大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提以借鉴与提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 、推陈出新。二是“败笔”之处。不管是什么课,总有遗漏之处,通过交流,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这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三是教学机智。每个人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教学机智,大家共享,探讨,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预设”,产生精彩的课堂生成空间。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保护;利用 

1 广州旅游资源的概况

1.1 广州现有的名胜古迹

广州,白云隽山,珠江秀水,建城2200多年,是1982年国家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之一。作为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广州各个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和珍贵文物都十分丰富,如汉朝的南越王墓、东晋的光孝寺、南北朝的华林寺、六榕寺与花塔,隋朝的南海神庙,唐朝的怀圣寺和光塔,明朝的镇海楼、赤岗塔,清朝的石室、陈家祠,近代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旧址、广州起义指挥部旧址、省港大罢工指挥部旧址、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中山纪念堂、鲁迅纪念馆(“一大”旧址)等部级、省级、市级文物共一百多处,它们记录了广州发展变迁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是时代的镜子、社会的缩影,是反映民族特性的一种环境表现,甚至是城市的突出形象代表,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类特殊资源。

目前,对这些古迹的开发(整理、修复、保护)较为滞后,与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开发相比,无论是投入资金、开发的深度与广度,还是整理、修复、保护以及纳入旅游系统规划均不足,加之分布于旧城区,景点分散、规模小,无形中给工作开展带来一定困难。

1.2 广州现有的旅游景区

广州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即已凭借口岸和交通优势进入了“京-西-沪-桂-广”国线,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旅游业总收入和旅游创汇均占全省的36.04%和37.11%(2001年数据)。广州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对广东旅游业至关重要。 

广州的风景区也非常多,如白云山旅游风景区,二沙岛,珠江新城,上下九传统兼现代特色的骑楼通道。上下九商贸旅游区、陈家祠文化休闲区、沙面欧陆风情区、

荔枝湾民俗风情区和十三行商埠文化区等五大旅游区。还有广州动物公园,香江野生动物世界,长隆夜间动物世界等旅游景区。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景区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如香江野生动物世界,长隆夜间动物世界,它们位于郊区,很多市民都不知道如何前往这些重点景区,更不用说旅游者。因此广州的旅游交通还是有待改善。再有白云山旅游风景区,同地域内同类旅游资源居多。有位于永泰、莆田、福清三个县市结合部的青云山风景区,位于连江县管头镇西侧的青芝山自然风景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福清市城西东张水库之畔的石竹山,福州的乌山、于山,闽清县三溪乡的白岩山风景等。相比之下,白云山旅游资源等级略低,有欠知名度 。

1.3 旅游住宿设施在不断完善

上世纪80年代,广州的五星级酒店曾是引领国内酒店发展的佼佼者,但广州酒店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变得缓慢。自从1994年广东国际大酒店(63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五星级酒店后,广州已有10年没有新添一家五星级酒店。

现在,广州市计划在未来3至5年内,建和拟建的高星级酒店接近30家,预计新增客房近8000间。至2010年亚运会前,广州星级酒店将从现在的203家增加到300家,约一半为四星级以上高端酒店。这也意味着,从1994年以来广州10年没有新添一家五星级酒店的状况将被打破,广州酒店业,特别是高星级酒店业将迎来第二次投资热潮。为广州的旅游业带来更好的前景。

1.4 餐饮业的情况

“食在广州”闻名遐迩,在广州不但可以尝到粤式菜点、小食,而且还可以尝到国内其它派别和地方的菜点。广州小食成行成市,如风味小食、着名粥品、特色汤水、果计冷饮、鲜果蔬品等。在1998年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评定上,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广州21种“中华名小吃”,其中属于西关的有11种。

广州食肆无数,不管白天黑夜,都可以在此食到世界各地、中国各处、各档次的佳肴和风味小吃。随着餐饮业竞争日趋激烈,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现在广州有超过3万家大小酒楼、食肆,每天源源不断为数十万的广州人供应美味佳肴,但不断有客人投诉,个别无良老板为牟暴利竟长期罔顾街坊身体健康,回收用过的汤底,一次性餐具,餐具全用洗衣粉清洗,不加消毒等,大大的危害顾客的健康。 2 旅游资源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1 旅游 资源的管理 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1978年之后,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功,20年来持续快速发展。

从本质上讲,旅游资源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开发旅游资源,使开发后的旅游景区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之间建立合理的分权和利益机制。

2.2 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

自然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自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以位于海珠区东南部的万亩果园为例,如:它是由珠江冲积而成,经过数百年围海造田,筑堤种果,形成了一个河涌纵横、绿树婆娑、百果飘香的人工生态优美景区。长期以来,这里不仅是数万果农赖以为生的根本,还为广州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被称作广州的“南肺”。

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随着广州城市化向东南推进,这里一度被不合理开发,违章建筑林立,成为私宰肉藏身之所;不合理的 养殖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果林面积和产量都开始大量缩减。该问题一度引发广州市的广泛关注。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出莫让“南肺”变成“南废”的呼声。1998年,在此建成瀛洲生态旅游公园;2001年4月,海珠区宣布启动“民心工程”,拟在5年内投资11亿元将此改造成生态观光果园。

3 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措施

3.1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

3.1.1 利用传统商业街区

广州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建城最早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名城,也是岭南的首府。自古以来就是广东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城市。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长河,留下了不少传统的商业街区。这街区不仅有浓郁的商业氛围,而且积聚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北京路,地处广州市中心,交通十分便利,是广州城建之始的所在地,也是有史以来广州最繁华的商业黄金宝地。还汇聚了6个有千年以上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文物古迹。它们是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千年古楼遗址、南越国御苑遗址、西汉水闸遗址、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和千年古寺大佛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经广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考证后,把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古迹开发出来,这样可以吸引大量的游人参观游览。同时,我们要发挥传统商业街区优势,在北京 路建立大量商店,满足游人的需要。

还有被称为“西关商廊”的广州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也是一条具有特色的老街,但毕竟是旧城旧商圈。我们必须将其改造升级,充分挖掘本地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资源的内涵,走文化差异化竞争的路线。不要盲目去模范、克隆其它地区或国家,让其独特的岭南文化、浓郁的西关民俗文化和远近闻名的饮食化融入上下九的商业中。政府必须修复骑楼,并且还原一些具有传统商贸文化特色的“老字号”商铺,如锦纶会馆修复整饰后只针对一些纺织行业进行招商,通过经营文化来繁荣商业。

旅行社可以在北京路、上下九这样的传统的商业街区中设立旅游购物点,一来可以宣传广州的传统文化,二来可以促进消费,为广州的经济带来腾飞。

3.1.2 继续广州千年文脉

中华老字号是中华民族聪敏才智和不懈奋斗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物质文化财富,是民族工商业百年沉淀的独特标识。这些有着百年民族商业文化积淀的老字号,他们不同于西方的资产阶段,经历过有史以来最为曲折、不平凡的磨励。他们的经历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工商业发展规律,带有了深厚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印记与民族特色。因此,从根本上说他们已经成为了当代宝贵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广州的一些老字号要面临转制,原因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老字号”跟不上发展的大潮,一年亏损几百万,有人主张干脆彻底放弃它们。可是,他们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印在了人们心中。如果放弃他们就等于放弃广州的千年文脉。由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急剧变化,那些老字号必须与时俱进,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不断的调整自己,至于他们的经营场所要进行翻新、装修。让“老字号”们立足于市场,继续广州千年文脉。

3.1.3 充分利用黄金周

自1999年“十一”到现在,我国实行一年三个长假期的制度已经迈入第七个年头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让人们尽享假日的快乐。黄金周是一个休假制度,因为他是家庭、亲友、同学、同事们难得的共有长假日,也是带薪假期,因此老百姓会选择黄金周外出旅游。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7篇

1.1 广州现有的名胜古迹

广州,白云隽山,珠江秀水,建城2200多年,是1982年国家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之一。作为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广州各个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和珍贵文物都十分丰富,如汉朝的南越王墓、东晋的光孝寺、南北朝的华林寺、六榕寺与花塔,隋朝的南海神庙,唐朝的怀圣寺和光塔,明朝的镇海楼、赤岗塔,清朝的石室、陈家祠,近代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旧址、广州起义指挥部旧址、省港大罢工指挥部旧址、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中山纪念堂、鲁迅纪念馆(“一大”旧址)等部级、省级、市级文物共一百多处,它们记录了广州发展变迁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是时代的镜子、社会的缩影,是反映民族特性的一种环境表现,甚至是城市的突出形象代表,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类特殊资源。

目前,对这些古迹的开发(整理、修复、保护)较为滞后,与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开发相比,无论是投入资金、开发的深度与广度,还是整理、修复、保护以及纳入旅游系统规划均不足,加之分布于旧城区,景点分散、规模小,无形中给工作开展带来一定困难。

1.2 广州现有的旅游景区

广州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即已凭借口岸和交通优势进入了“京-西-沪-桂-广”国线,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旅游业总收入和旅游创汇均占全省的36.04%和37.11%(2001年数据)。广州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对广东旅游业至关重要。

广州的风景区也非常多,如白云山旅游风景区,二沙岛,珠江新城,上下九传统兼现代特色的骑楼通道。上下九商贸旅游区、陈家祠文化休闲区、沙面欧陆风情区、

荔枝湾民俗风情区和十三行商埠文化区等五大旅游区。还有广州动物公园,香江野生动物世界,长隆夜间动物世界等旅游景区。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景区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如香江野生动物世界,长隆夜间动物世界,它们位于郊区,很多市民都不知道如何前往这些重点景区,更不用说旅游者。因此广州的旅游交通还是有待改善。再有白云山旅游风景区,同地域内同类旅游资源居多。有位于永泰、莆田、福清三个县市结合部的青云山风景区,位于连江县管头镇西侧的青芝山自然风景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福清市城西东张水库之畔的石竹山,福州的乌山、于山,闽清县三溪乡的白岩山风景等。相比之下,白云山旅游资源等级略低,有欠知名度 。

1.3 旅游住宿设施在不断完善

上世纪80年代,广州的五星级酒店曾是引领国内酒店发展的佼佼者,但广州酒店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变得缓慢。自从1994年广东国际大酒店(63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五星级酒店后,广州已有10年没有新添一家五星级酒店。

现在,广州市计划在未来3至5年内,建和拟建的高星级酒店接近30家,预计新增客房近8000间。至2010年亚运会前,广州星级酒店将从现在的203家增加到300家,约一半为四星级以上高端酒店。这也意味着,从1994年以!来广州10年没有新添一家五星级酒店的状况将被打破,广州酒店业,特别是高星级酒店业将迎来第二次投资热潮。为广州的旅游业带来更好的前景。

1.4 餐饮业的情况

“食在广州”闻名遐迩,在广州不但可以尝到粤式菜点、小食,而且还可以尝到国内其它派别和地方的菜点。广州小食成行成市,如风味小食、着名粥品、特色汤水、果计冷饮、鲜果蔬品等。在1998年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评定上,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广州21种“中华名小吃”,其中属于西关的有11种。

广州食肆无数,不管白天黑夜,都可以在此食到世界各地、中国各处、各档次的佳肴和风味小吃。随着餐饮业竞争日趋激烈,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现在广州有超过3万家大小酒楼、食肆,每天源源不断为数十万的广州人供应美味佳肴,但不断有客人投诉,个别无良老板为牟暴利竟长期罔顾街坊身体健康,回收用过的汤底,一次性餐具,餐具全用洗衣粉清洗,不加消毒等,大大的危害顾客的健康。

2 旅游资源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1 旅游 资源的管理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1978年之后,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功,20年来持续快速发展。

从本质上讲,旅游资源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开发旅游资源,使开发后的旅游景区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之间建立合理的分权和利益机制。

2.2 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

自然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自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以位于海珠区东南部的万亩果园为例,如:它是由珠江冲积而成,经过数百年围海造田,筑堤种果,形成了一个河涌纵横、绿树婆娑、百果飘香的人工生态优美景区。长期以来,这里不仅是数万果农赖以为生的根本,还为广州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被称作广州的“南肺”。

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随着广州城市化向东南推进,这里一度被不合理开发,违章建筑林立,成为私宰肉藏身之所;不合理的

养殖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果林面积和产量都开始大量缩减。该问题一度引发广州市的广泛关注。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出莫让“南肺”变成“南废”的呼声。1998年,在此建成瀛洲生态旅游公园;2001年4月,海珠区宣布启动“民心工程”,拟在5年内投资11亿元将此改造成生态观光果园。

3 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措施

3.1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

3.1.1 利用传统商业街区

广州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建城最早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名城,也是岭南的首府。自古以来就是广东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城市。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长河,留下了不少传统的商业街区。这街区不仅有浓郁的商业氛围,而且积聚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北京路,地处广州市中心,交通十分便利,是广州城建之始的所在地,也是有史以来广州最繁华的商业黄金宝地。还汇聚了6个有千年以上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文物古迹。它们是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千年古楼遗址、南越国御苑遗址、西汉水闸遗址、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和千年古寺大佛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经广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考证后,把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古迹开发出来,这样可以吸引大量的游人参观游览。同时,我们要发挥传统商业街区优势,在北京 路建立大量商店,满足游人的需要。

还有被称为“西关商廊”的广州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也是一条具有特色的老街,但毕竟是旧城旧商圈。我们必须将其改造升级,充分挖掘本地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资源的内涵,走文化差异化竞争的路线。不要盲目去模范、克隆其它地区或国家,让其独特的岭南文化、浓郁的西关民俗文化和远近闻名的饮食化融入上下九的商业中。政府必须修复骑楼,并且还原一些具有传统商贸文化特色的“老字号”商铺,如锦纶会馆修复整饰后只针对一些纺织行业进行招商,通过经营文化来繁荣商业。

旅行社可以在北京路、上下九这样的传统的商业街区中设立旅游购物点,一来可以宣传广州的传统文化,二来可以促进消费,为广州的经济带来腾飞。

3.1.2 继续广州千年文脉

中华老字号是中华民族聪敏才智和不懈奋斗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物质文化财富,是民族工商业百年沉淀的独特标识。这些有着百年民族商业文化积淀的老字号,他们不同于西方的资产阶段,经历过有史以来最为曲折、不平凡的磨励。他们的经历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工商业发展规律,带有了深厚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印记与民族特色。因此,从根本上说他们已经成为了当代宝贵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广州的一些老字号要面临转制,原因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老字号”跟不上发展的大潮,一年亏损几百万,有人主张干脆彻底放弃它们。可是,他们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印在了人们心中。如果放弃他们就等于放弃广州的千年文脉。由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急剧变化,那些老字号必须与时俱进,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不断的调整自己,至于他们的经营场所要进行翻新、装修。让“老字号”们立足于市场,继续广州千年文脉。

3.1.3 充分利用黄金周

自1999年“十一”到现在,我国实行一年三个长假期的制度已经迈入第七个年头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让人们尽享假日的快乐。黄金周是一个休假制度,因为他是家庭、亲友、同学、同事们难得的共有长假日,也是带薪假期,因此老百姓会选择黄金周外出旅游。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8篇

参与者:苏静静 何慧莲 周玉婵 黄翰玲 唐文华等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考虑如何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处理和整合,针对新教材中明显增加的学习活动量,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等等。这些问题或来源于学生的质疑,或来源于教师的反思。对于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教师多采用撰写教学日志或教学反思的方式进行记录。当前,国内外对教学日志和教学反思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教师的教学日志和教学反思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仅限于教师个人的思考或者几个人的交流,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如何开发教师的集体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通过一定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是我坊开展“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建立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每个工作坊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提出有待研讨的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众多的方案中得出大家认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经教学实践检验,形成“问题卡片”,在累积成“卡片库”后,形成“校本教研超市”,工作坊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师通过对“地理教学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的研究,增强了教育科研意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创新活力,找到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们在研讨和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交流,更加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对教师的成长,尤其是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模板

传统的卡片用来记录各种资料,方便分类检索。我坊主要通过制作电子版的“问题卡片”模板,设计出“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电子模板,并在工作坊这一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完善“问题卡片”的模板,提高教学的效率。(“问题卡片”模板如下所示)

“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模板

探究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教案设计:刘敏红 班级:高二(4)班

1.常规教法:讲授式教学法。教师讲授课文内容,同时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提高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认识,并进行归纳总结。这种传统的教法,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打哈欠、开小差等情况,教学效果一般。

大多数学生对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我打算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因此,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的方法开展教学,力图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变“课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2.创新教法尝试。在教学准备阶段,我先将教材内容分为“环境污染”“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看城市发展”4个板块。课前,由各个小组的学生认领相应的学习板块;小组成员有的负责设计脚本,有的负责查阅资料,有的负责电脑设计。我要求各个小组通过摄影、上网、查阅报刊书籍、绘画创作等方式完成“我眼中的梧州”研究主题的图片收集。在收集图片的过程中,学生要明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得有失”,因此,要从不同角度收集城市发展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3.小组交流汇报。各小组展示本组所收集到的图片,介绍在收集图片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阐述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两面性观点。

教师归纳总结各个小组的观点。①正面作用: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这是城市化的主流。②负面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

4.学生自由讨论。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负面影响展开讨论,列举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找出解决的途径。

(1)产生的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等。

(2)解决的途径。①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③建设卫星城市,开发新区;等等。

5.调查研究。根据上述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组建探究小组,针对问题或主题进行深入具体的调查研究。

参考课题:①探讨市区排污企业布局;②近年来梧州市区改善“市容市貌”取得的成效;③学校周围噪声污染对学生学习的影响;④企业“三废”回收、处理和利用的情况;⑤城市垃圾处理;⑥城市“乞讨部落”调查;⑦城市交通拥挤现象产生的原因与解决途径;⑧当前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调查。

要求:小组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内容包括以下七点。①课题的提出;②调查的途径和方法;③调查的思路;④实施调查;⑤撰写论文;⑥小组展示研究成果;⑦集体评价。

6.点评。在本课学习中,将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再调查、再讨论的方式,不断地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入,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建立“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的途径

我们认为,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实施教学问题累积机制,有利于挖掘教师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我坊要求每个成员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每天至少提出1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教学问题,同时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每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学科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共同讨论。假如成员们聚在一起讨论之后,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会邀请区课题组的有关专家针对相关问题,以报告、讲座及对话商榷的形式进行解答。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建立教学问题累积机制的要求,我坊形成了制作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累积方式。我们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1.问卷调查。传统的问卷调查主要以书面提问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列表式或表格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回答,然后进行回收、整理、统计、研究。我们的问卷调查基本以网络调查的方式进行,同时以工作坊为平台,先在工作坊成员中征集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并制作成调查问卷,最后将调查问卷分发给师生,从而收集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建立“问题卡片”提供素材。

2.同课异构。我们认为,同课异构是在新课改形势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它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听课、评课。通过这种教研方式,可以发现哪种教学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还可以针对上一回的教学过程,品味其得失,剖析其不足,并对这些教学细节进行重新设计并使之变得更完善。通过“同课异构”,为形成“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提供了实践素材。比如,教学七年级地理《日本的工业分布》一课,工作坊成员周玉婵、彭榕君分别设计了“中学人文地理课堂导学策略”。周玉婵老师在设计“课堂导学策略”时,请学生扮演小商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投资眼光到日本选址办厂,要求学生在日本地图上标注出厂址,并说明选址的理由。这样的导学策略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日本地理区位的优势,充分理解日本工业分布的规律、特点及原因,对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彭榕君老师在设计“课堂导学策略”时,则让学生调查商店里的电器柜,统计由日本进口的家用电器、商标品牌或日本汽车品牌等,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分析日本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原因,将“地理在身边”这一主题贯穿教学的始终,以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全球意识、环境意识。两位老师设计的“中学人文地理课堂导学策略”,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各有侧重,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我们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认为,周玉婵老师的导学设计更适合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而彭榕君老师的导学设计更适合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学习。这对我们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3.片段教学。所谓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般来说,截取某节课的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间大致在十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片段教学与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片段教学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能够体现教师对某个教学问题的独到见解,方便教师之间进行探讨。

4.进行教学反思和撰写教学论文。教学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总体课程目标的反思、总体课程内容的反思、学科目标的反思、学科内容的反思、课程教学中具体学习活动的反思等。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调控能力和综合水平等,逐步提高教学实践的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对进一步深化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 的一个过程。而教学论文则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作者所从事的研究课题、已做的研究工作和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通过研究所获得的结论,因此,它可以被认为是一份工作的总结。此外,撰写论文能使教师在撰写的过程中出现“饥饿感”(如某些材料不足,某些论据还不够充分,某些经验还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开展研究,加强学习,或查文献,或做实验,或进行调查研究,等等,从中获得更多的素材,使研究工作趋于完善。进行教学反思和撰写教育论文为工作坊成员建立“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计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发展;农业旅游;省域资源

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产品及农村风俗、习俗等为主要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它在国外往往被称为“假日农场”、“耕作社区”或“市民农园”。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该类旅游的诞生。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我国的珠海、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近郊陆续推出了这种新兴的旅游形式,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广东迄今已有9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近几年,辽宁省也加快速度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但总的说来,辽宁省农业旅游的发展仍处于方兴未艾阶段。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合理地规划和发展这项有着多重效益的朝阳旅游产业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辽宁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几年来,辽宁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产业,如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辽宁省的农业旅游初具规模。最初,辽宁省的农业旅游出现在沈阳等大城市的近郊,当地农民利用自家的房屋、自产的绿色蔬菜、家禽等招待来此放松心情、体验农家生活的城里人。这种旅游即为农家乐旅游。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这种接待城里人休闲的农家小院已遍布全省。如沈阳市新城子区马刚乡的“农家乐”旅游就已发展到了4个村,共113户。此外,随着农业旅游多重效益的呈现,全省各地政府均越来越重视这项朝阳产业,努力把农业旅游做精做大。各地均积极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新的农业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发展特色旅游。如盘锦市大洼县赵圈河乡借助境内远近闻名的红海滩、芦苇荡等景观发展起了特色旅游;大连市金州区也发挥依山傍水的优势,推出了“山海乐章”的特色旅游。据辽宁省旅游局统计的数字显示,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辽宁省农业旅游又创新高,其中抚顺各大休闲山庄、旅游农庄共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本溪8万多人次,鞍山6.59万人次。

2.农业旅游模式渐趋多样化。经过几年的发展,辽宁省的农业旅游不仅在旅游区的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旅游模式也由最初单一的农家乐旅游向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方向发展。现在辽宁省的农业旅游除了最普遍的农家乐模式外,农园观光采摘模式也发展迅速。农园观光采摘模式就是利用农村的果园、菜园、花圃等发展集观光采摘等于一体的旅游模式。例如,丹东凤城大梨树村就是利用村里的万亩果园和枸杞等药材栽种园的资源,春季可供赏花观光,秋季可供采摘瓜果;特别是农业科技旅游模式发展更是大有潜力,即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养殖场等开发的旅游。例如,沈阳新民市的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大连金科生态园艺场等。此外,兴城市岛乡的“当一天渔民”,出海捕捞、阜新大青沟观赏大漠风情,体验牧民生活等也丰富了农业旅游的模式。可见,旅游的服务、规模都在不断扩大。

3.注重品牌建设,形成了一批农业精品旅游项目。辽宁的农业旅游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而且注重树立品牌,几年的时间不仅开发出了大批旅游景区,并且形成了一批农业精品旅游项目。2004年4月,辽宁省的沈阳农业博览园、大连金科生态园艺场、大连石河现代农业园区、大连弘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本溪市虹鳟鱼良种场、本溪市绿色生态园、北宁闾山农业旅游区、风城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盘锦鑫安源绿色生态园9个农业旅游项目申报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月后,这9个项目全部获得批准,这充分证明了辽宁省农业旅游取得的成就。而且,沈阳的国家森林公园、法库的五龙山、辽阳的瓦子沟等农业景区也都各具特色,闻名省内外。

二、辽宁省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农业旅游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较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开发范围相对较窄,农民受益有限。现在辽宁省虽然已有很多地区开发了农业旅游项目,而且也产生了一些精品旅游区,但总的说来,辽宁省的农业旅游地还主要局限在城市的近郊,甚至是大中城市内,真正的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并没有得到开发,而且开发的主体也不以农民为主,而主要是一些农艺或旅游公司,农民受益有限。这和农业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大不相同。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农业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中,农业旅游的目的地多在农村,经营主体也几乎都是农民。农业旅游真正成为补充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有些国家,如法国、爱尔兰等国政府甚至把农业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助,使农民真正受益。

2.旅游模式偏少,景区特色雷同多。综观辽宁省的农业旅游景区,不外乎农家乐、科技示范农园、观光采摘农园三种主要模式,没有充分挖掘出辽宁省丰富的农、林、牧、渔等多种旅游资源。特别是辽宁省的海岸线有2100多公里,渔乡众多,渔业发达,有待进一步挖掘渔业旅游。同时,各种旅游模式的产品大同小异,缺乏特色。观光果园就是借助百亩乃至千亩果园,春季赏花,秋季摘果,再辅以其他一些游乐项目来吸引游客。农业科技园主要是借助高科技的农业产品、农业生产过程来开拓游人眼界,或者作为中小学生的实习及教育基地。总而言之,大多数农业旅游景区产品单一,特色不足。

3.深入调查不够,市场定位不足。我国农业旅游的目标市场定位主要是城市居民。但目前各地普遍存在对城市居民缺少细分的问题,对城市不同类型人群的旅游心理、需求调查不够,导致农业景区缺少针对性,出现模式化、雷同化。辽宁省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实践表明,在辽宁省农家乐的游人主要是城市中25-45岁的上班族,这些人大多工作繁忙,经济条件较好,其中很多人拥有私家车。他们大多工作压力大,渴望在闲暇时间离开喧嚣忙碌的城市到清静悠闲的农村或大自然中彻底放松紧张的心情和排解心理压力。但因工作繁忙,他们大多数情况只能选择短期游。而城市周边的农家乐由于距离城市近,正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因而成为这类人群的首选。高科技农园主要满足了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工作者和以参观、学习和接受教育为目的的学生需求。而城市中的其他人群,如5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渴望玩耍的孩童却很少有适宜的地方可游。事实上,这些中老年人中有很多来自农村或在农村住过一段时间,退休以后,他们希望回到农村看看,而且有时间,经济上也比较宽裕;而以玩耍为天性的孩童,在城里由于缺少真山真水的相伴,或多或少地失去了一些快乐,父母更是希望在黄金周或暑假带他们到大自然中游玩。因此,这两类人群的旅游需求很大。如果能开发一些适宜产品,将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三、发展辽宁农业旅游的几点建议

开发和发展农业旅游,丰富了旅游的内容,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游玩空间,降低了旅游热点的拥挤程度。同时,也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辽宁省作为有着丰富农业旅游资源的大省,如何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合理地发展这项朝阳产业,对辽宁省旅游业、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1.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旅游,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利益。各级旅游局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各市、地、县的领导对发展农业旅游提高认识,深入挖掘本地的农业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农业旅游。辽宁省现阶段农业旅游存在着城市化倾向,一些著名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在城郊或城市内,真正在农村开发的旅游项目很少。下一阶段,辽宁省的农业旅游应向农村拓展,应着力挖掘农村的旅游资源,在真正的农村甚至偏远农村开辟农业旅游景区。各地政府要向当地农民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其改变农民即务农的传统观念,认识到发展农业旅游的好处。同时,给予农民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并让当地居民参与决策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2.深入调查,加强规划,突出特色,树立品牌。农业旅游是一项朝阳产业,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但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一定要经过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论证、合理规划,方可进行。要做好农业旅游资源的详细调查和反复论证工作,须深入调查基础设施、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可展示性。在项目论证方面,要多视角、多方位地对资源基础和各种主客观条件作出实事求是的估计。在市场定位方面,要对潜在游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细分,根据本地资源特色,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在此基础上有针对地开发可行性项目。切不可一哄而上、盲目开发。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确定目标市场时,要善于发现市场缝隙,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比如,辽宁省现有的农业景区中针对中老年人及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的景区很少,如能针对此类目标人群进行开发并辅以适当宣传,将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此外,在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本地的现有旅游资源,特别是已有一些名气的旅游景点,以名扬名。而且应注意保护本地的生态资源,杜绝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和建设。餐饮、住宿都应在卫生的基础上保持农村的特色。同时,应深入挖掘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娱乐项目,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在完成景区的建设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宣传,树立品牌。

3.注重软硬环境建设,特别是培训一批懂经营管理并具有较高服务意识的人才队伍。发展农业旅游,各地政府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要加强利于农业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加强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政府要制定促进农业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创造一个具有激励性和较强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比如,鼓励社会团体、个人投资开发,鼓励村民自主兴办农家游,并适当地提供贷款等;在税收上,要给予适当的减免;加强指导和管理;负责对外宣传;并且要保证旅游地的治安状况良好;特别是要培训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旅游管理经营者和接待、导游人员。因为实践表明,这是制约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帮助旅游开发地联系旅游公司,实行政府、公司、当地农民联合开发的模式。同时,加强硬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是指建设发展农业旅游所必需的配套设施。比如,偏远地区的道路、住宿的农舍以及移动通讯设施等的建设。

总之,辽宁省的农业旅游方兴未艾,如何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合理地发展这项朝阳产业,对辽宁省“大旅游”格局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这是提高辽宁农业经济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昕.观光农业成为黑龙江旅游业的新支点[J].商业研究,2004,(3).

[2]裴晓燕.观光农业旅游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4,(2).

[3]肖晓,刘娜.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4,(3).

城市化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生成性资源 教学意外

“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认为是……”……这些掷地有声的看法、有独到之处的意见,组成了“课堂意外生成”。随着新课改的到来,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预设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道选择题。课堂意外带给我们尴尬,使我们穷于应付,也带给我们活力精彩,使课堂精彩无比,我们不能因为尴尬而忙于掩盖,更不能追求时尚而故意张扬,而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启迪学生的智慧,让瞬间出现的意外资源变成丰富精彩的“课堂生成”。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及听课心得,谈谈一些看法,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教师需转变教学理念,正确看待课堂中的意外

课堂上发生意外事件是常有的事。要正确处理课堂意外事件,把这些课堂意外事件转化为课堂的“亮点”,转化为能为自己的课堂增色的生成性资源,从而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教师要用爱倾听学生声音,要尊重学生的意外生成。能否处理好课堂上的意外事件,既是对教师能否把握课堂、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的能力的考验,又是对教师能否提高教学能力的锻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感谢学生,是他们制造的“意外”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一)用爱倾听学生声音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这种交往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质疑。教师对课堂中的意外把握得好,则能创造出未曾预约的美丽,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新航路开辟”这一课后,紧接着下一节课的内容是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负面的影响。当我提出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后,同学们一下子哗然了,众说纷纭,滔滔不绝。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堂意外生成资源,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归纳-共同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来探究课本,拓展内容。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在倾听的过程中一下子被点燃了,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课堂意外生成

在课堂上,当发现学生提问时并没有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甚至背道而驰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能以老师的“帽子”压人,这样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逆反心理。或者逃避学生所提的问题,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带给他们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而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就会磨灭,“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相反,应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尊重学生的课堂意外生成,促成历史与社会课堂和谐发展。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一课题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我们上面的材料中,哪位同学能分析概括出什么是城市化?”这问题有点难度,本来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了。终于有一位同学举起手来。他的回答非常正确,我及时表扬了他,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我正准备继续分析,又有一位同学举手,说他在偷看书本。刚刚还喜气洋洋的他一下子涨得通红。面对课堂教学意外,该怎么办?是批评他,简单处理后继续上课,还是对学生的议论置之不理,平抑“动乱事态”后继续上课?显然,如果选择前者,则虽然照顾了许多学生的情绪,却挫伤了一个孩子采取积极方法学习的心情;如果不加处理继续上课,则会让众多学生感到“不公平”。这时我有了一个主意:“同学们,大家就这件事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同学们开始了热烈的议论,一番短兵相接的“交火”后,讨论场面渐渐平息了下来。终于,一位“德高望重”的同学站起来了:“老师,他的做法既可以说对又可以说不对。为什么呢?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要向别人请教或查阅资料,老师提问后,没有说明不能看书本回答呀,从这方面来看,他是正确的。可是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首先要自己动脑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么能不动脑筋就去查参考书呢?”他的问答赢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也很庆幸保护了那位同学天真的童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所以当课堂上出现类似这样的“课堂意外”,面对这样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外生成,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尊重和珍视课堂生成势将成为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

二、精心预设,期待意外生成

关注课堂教学的意外生成,决不意味着“预设”已不再重要。恰恰相反,课堂教学意外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有赖于科学和充分周到的预设。充分的“预设”与“意外生成”是相辅相成的,“预设”是为了更有效地生成。科学的“预设”应当包含对课堂意外生成前景的估计。我认为课堂应提倡“预设”与“意外生成”激情共舞,使课堂意外化为教学精彩。所以我们在备课中应做到,要有适当的“留白”,给学生必要的弹性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悟”。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起点、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形成个性化的预案。在师生互学中共生,在不断探究困惑的过程中期待意外精彩。

例如,在分析学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好处和城市病后,我设计了“人们应该怎样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讨论活动,学生各抒已见,我鼓励学生多思维,意外和惊喜出现了。针对人口过度集中问题,学生提出中国要实行计划生育国策;针对环境质量下降,各种污染严重问题,学生提出了要实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针对城市犯罪率不断上升,学生提到了要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道德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针对交通拥挤现状,学生提到了要大力发展公交事业……

望着学生那充满自信的目光,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欣喜。他们真的很棒。他们的思维、智慧让我惊讶,课堂“留白”恢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思有所悟,并真正落实到实践中。

三、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信息,别让意外从身边溜走

教学是一个开放、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而这些稍纵即逝、非预期性的因素往往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善于“放大”教学中的意外问题,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别让意外从身边溜走。

(一)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课堂,如果缺少了学生主动的探索,就不会有生动、鲜活的交流,就不会有意外生成的可能。因此教师要学会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他们的行为,关注他们的神情,这样才能及时把握并利用一切有价值的动态,使之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张扬个性,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教学时,我在课前就预设了三级目标,第一级是针对一般同学,要求掌握手工工场的基本特点、手工工场与家庭作坊的不同之处;第二级是针对较好同学,要求他们能够理解手工工场已经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第三级是针对基础特别好的一些同学,引导他们从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手工工场的出现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样目标的层层递进,有效地调动了各层次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保证了每位同学的有效学习,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

(二)善于“放大”教学中的意外问题

由于学生不是一个独立的群体,他们与社会、学校和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人生态度和思想素质的形成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并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反映出来。所以我们要捕捉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还要善于“放大”教学中的意外问题,使历史与社会教学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例如在学习“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这一内容时,有位同学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实行总统制后政体仍是共和制?”我反问道:“为什么实行总统制就不能是共和政体呢?”他回答说:“总统就是国家首领,无所不管,与封建君主没多大差别,所以就不可能是共和制。”显然他把资本主义国家的总统和封建国家的君主混在一起了,我马上想到这也是其他同学学习时存在的通病,是一个极好的教学资源。我把这一“意外”提升,把这一宝贵的意外生成资源及时转化成全体同学共有的知识和能力财富,充分开发其教学价值。于是就向同学们简要地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政体形式,把资本主义国家的总统和封建制度下的君主作了比较,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正如D.J.Cunningham所说:“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立新的理解。”因此学生的每一次“意外”都是对课堂知识自我解读的过程,都是将教学目标与原有的长时记忆中存在的有关信息建立某种联系的过程。教师及时的“意外”处理为学生搭起了知识与经验沟通的桥梁,让学生灵动的思维在“意外”中翩翩起舞,让课堂在“意外”中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刘岚主编.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吴熙龙主编.初中历史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可能性教案范文 下一篇:窃读记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