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范文

时间:2023-03-17 11:54:26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范文第1篇

■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即意味着 要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搭上城市化的列车。

■城市化这辆载重列车的加速,需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经济快速发展,城市 化的列车才能在快车道上奔驰。

综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可以发现大体都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快到慢,直至停 滞不前的曲线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直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城市化水平只有10.6%,当时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是29%,欧 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早已超过60%。可见,中国是在一个起点极低的基础上开展城市 化建设的。改革开放前,由于工农业生产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及与城市化相关的政策、制度 等原因,城市化进程起伏徘徊,直到1978年城市化水平仍低于18%。改革开放后,工农业生 产迅速发展,经济基础日益增强,城市化进程随之加快。从1978年到2000年,小城镇由2176 个增加到20312个,城市数量由190个增加到663个,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93个 ,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2001年城市化率达到37.66%。

从城市化水平看,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 左右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从经济发展水平 看,世界银行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美元提高到1000 ~1500美元、经济步入中等发展中国家行列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 达到40%~60%。有专家分析,在未来的十几年中,我国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将从1 997年的800多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1200美元甚至更高。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都表 明,我国城市化的列车已驶入快车道,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有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 平将达到50%甚至更高。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增强 ,推进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基本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推进城市化的体制环 境逐渐形成,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提出了促进城市化的迫切需要,推进城市化的条件和 时机已经成熟。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城市化有其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但政府仍可运用经济杠杆等手段对自然发展的城市化 施加影响。推进城市化进程,就是要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农业劳动力向城市 非农产业的转化。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即意味着要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搭上城市化的列车。如果城市化水平提高到 50%,需要将约两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如果新建城市去容纳这些人口,需要新建100 万人口的城市200座。面对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双膨胀的现实,完成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 非农产业的转化,将成为我国城市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城市化这辆载重列车的加速,需要经 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只有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列车才能在快车道上奔驰。

专家观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提出,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中 国现代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根据中国GDP年均7.2%左右的增长和同期人口年均8‰的增长,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 将增至2800多美元,中国城市化水平届时可达到60%左右。这意味着城市化率每年需提高约 1.5个百分点。

城市化进程范文第2篇

今天我们要聊的只是一款车,一款同样与城市生活愈加亲近的SUV,它就是CR-V。回想1995年,CR-V作为本田首款自主设计开发的SUV初闯江湖的时候,业内几乎无人看好这款有点吊儿 郎当的休闲车,甚至本田自己都缺乏信心,认为CR-V很难超越那台实际由五十铃代工的越野车Passport(也就是Rodeo)。然而时过境迁,吃苦耐劳的Rodeo早已停产,游手好闲的CR-V却一炮打红,一不小心还在城市SUV的圈子里混成了带头大哥之一。国内市场上CR-V的表现更是惊人,在东风本田落户仅7年总销量就超过了60万辆,尤其是2007年第三代车型引入之后,旷日持久的加价提车现象让消费者又爱又恨,直到后来途观勇敢地接过了骂名,但即使在面临换代的2011年,东风本田仍卖出了16万辆CR-V。

现在,该轮到第四代的全新CR-V上场了,最近东风本田在三亚隆重了这款新车,它又会给国内日益火热的城市SUV市场带来些什么呢?

“菜刀”磨成了“利剑”

去年底新CR-V在洛杉矶车展初次亮相时,它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挺不错,现在看到实车,好感仍占上风。显而易见,它既有的城市化风格比原来更得到强调,整体造型变得格外顺滑流畅了。首先是身材使然,不要被数字所迷惑,虽然尺寸数据显示新车比上一代还增高了5mm,但上升的只是弧度的最高点,车顶整体弧线(尤其是前半部)实际却有明显下沉。同样,尽管车身长度也号称缩短了20mm,而据我观察缩水的只是原本突出的后保险杠,车体有效长度反而有所增加。不变的是轴距和宽度,它们仍保持为2620mm和1820mm,由此可以想象该车的基础平台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变化反映到视觉上,那就是新CR-V看上去比前代更低矮更修长,不止是它,近年来诸多城市化SUV都在奋力挣脱越野车的旧爱束缚,投向与地面更亲近的轿车新欢,本田还不算是最狠心的那一个。

细节设计也在进一步推动这款车的城市化进程,车头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土地平整,从而彻底改变原本上下分离沟壑横陈的复杂地形。尖角上挑并嵌入了LED的前大灯,合二为一呈扁盾状的进气格栅,将它们装配融合成一个较为简洁的整体式结构,这个如冷兵器般犀利的前脸在跑车或轿 车上更为常见。此外,引擎盖隆起得更为饱满,前风挡和A柱也顺势加大了斜度,接下来才到了该车的最大“看点”,那就是侧窗造型,原来的“菜刀”被磨成了“利剑”,本来下垂的刃尖一下挺起直刺后方,逼得C柱躬身后退,就连竖形尾灯都被顶成了酷似XC60的模样。对于这一“看点”大家有褒有贬,我认为还可以接受,设计大胆一点总比平淡无奇要好。

值得一提的是,造型的变化不仅要让新CR-V看上去更贴近都市审美,它也实实在在地带来了公路性能的有效提升,据悉新CR-V的风阻系数就比前代降低了8%,高速行驶时多少能更省点油。

1. 仪表台更细腻更别致,手刹、中央扶手也有变化

2. 中控台上方增加了多功能彩屏

3. 如果踩油门够温柔,仪表就绿意十足

4. 一键启动覆盖了一多半的车型

5. ECON节油按键更适合新手使用

6. 扶手箱里面外设接口很丰富

车内环境更具轿车氛围,行李箱也更能装了

本田在内饰设计上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从新CR-V车内就能看出这一点。原本那个平直工整的仪表台还很接近SUV的简洁实用风格,现在这个多层式立体造型则完全转向了细腻别致的轿车化氛围,操作台面有着更利于观察和上手的平缓斜度,原本独立突出的方形中控台已融入到整体当中,上方还增加了一个多功能彩屏,带悬浮式指针的立体仪表盘也颇具科技感。新CR-V有全黑和深褐/浅黄两种内饰配色,高配车上嵌有仿大理石纹路的镀膜饰条,视觉效果相当不错。试驾车上的真皮座椅造型优雅柔软舒适,包容性也挺好,但仪表台和门衬的塑料件材质仍是偏硬,与出色的设计水平相比,整体的做工和品质尚未达到让人叹服的精湛程度。

在人性化设计方面,新CR-V也有所改进。中央储物盒向前延长到与换挡座完全贯通,仔细看一下,你会发现原来那个驻车拉杆不见了,手刹改成了老美惯用的脚踏式,虽然用起来不如原先顺手,但是给中央置物盒腾出了更多可用空间,因此一连串共容纳下了3个杯托。此外,过去安装在座椅侧面的折叠式小扶手也改成了能前后滑动的宽体中央扶手,这些都是轿车化风格的小小体现。后座翻折也变得轻便多了,通过后备箱两侧的小拉手就可轻松搞定,椅面前掀与椅背放倒一气呵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电动控制。不过这样的设计也是有利有弊,后座原有的靠背角度调节和前后滑移功能就因此被取消了,我倒是更愿意保留这些关乎空间调配和舒适性的实用功能,折个后座有那么费劲吗?

车身降低会影响头部空间?坐到车里你会发现完全没必要担心,由于车尾上端实际有所抬高(过去有点溜背),再加上地板也已随底盘降低,后座还取消了滑轨,头部空间反而更充裕。本田的MM(机械最小人员最大)设计理念在纵向空 间的调配上也很成功,前后座间距没有缩水,行李箱还比原来更深更大,这就是前文所提车体有效长度不减反增的真实体现。

动力变化不大,5AT一枝独秀

说到动力总成,新CR-V就太缺乏新意了。还是过去那台2.4升和2.0升汽油发动机,只是通过调校在输出功率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2.4升比过去增加15kW,而2.0升只多了4kW。传动方案更是单一,首发车型上没有了6速手动,只保留5速自动变速器,不过,相比海外2.0车型所搭配的CVT,这台5AT倒是让人觉得更提气。另外,只有最低配的都市版是两驱的,其他都装备了适时四驱。

为什么不上手动?本田解释说CR-V的开发宗旨本来就是轻便节油舒适,5AT的经济性和成本其实与6MT差不多,还不如直接上自动的。应该说这款车的动力和传动技术都不新鲜,与其他日本厂商一样,本田在技术应用上也是较为保守,短时间内类似直喷、双离合这样的东西还很难在主流车型上出现。

平心而论,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而言,新CR-V的整体性能还是令人满意的。以这款2.4升车型为例,初段的油门反应较为灵敏,中段则稍显平淡,越过前半段进入中高速区,由于i-VTEC系统介入调配,动力又很快恢复兴奋并能持续保持活跃,它的后劲确实比原来更足了。

这台5速自动变速箱和发动机的配合也娴熟老道,由于初段扭力挺充沛,因此它能让引擎在不到1900rpm的转速下驱动这台车重超过1600kg的SUV保持100km/h的巡航车速,这样跑当然挺省油。对于右手闲不住的人来说,新CR-V还是不够爽,想更快节奏地降挡超车或控制下坡车速,只能去捏挡把右侧那个O/D(超速挡)按键,给变速箱加个手动模式换挡槽真的很难吗?另外,前面说过手刹改成了操作不甚便利的脚踏式,为防止溜车,刹车系统增加了能延时1秒钟的坡道驻车辅助功能,这倒是很有必要。

新CR-V也装上了在新思域身上刚刚启用的ECON绿色节能辅助按键,并在车速表两侧用可变色的弧形光栅来提示驾驶省油与否。这个ECON按键实际是一个降低油门前半段灵敏度的“欺骗性”系统,针对那些脚下没轻没重开车挺费油的新手,可能会管用,对于技术熟练的驾驶员节油效果并不明显。说到经济 性,厂方宣称新CR-V比前一代更省油,手头这款2.4升顶配版的综合油耗数据就从以前的9.8L/100km降低到9.0L/100km。更低的风阻、更低的引擎内摩擦阻力,我们从官方获取的相关技术措施其实并不多,但愿这款车的实际表现能与数字相切合。

驾控更偏轿车化,配置有所提高

新CR-V的底盘整体设计没有变化,但高度降低之后,从坐姿、视野到操控都更接近介于SUV和轿车中间的MPV。弯道上身体的摇晃幅度比原来有所减轻,车身姿态变得更容易与你合拍,但在细碎的路面扰动下跳动感比过去更明显,悬架初段似乎不如原来那么舒适柔韧,颠簸加大之后倒是不用顾忌太多,减震效果依然非常出色。新CR-V的方向盘手感不轻不重,大部分车型的电动助力系统还增加了动态自适应功能,通过改变转向辅助的力度,可增加高速驾驶和弯道操控的稳定性。在三亚不收费的高速路上斗胆飙了一段,这款车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车速提到很高它依然跑得挺稳,超越大车时也没有出现飘忽感,风噪的控制同样很到位,开起来各方面的感觉确实更轿车化了。

向轿车靠拢,必然就与越野车更疏远。虽然从车身下沿一整圈的黑塑料包围还能看出,新CR-V与户外生活并没有完全切断联系,但上升到性能层面来看,通过性不过是60分万岁的选修课而已。为了获得轿车化的操控感和空气动力性能,不惜降低底盘,什么最小离地间隙、接近角、离去角、纵向通过角,统统都是浮云,与原来一样的适时四驱系统也只是业余户外水平。本田很明白,要是像那些大老粗一样专攻越野,CR-V哪会有今天?

配置水平也比过去有所提高,尤其是在安全方面,首发的5款车型都标配了侧气帘,除了最低配的都市版之外,都装备了VSA车辆稳定辅助系统。此外,一键启动、可视化倒车辅助系统、巡航、防夹天窗也实现了大面积覆盖,但自动防炫目后视镜、全车玻璃自动升降、自动大灯这些便利性设备依然缺席。新CR-V的售价已经公布,从19.38万元到26.28万元,各款车型售价和原来完全一样。

还会加价吗?不好说,一切还是交给市场去做判断。能给依然嚣张的途观带来压力甚至冲击,新CR-V就算成功。

1. 后座头部空间甚至比原来更充裕

2. 行李箱更深,装载面也更低了

3. 后座一键放倒堪比电动

4. 维持原有动力,但功率调校有所提升

城市化进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counter-urbanization

Ma FengmingMa Yanxin

Abstaract: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due to the uneven development,when we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with great exertion, we must also concern the phenomenon of counter-urbanization.Thus,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eople to improve coordination for urban construction.

Key words:unbanization; counter-urbanization; level of urbanization;unbanization process

一、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城市化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变迁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城市化的定义也有多种,其中比较经典的定义是:城市化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力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区、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用地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城市价值观和文化不断提高,并向农村推广。总之,城市化不仅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它反映为城市性质的改变、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质量的提高三大方面。城市有三大功能,居住、生产(包括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

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城市的生产、生活及社会活动中,广泛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体现了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文明的水平。

二、城市化进程与逆城市化

1、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比较晚。

1843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5.1%,1893年,也只有6.0%。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1990年26.4%;1995年33%; 2000年36.1%;2001年37.4%; 2004年41.6%; 2005年42.99%;2007年44.9%. 2009年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达到46.6%,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 未来5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75%,城市化水平正处于中级阶段的中级水平。

由于发展不够平衡,在我国局部地区开始出现了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例如,深圳市北部的阳明山庄、北京市北部的名流花园和西北部的美林花园颇受当地人甚至外地人的青睐,还有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发区建设、造城运动等都加剧了逆城市化。

2、“逆城市化”(deurbanization)是在城市化水平继续缓慢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市区中心吸引力下降。郊区成为人们主要的聚居区域;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

目前,我国郊外住宅还存在着交通出行、医疗、教育等一些基础建设与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备的问题,因此很多人还不愿意离开城市。但是,随着交通运输和公共配套服务的改善,郊区生活将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受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的现象。这种移动现象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郊区城市化,即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工业、资金和技术向郊区分散,使城市区域不断扩大;二是在大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三是人口“钟摆式”移动,如伦敦老城区白天人数达100多万,夜间只有十几万。这几种人口向郊区的移动方式,尤其是“钟摆式”的人口移动方式,是以高速公路和地铁等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为前提的。

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那些不愿在城市中心呼吸浑浊空气、饱受噪音侵扰的居民到乡村和小城镇居住、定居,从而导致了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现象不是城市化的衰退,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因为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基础上的。

三、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在当时“消灭三大差别”思想的误导下,我国城市发展方针实行的实际上是一种否定大城市的发展、贬低城市作用的“反城市化”政策。造成城市化水平不仅没有增加,反而略有下降。改革开放之处初的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的原则。 1980年10月召开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应逐步形成2:1:3:4的关系。1949年-1997年,以中等城市的增长速度最快1980年-1997年,则以小城市的发展优先.实际上我国内地的城市结构体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大中小城市的结构比例由1949年的1:1.3:6.71980年的1:1.6:2.4 1990年的1:2.0:4.9 2002年的1:2.0:2.9,其中总的趋势是向着合理的城市结构体系发展.

到1989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城市规划法》,把以上限制城市发展的思想用强硬的法律条文规定下来,把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思想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可谓世所罕见。

2、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90-2001年,已经从26.4%37.4%,提高了11%.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千万.美国从1851年的12.5%1981年的74%,历时130年.美国从1960年的70% 1970年的74%,增长速度为0.4%.

美国从1970年的75% 1980年的75%,增长速度为0.01%.几乎为零.前苏联从1881年的12.1%1981年的63.4,历时100年.日

本从1950年的35.8%1981年的77%,历时30年.英国的城市人口比重1931年达到78% 1959年78.5%,近30年只增长了0.5%.

所以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时候,切不可急于求成,应当认识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应当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四、科学地认识城市发展规模

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大致经过城市化、城郊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过程。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出现这种逆城市化的趋势。

中国现在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进程处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城市化和城郊化阶段。其中,城市化是主流,但在一些大城市,工矿企业及住宅区向郊外迁移的浪潮已经开始。究其原因:第一,大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使得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一系列负面问题凸显;第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小汽车、地铁和环城轻轨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郊区建房、购房的各种优惠政策,为住宅郊外化提供了可能;第三,从比较利益的角度考虚,郊区新鲜的空气、舒适的环境以及便宜的房屋价格是居民在郊区购买住宅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内地城市的总体结构表现为:“大城市不大; 中等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 科学地认识城市规模,城市的“最佳规模”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影响城市发展和城市规模的因素是多元的,并非取决于单一因素。现代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得城市获得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更广泛的发展基础,城市发展不会局限于自身的区域。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是其流动性―生产资料、生产要素、产品及服务、科学技术和信息等,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以越来越自由的方式流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并不天然地存在绝对优劣,不能简单地规定限制或鼓励发展。

我们在提高城市化水平搞好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要关注逆城市化现象和新农村建设。全面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最终将走向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2、金敏球.李春敏《建筑经济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

3、钟秀明.武雪萍《城市化动力》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0月

4、邹农俭《城市问题》2007年第10期

5、黄仕诚 等编著《城市建设经济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年12月

作者简介:

马凤鸣(1962-) 男 吉林舒兰人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建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管理数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城市化进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城市化 农村 乡城化

一、城市化应当把农村发展作为基础

城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农村居民点衰落的过程,但同时也是农户经营规模扩大的过程。农村不仅仅是城市的粮食基地,还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态系统。农业是立国之本,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必须把农村发展作为基础。不能用牺牲农业和农村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代价。

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农民大国”,多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并主要依靠小规模农业维持生计。据核算,如果没有政府丰厚的补贴,农户的经营规模必须达到10公顷以上才可能谈得上小康生活。即使有政府补贴,农户的经营规模也应在4公顷左右,使农业人口降低到8000万以下,否则农户的收入仍然不足以使其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在一些农业生产条件差的地方,不论农民耕作多少土地,要达到目前中等生活水平都是不可能的(何况农村失地现象步步严重)。2006年3月8日下午3时,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财政部副部长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答中外记者。面对这些问题,中央高层对我国城市化做出通盘考虑,以推动城市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化的拉动力量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地方之间经济发展的竞争,以及我国干部任用制度等因素促使各地城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大举投入,而建筑行业的巨大利益又拉动了城市房地产的高速扩张,甚至促使一些地方政府打开城门,允许农民办理城市户口进入城市。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巨大收入差异和社会福利差异也在吸引农村居民到城市定居或务工,以至小孩就学,医保等制度的门槛也未能阻止农民进城。

二、城市化不能孤立地发展城市

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发挥农村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资本和劳动力仍将向城市集中。农村中素质高的劳动力会更多地向城市流动。投资者将注意资本的聚集效应和专业化分工效益,把资本投向适当的城市。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价格会上升,如果有一个相对健全的市场机制,特别是有合理的土地产权基础和收入分配机制,每个区域将会形成土地的均衡价格,从而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从以往的实践看,劳动力流动渠道的阻塞和土地定价不合理始终是影响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主要办法是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城乡之间的鸿沟在扩大;大城市的高速扩张带来了拥挤和低效率的“城市病”,城市内部出现了“二元结构”。

一些中小城市在扩张中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各种“开发区”蚕食了大量良田;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不合理导致资源配置效益下降。

一些大城市力图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而一些小城市出现了产业的“空洞化”。

城市化弊病久为世人受够:房地价昂贵、建筑与人口过密、交通阻塞、污染严重,日照少、通风差、垃圾污水处理难、疾病高发、贫民区根治乏术、犯罪率高、市政设施与住宅建设滞后等等。

而最大公害有四:①城乡差别悬殊;②乡村流入城市人口就业难,形成永久性贫民区;③城市本身高消耗、高污染、低情感,难持续发展,代价太大;④在当前全球化大局中不可能解决高失业率问题,其他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三、从“城市化”到“城镇化”

“城市化”到“城镇化”的提法的变化。正如一些研究工作者所言,这两个词语在翻译为西文时可能不好区别。如果一般性地讨论问题,人们也不会太注意这两个词的区别。“城市化”是针对片面发展大城市问题而提出的,它包含了积极发展县域重点市的政策取向。

提“城镇化”并不是说大城市不好,不发展大城市,而是强调建立布局合理的城市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从总体看,大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它们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县域重点市,所以在城市化政策中强调发展县域重点市还有矫枉过正的意义。也许过若干年我们又会用“城镇化”替代“城市化”的提法,但在目前这个阶段,使用“城市化”这个术语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要坚定城市化的信心,把城市化看作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否定城市化就是否定现代化。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实现城市化目标将是一个长时期过程。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城化思维

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进入城市后,面对处于强势地位的资本和其他一些城市社会网络,各种可见的或不可见的规则让农民或城市新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政府面对这种不对称的关系要制定出有利于农民的规则,以平衡城市内部的关系,消除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在未来一个时期,处理好城市人口规划和人口自由流动的关系、城市企业中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城市新居民和原住民之间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关系,以及城市间的行政和财政隶属关系等。

温铁军(中宏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曾这样回答过提问记者。

问:城市化解决不了中国“三农”问题?

答:中国是个农村人口大国,户籍登记73%的人口是农民,大约有8亿9千多万,但是按照居住地的统计是64%左右,中间有10个百分点的差,拿去跟中国的总人口一比,就比出了1亿3千多万,那就是1亿3千多万人实际上并不居住在农村,已经进了城。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国的工业化资本急剧扩张,但也仅吸纳了1亿多人,工业化扩张的速度远远高于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可以预计,中国工业化的扩张不可能维持20多年来的高速度,因此,依靠城市化来转移农村人口解决“三农”问题不大现实。

城市化的出路在何方?

乡城化或城市化?

乡城化:乡城非乡非城,亦乡亦城,或大或小。乡村就地乡城化,城市转型乡城化。乡、城同时大开发,充分发挥各文化层次人员作用与扩大就业;充分利用分散的乡土资源;大减投入又大增产出。尽快根治城市弊病发展乡村,消除城乡与地区悬殊。

乡城化初期,乡村可保持原貌,而集中有限资金以发展信息化为主导,以提高效益的各业经济,避免大建投入大无产出或产出少的,非实质性发展经济的广场、洋楼、大街。城市按信息化乡城重新规划,调整产业结构,而不求豪华形式。

乡城化的灵魂是乡城一体,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生活与生产、休闲与工作,以及人与人都重新相融为一的人类生存空间新形态。同时又是分散与集中也相融为一的,人类生存的时间形态。城乡或公司与个人,虽远离却可同时协作。还有个人与家庭、家庭与邻里、大社会与小社区之间的人际关系重新走向融洽。

逆城市化降低房地产价格。乡城化生活、工作合一,可省一半建筑,比逆城市化空出城市住宅更进一步,又空出城市写字楼、车间及服务性公共建筑,城市房地产再降价。原乡郊仅供居住的房屋多功能化,兼工作或生产,所增建筑少,初期还可以只调整原有厅室用途。

原来的城市人口一减多益:建筑密度降低,优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

乡城化节省城市用地,有利环境保护。人口分散,就地乡城化,可利用乡土资源,分散而便于处理利用垃圾污水。更重要的,一是大利于治贫,缓解与消除城乡差距;二是信息化主导工业及其他各业,网络化组织全境力量,大利西部开发及全球化的发展、竞争与自卫。

城市化进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化 信息时代 挑战 对策

一、前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入了实质性的飞跃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大城市发展势头尤为强劲。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已经被确定为我国下一阶段改革发展的主导战略之一,我国的城市化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阶段与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一)1978年以前。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中国的城市化呈F出以下几个特点: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二)1978年以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然而我国目前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却是建立在绝对程度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之上的。从宏观层面来看,城市化的质量不高且城市化率偏低。

三、我国城市化面临的挑战

在2050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必须从36%提高到70%以上,在这个过程中,下列挑战不可避免:

(一)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面临着资源紧缺与浪费现象并存的严峻考验。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为中国城市化带来了压力。从2011起到2050年之间,中国城市要达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和“负增长”的要求,要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城市“四倍跃进”的目标,要全面达到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平衡,都是严重挑战。而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二)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对于中国城市化亦有压力。到2050年前后,中国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投入大约在40万亿-45万亿元人民币的数额,相当于每年平均投入8000亿至9000亿元人民币,这大约是2001年GDP总量的十分之一。只有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完善,城市才能担当起新一轮财富集聚的经济增长点。

(三)城镇平衡。传统管理制度下的城乡差异巨大,中国现有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2.25倍左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城乡隔离的二元管理制度,把中国公民人为地分割在城乡两个不同的生活平台,城乡居民之间在就业选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城乡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均衡性,加剧了城乡差距,提高了农民的进城成本,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挑战。

(四)社会保障制度。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由此产生的城市的生存保障问题,解决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问题,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老龄化社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等,都是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巨大挑战。

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措施

如何克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是城市化战略推行的中心思考。中国城市化发展必须在遵循城市化普遍规律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径。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尽快修改《城市规划法》,放松对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规模控制,构建2―3个世界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体系的龙头。同时要十分加强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的完善、积极投入数字城市的建设、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城市服务体系的提升等,将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置于国际的大背景之中。

(二)加强城市规划,完善城市管理,将中国城市的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设计应统筹考虑,应当进一步调整全国城市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和加强产业转移力度,放大城市扩散效应,将其真正塑造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建设规划必须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基本依据,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城市管理的民主和透明程度应大大提高。

(三)加强绿化和环境保护投资。提高森林覆盖率、恢复草原植被、保护农田、加大城市绿化面积,不仅仅具有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意义,还具有保护大气环境的意义。同时,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变传统的以高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

(四)加大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重点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中小城市是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目标,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路径。

(五)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居民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机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二元结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实现人员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把保障的覆盖面扩大到所有从农村地区进城的新移民,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桂新.城市化基本理论与中国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J].人口研究,2013(11):8-13.

[2]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1(10):7-11.

城市化进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业化 城市化 贵州省

1、贵州城市化进程

1)1949~1958 城市化起步和健康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由于国家“一五”计划的顺利施行,大大推进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重工业的发展激发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这种转移基本上是在未受到政府超经济力量控制的情况下自发进行的。这10年内,贵州城镇人口由110万增加到259万[3],城市化水平从7.12%上升到15.17%;设立的城市有贵阳和遵义。

2)1959~1978 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

随着“”的失败,再加上自然灾害、农业欠收等多种因素,全国经济状况从过热迅速变为紧缩,导致大批城镇人口返回农村,城镇人口再次转变为农村人口,城市化发展也同样呈现出由繁荣到萧条的变化。贵州城镇人口在5年(1958~1962)内,由259万下降到180万[3],城市化水平也由15.17%降至10.84%;1964~1970年间,通过国家对贵州进行的一系列交通改善和资源开发、引进大批骨干企业等措施,激励了贵州省城镇人口的增长。截至1970年,贵州城镇人口增至277万[3],城市化水平为12%;1971~1978年间,由于受“”的影响,贵州省国民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大批城镇人口被疏散下乡,8年内城镇人口共增加52万,城市化水平徘徊在11%~12%,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停滞时期。本阶段先于1958年设立安顺、都匀两市,后于1962年撤销,又于1966年恢复。

3)1979~1999 城市化相对快速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率先在农村施行的联产承包制等改革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农村生产率。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到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就业,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城镇人口由1979年的331万增加到1999年的528万[3],城市化水平也由1979年的11.5%提高到1999年的14.25%。截至1999年全省共有13个城市,683个建制镇。

4)2000年至今 城市化稳步发展时期

由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迁移限制的放松,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2000年贵州省城镇人口为543万[3],城市化水平为14.46%,后于2001年超越1958年15.17%的城市化水平达到16.67%。随后每年城市化水平增长超过0.5个百分点,贵州城市化步入了稳步发展时期。

2、贵州城市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慢、水平低

贵州省在解放的51年(1949~1999)里,城市化水平共提高了7.1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14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9.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对比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城市化进程较慢。根据方创琳[1]等的研究成果,截至2006年贵州省仍处在城市化初级阶段。

2)城市化结构不合理

就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大、中、小城市人口分布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呈依次递减规律,且大部分城镇人口集中在10万人口规模的小城市和小城镇,这样的布局最适宜。1999年,贵州省605个建制镇中,有34个镇人口达1万以上,绝大多数不到5000人。小城镇数占94.38%,但其吸纳的人口却只占全省城镇总人口的25.67%[4]。这样的城镇人口布局表明,一方面全省小城镇发展不足,另一方面大城市人口的过于集中会增加大城市的环境、经济、人口承载压力。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

根据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指数的定义,当E>10%时,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属于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贵州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指数的平均值为17.66%,对比于全国7.36%平均值,贵州高出10.3个百分点。

4)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

2006年,贵州省生活污水排放量占污水排放总量的73.3%,而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21.07%。2008年城市人口用气普及率为60.2%、用水普及率为92.6%、无害化处理率为35.58%[5],同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82.2%、95%、66.03%。2007年,贵州省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为6.05平方米,全国平均为11.4平方米。

3、贵州城市化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1)工业化水平低

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经济指标有四项: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化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以及城市化率。根据贵州省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以前贵州省是全国唯一一个人均生产总值没有超过1000美元、城市化率没有达到30%的省区;2009年贵州工业化率为30.01%、产业结构为14.2:37.9:47.9[3]。综合以上四项来判断,贵州还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

2)自然环境的制约

贵州山地多、平地少。适合城市发展建设的平地少,城市空间的扩展受到很大的影响,也不利于省内城市之间人流、物质流的传输和转换。

3)产业结构不合理

2009年,贵州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893.5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4.02亿元,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474.33亿元,同比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1865.16亿元,同比增长12.6%,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4.2:37.9:47.9[3]。就全省三大产业的现状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

4) 不合理的户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离乡不离土”的人口政策忽略了城乡分割的政策体制所带来的影响,就业、参军、入学等农民与城镇人口在政策上的区别,人为地限制了农民的分流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种户籍管理制度使城乡劳动力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压抑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4、对加快贵州城市化进程的建议

1)加强小城镇建设

首先要针对小城镇本身的资源特点制定发展计划,以资源、产业、区位为导向,构建中心镇―集镇―中心村“一点三级”体系,使规划符布局合理、重点突出,与城镇功能定位相符。其次,要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通讯、医疗卫生等设施的修建,尤其是公路建设,使大城市能够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小城镇的发展。最后,应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农民走工贸一体化的经营之路,将小农户和大市场有效结合,以扩大城镇规模和知名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小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2)推进逆城市化道路

逆城市化可以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和“大城市病”问题。基于这个理论基础,一方面可以对贵州省大城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激励或引导大城市中一些优势产业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城市里有能力、有条件、有意愿到农村发展的单位和个人,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和生态价值高的种植、养殖业和加工业。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具竞争规模的林农业产业链,提高城镇农业产业化水平。

3)拓宽融资渠道

首先应健全资本市场,改善融资环境。可以通过激励金融机构体制机制的创新等方式,加大信贷力度,鼓励非公资本进入。其次建立一个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以及促使市场公平竞争的融资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4)加强制度改革

首先应尽快建立起来一套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新的户籍制度,统一城市和农村户口管理,鼓励农民进城。其次应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按居住地原则解决进城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消除进城农民对后代教育问题的担忧。最后是应建立起统一的原有城镇人口和新增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方创琳,刘晓丽,蔺雪芹.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8, (31)4.

[2]武鸣.工业化、城市化与贵州经济发展[J].贵州财经学院.2000(4).

[3]数据来源:《贵州六十年》(1949~2009)

[4]数据来源:《中国农村乡镇统计概要2000》

[5]数据来源:《中国商报》贵州频道2月26日电

[6]苏维词.贵州城市化过程、趋势及其调控途径[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3.

城市化进程范文第7篇

布局新问题。城市的布局应该有二层内涵。一是指大的地域空间内的城镇分布均衡性新问题。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优劣的变化,在全国范围内必然出现城市分布疏密差异的不均匀性。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工农业经济基础条件较好,加之较早获得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因此近年来城市化速度也较快,同时这些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因此城市分布密度和规模趋向高密也是必然的。现在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出现所谓都市绵延带的新课题也是必然的。而大西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经济发展也受一定条件制约,即使今后城市化水平较高时,城市的分布密度也还会是偏低的。因此并不存在必须在全国范围同步解决城市布局平衡的新问题。假如实行大规模的移民政策和企业搬迁政策,强制调整人口分布密度,实践证实收效甚微,甚至是得不偿失的。随着发达地区本身产业层次的升级,低层次产业必然发生梯度转移,和这种转移相伴随的结果,或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均匀性。

就某一特定地区而言,确实存在一个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新问题。因为不同规模级的城镇发挥的能级功能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希望的是最大限度地综合发挥各级城镇的效益,因此,要寻求合理的分工,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效益的抵消。每个城市发展的规模,还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如水资源、土地资源——非凡是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制约,环境容量的制约等。城镇和区域内可能形成的基础设施网络关系密切。如陆路、水路、航路等交通条件,通讯条件、电力供给条件等。还有城镇本身的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历史文化等等是否有优势条件等。所以,城镇处于特定的空间,赋予特定的发展目标,造就一个有机的、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这就是加快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所在。

城市的结构形态新问题。假如讲实行城市“规模政策”难度较大,是由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经济推动力的功能,那么,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却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来加以引导的。我国很多大城市实际是在中等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扩展模式是以原有城市核心区为中心向周边不断辐射扩散,每隔若干年调整一次城市规划,不断的吃掉周边的郊区和农田,就像摊大饼一样,愈摊愈大。这种模式造成的后果是,一原有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每隔若干年就要扩建或更新,马路一扩再扩,房屋拆了建、建了拆,人行道挖挖填填、填填挖挖”,旧的管线拆不了,新的管线不断挤进有限的地下空间,陷入一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循环之中。二,由于是一张大饼,四周开发度较高、效益较好的农田菜地必然不断被蚕食,即使到远郊去复垦地也难以收到原有的效益。三,人们成天穿梭忙禄在混凝土森林之中,和大自然愈来愈疏远。四,城市的历史文化在不断的拆拆建建之中逐渐泯灭,依稀可辨的也只能是在重重高楼包围之中茕茕孓立的个别古建筑或宅院,既不协调也毫无情趣可言了。五,不间断的旧城改造,容积率和密度不断地提高,致使城市不堪重负。非凡是作为城市市区中心的黄金地段,被折腾的强度往往也是最高的,环境污染,交通阻塞,使人有窒息之感。

因此,城市发展能否寻求新的结构形态,而且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去,是摆在城市领导者和规划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主张城市化道路以大、中城市的发展为主体的学者,非凡强调城市的规模效应,而且城市愈大规模效应愈为突出。对这一命题也要辩证分析。在一定发展历史阶段,上述结论应该是对的,因为城市是集聚的产物,而规模效应和集聚机理是密切相关的。但作为城市发展仅仅是以传统的空间集聚方式为模式,那么,发展到极端必然会向其相反方向转化。因为这种连片空间的集聚必然构成愈来愈大的封闭体系,集聚所带来的正面效应逐渐为同时产生的负面效应所抵消,甚至后者超过前者。为克服这种现象,早在本世纪初,就有几位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工作的先驱者,提出过改变城市结构形态的明智之见。例如俄国的彼得·克鲁泡特金在《田野·工厂和车间》一书中指出新的快速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以及地区的并网发电等,会使小的社区在主要技术设施和便利方面和过分拥挤的城市相媲美”。“小城镇里的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并享受城市和乡村两者的优点。”英国的埃比尼泽·霍华德最早提出的花园城市”的构想,美国闻名的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先驱刘易斯·芒福德在评价霍华德时指出他提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形式来医治城市市中心的脑溢血病和城市边远地区的瘫痪病。”“霍华德懂得,缓解城市的拥挤情况,不是靠大城市的郊外居住区所能解决的,而应该把城市的所有功能疏解开来。他拒绝向郊区发展这种临时性的过渡方式,而要寻求一种城市和乡村稳定持久的结合,而不是脆弱的连结。”假如在世纪之初城市规划的先驱者心目中的理想城市还难以变为现实,那是因为人类还缺乏足够的科学技术的支撑,还无力摆脱那种机械的、连片空间集聚的无奈。那么,面临新世纪的到来,非凡是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高速发展,如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信息高速公路网以及门类齐全的各种服务网的建设已不是神话。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地球变小了,而人们

城市化进程范文第8篇

政府不希望房价上涨速度过快,因此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此前政府已出台了许多政策,但是房价上涨过快的迹象并未得到缓解,那么未来的政策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更加精确地对市场进行调控?而目前的市场格局又是什么样子?作为房地产行业的资深人士,吕劲有着自己独特的分析。

城市化进程推助房价上涨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房地产市场转暖以来,房价一直昂首向前,即便是在调控期间,房价仍然能够不为所动而坚持上涨趋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肯定有很多个,但是城市化的进程是其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吕劲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房价上涨的最大推动力是城市化进程。在他看来,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人口增量,会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对房地产市场供应形成一定的压力。而如果这种压力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缓解,房价肯定在供需失衡间快速上涨。

吕劲表示,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房价上涨速度最快。这是因为一线城市的谋生机会很多,因而吸引大量人口,形成巨大的人口聚集效应,其释放出来的购买力自然也非同一般,所以相对来说,一线城市的房价上涨速度要快得多。他将这种特点归结为“资源论”,即哪个城市资源越多,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也就越快。政策着力点重在加大供应

政府不会让房价无节制地上涨,但是现实情形却并非如此。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近日的调查结果显示,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幅度高达9,5%。

房价上涨不止,势必会引发新一轮调控。在谈到政府会采用哪些政策时,吕劲表示最为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加大供应量。他说: “我觉得政府最有可能采取的措施是加大土地供应量,以加大市场供应量,来减缓房价的上涨速度。”

至于是否还会有其他的政策出台?比如近期风传的物业税等,吕劲表示难以判断。他认为,政府已在税收方面做出了相当多的规定,如恢复征收营业税、个税,回调房产契税税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需求尤其是投资性需求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这些税收政策在未来也将会持续发挥作用。

此外,他认为政府会在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他说:“加大对中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力度,也是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措施。”

上海供应紧张格局已形成

上海近期“地王”不断涌现,这说明了什么?吕劲认为,这跟眼前市场供应不足有关。在吕劲看来,上海是所有地产开发商都想参与进来的地方,只是限于经济实力因素,很多公司不能如愿罢了。目前市场供应不足的迹象十分明显,因此造成不少开发商敢于不计成本去拿地。他坦承:“其实我也对一些地块的价格感到吃惊,但是考虑到市场供应量在逐步减少的现实情况,于是又对高价拿地的行为能够理解了。”

供应紧张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吗?吕劲估计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他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上海供需失衡的现象会一直存在,当然是供应无法满足需求。

在这种情形下,他预测未来核心区域的房价将会更加接近市场化。在他看来,市中心区域供应量进一步减少,这会导致价格进一步走高。“市中心区域的房价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更大,价格杠杆作用也会更加明显。”他如是说。

城市化进程范文第9篇

城市化是我们这个传统农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大、最深刻的“中国经验”。城市化改变了传统的交流体系和封闭的熟人社会,同时,城市化也在呼唤和催生着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传播与交流机制。以全球传播的视野来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成为本届论坛的焦点。

本次盛会,恰逢上海世博会召开,以“e时代的全球都市――传播?设计?创意”为主题,凸显了传播、影视、设计与文化等各相关学科交叉互补、融合创新的鲜明特色。200多位海内外传播学界名家、创意业界精英、城市文化专家、高校师生,以及2010上海世博会部分展馆主管,济济一堂,共襄盛典。

本届全球传播论坛分主论坛、产业论坛和专题论坛三个部分进行。

城市化与传播新机制

在主论坛中,各位嘉宾的演讲立意高远、内容精彩,不同程度地契合了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世博会上海馆馆长陈东女士在致辞中强调了上海举办世博会的重要意义。从世界范围看,这是出于融入全球都市化进程的现实需要。都市化进程是全球资源与财富在世界范围内的一次大洗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拥有雄厚经济基础、完善制度建设和优良生活方式的世界都市将成为最大的赢家。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城市硬件和经济发展上已取得长足进步,有些方面可与世界顶级城市相媲美。但由于在城市发展理念和软件建设上相对落后,所以按照一个真正的世界都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世博会的举办,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上海作为经济城市的性格与功能,并有助于上海完成从经济城市向文化都市的转型与创新。

中国传播学会首任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院长、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国良教授在题为《面对重大变革的传播学研究》的演讲中提出,当前传播学研究需要面对全民媒体化、虚拟真实化、社会网络化等重大变化。他认为,传播学者必须以高度责任感,深入社会实践,关怀弱势群体,完善知识结构,为应对各种传播问题而贡献理论思考及解决方案。

国际传播学会前任会长、美国普渡大学传播系帕翠斯教授(Patrice M. Buzzanell)演讲中以获奖电视剧《广告狂人》为例,解释了创意产业的学术性、实用性和大众性,说明成功的创意产业活动是通过创意故事和映射产品/品牌的语言来构思的。

在《作为全球参与者的城市――话语维度》的演讲中,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艾弗森教授(Dorte Salskov-Iversen)认为,作为一种行动力量和方式,“全球城市”并非只是超大城市的专利,而是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在各种规模的城市中实践。“全球管理”的实现依赖于跨越各级政府以及组织、司法、行业与国家边界的机制、模式和理念,来联接人、平台与结构。话语研究对作为全球参与者的城市的建设、规划、谈判和质疑提供了重要见解,而这正是在国际研究和公共管理中常常被忽略的。

日本东京大学桥元良明教授在《日本人信息行动的变化》的演讲中,介绍了他在一个持续15年的研究中的发现。从1995年到2010年,日本人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了很大改变。年轻一代看电视的时间显著减少,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媒介已经由10年前的电视,变成了今天的手机。在媒介极大丰富的今天,电视只不过是众多媒介中的一种而已,它与手机、个人电脑、视频游戏、iPad、漫画等共同构成了日本年轻一代的媒介环境。

台湾政治大学汪琪教授用调查与访谈的方法,对台北、圣地亚戈、安曼三个区域媒体中心的电视观众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差异很大,她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观众的自主性。她建议,无论研究人员还是节目制作者,都应当从人本主义出发来展开工作,必须把观众置于具体的媒体环境中去考虑他们选择的自主性。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文辉教授在发言中,从功能取代和时间取代两方面探讨了新媒体对现有媒体的冲击。他认为新媒体的出现,可能促使现有媒体进行功能重组,而非功能取代,重组的结果就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使过去独立作业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得以合而为一,提供不同形式的新闻,使媒介能用多媒体形式把文字、声音、影像合并,让消费者能同时使用。

城市化与传播新生态

本届全球传播论坛设有“全球化进程中的媒体景观与生态”、“数字化时代的传播与文化”、“城市形象的建构与提升”、“城市管理的变革与创新”四个专题论坛,以及“都市文化”与“都市设计”两个专场。与以往相比,本届论坛凸显了传播、影视、设计与文化等学科交叉互补、融合创新的鲜明特色。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刘士林提出:新中国的政治型城市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需要为中心、一切服从于国家政治需要与政治利益、带有浓郁“逆城市化”特点的城市化模式。经济型城市化是以GDP为中心、一切服从于发展经济生产力的城市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城市经济的改革开放、城市商业与服务功能的全面复兴以及城市建制与城市人口的迅速扩张,构成了经济型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以城市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城市是最能体现人类文明发展高度的新型城市,是兼顾了传统与未来、最适合人居需求的科学与全面发展的城市模式。

美国普渡大学Lorraine Kisselburgh, Mihaela Vorvoreanu, Eugene Spafford, Preeti Rao等人合作的研究《全球第一份关于网络2.0运用的研究――在风险和最优使用之间微妙复杂的平衡》中,作者提出并通过研究回答了围绕网络2.0商业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企业是否需要采用网络2.0技术?各种机构如何运用网络2.0科技?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商业利润?网络2.0会提高雇员的生产效率还是将其降低?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来冒这样的风险是否值得?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楚洁的论文《公民媒体的构建与使用:传播赋权与公民行动》以台湾PeoPo公民新闻平台及公民记者为例,探讨公民新闻实践如何促进公民行动。研究发现,公民媒体、公民记者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对于公民行动的形成不可或缺。公民媒体赋权是一个参与式传播过程,公民行动的意识与能力借此得到了解放、培育、集结与持续,这有助于达成社区行动和资源动员,以及在社会层面上构建另类公共空间。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许玲的论文《e时代公民行动的意义建构研究》以美国在线公民行动群体MoveOn的反战运动为例,探讨新媒体之于公民行动意义建构的作用。作者认为,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公共话语工具,体现的是草根群体中的“符号精英”透过戏剧性和仪式性的故事讲述、掌控和传播话语,协助受众形成对外在世界的观念。

“新媒介”的发展日新月异,似乎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交流似乎早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然而在《媒介即巴别》一文中,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周弛通过对整个人类媒介史的观察,对这种说法提出挑战――人类因为使用媒介而使完美的交流成为乌托邦。文章认为,媒介没有拉近人心,反而树立起一座更高的巴别塔。

在论文《论引得符号对电视“真实性”的建构》中,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隋岩认为,电视符号创造的“看的真实”,并非客观真实,而是“技术真实”。其中,促使观者把画面当作引得符号来理解是电视制造真实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眼见为实”的亲历感同时限制了其图像符号所指的无限性,即直观性、在场感限制了想象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吴瑛在其论文《中国话语的议程设置效果研究》中,通过对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话语,以及发言人被西方媒体引用的话语这两套话语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当前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的议程设置效果。研究表明,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话语内容可以为西方媒体设置议程,但其话语态度不能为西方媒体设置议程。因此,要增强中国话语的传播效果,不仅需要在话语内容上关注“说什么”,更需要在话语态度上重视“怎么说”。

在《上海世博会中的跨文化视觉传播研究》一文中,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萧冰通过对上海世博会各国家馆的调查分析,将其视觉传播途径概括为:建筑外观、图形、图像与影像、实物装置、色彩、互动参与等几个方面,指出了不同传播途径的特点及适用情况。此外,作者分析了上述各要素在跨文化视觉传播中的利弊,提出上海世博会在一定范围内缩小了知沟、跨文化视觉传播具有不对称性等观点。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周宏在《论视觉传达设计三重性》一文中,提出了视觉传达设计的三重性:以告知功能为主的直白性传达设计是通过已产生大众共识性的视觉符号进行信息的传达;以象征性为主的传达设计是通过多义性的概念满足分众群体为了获得身份认同的需求;以文化认同为目标的情感化传达设计是为了获得品牌忠诚度的设计。他强调,这三重性既是独立的,又是不可分割的,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层次而有所侧重。

此外,在产业论坛部分,德国总领事馆文化领事埃克斯坦(Wilfried Eckstein)介绍了由他们举办的“都市论坛――中德可持续城市发展”论坛中讨论的议题。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馆长安力图(Ernesto Miraglia)介绍了意大利馆从构思、设计、建造到布展的全过程,着重阐释了展馆的符号意义,及其独特的生态气候功能。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传播主管福克纳介绍了伦敦零碳馆的构成与功能。普渡大学柯里尔女士(Carolyn Curiel),阐释了在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时代,领导者与公众沟通的不同技巧。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世博会上海馆创意与传播总监王昊青在演讲中阐释了上海馆庄重而不失灵动、历史与现代交融、东西方融合的文化特征。■

城市化进程范文第10篇

继城市棚户区改造之后,重点镇建设或将成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投资新着力点。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给各省(区、市)发通知,要求各省上报重点镇建设的政策、经验。

据住建部村镇司人士介绍,目前,要对重点镇现行政策进行调研,谋划出台支持重点镇建设的新政策。全国性重点镇1887个均在调查范围,各地区政府均要撰写这些重点镇2004年以来的建设经验和地方政策。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秘书长赵云伟表示,扩大内需、保增长情况下不能动摇房地产支柱产业地位,但同时又不能使房价再大幅度攀升,影响居民住房消费需求。

中央投资扶持

以往一直不被重视的重点镇建设,在扩大内需、保增长的背景下,成了新经济增长点的首选。不少地方政府也将地区内重点镇建设作为城市化建设的一个着力点。

陕西省今年准备投资22亿元支持107个重点镇建设,主要投资用于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污水管网建设等。

陕西省建设厅村镇处一位负责人电话中对记者说,重点镇是县城的副中心,是城市化的第一站。陕西省政府对本省的重点镇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建设必须达到县城的标准。

一位多年从事规划工作的人士对记者说,当前中央财政投资对于重点镇建设支持力度很大。国家发改委有专门针对重点镇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资金。

今年下达的第三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资金中,有相当部分投向重点镇的供水设施建设。上述规划行业人士说,今年城市建设用地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国土资源部给了各省城乡统筹用地周转指标。各地在利用这个周转指标的时候,就必须推进小城镇建设,推行撤村并乡等。

目前,住建部还专门安排了农村危房改造奖励资金,意图就是将对农村危旧房改造投资与涉及农业的财政补贴连接起来,实现以财政投资引导农民更换住房的扩大内需目的。

鼓励引入社会资金

将城市化进程重点放在小城镇旗建设上,不仅打破了开发商关于“扩大内需必先扶植房地产市场”的预言,更帮助了农民、农民工等最需要改善居住的人群,实现了他们的住房需求。记者了解到,各省(区、市)正在展开调研,并将重点镇建设经验上报。

各地重点镇建设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仿效城市建设的方式,给重点镇大量财政投资,将其建设成小型城市;另一类则是一些带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特色镇建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此前的村镇建设工作讲话中指出,各地重点镇建设应因地制宜,不鼓励一刀切,提倡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重点镇建设风格。

除了在规划设计上鼓励因地制宜,实行不同风格建设方式外,住建部还希望重点镇建设能实现引入社会资金的城市开发运作方式,而不是集中城市财政资金,用钱堆起来一个小型城市。

上一篇:渔业科技发展范文 下一篇:微型企业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