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德育的问题探析

时间:2022-10-05 09:35: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德育的问题探析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跟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这主要缘于德育工作不符合农村实际,与农村建设相分离。面对这一问题,学校德育要积极进行改革:在德育目标上确保底线要求得到落实;加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实践;充分利用社区德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德育能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学校德育;问题;改革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德育的问题

新课改至今,农村的教育形势也可谓日新月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校德育工作却屡屡陷入困境,日显苍白无力甚至于举步维艰,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问题何在?原因何在?

(一)问题:学校德育工作跟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作用已成为一个公理,教育是文化价值的传播工具,是有助于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环境的创造者。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通过影响人的精神素质来干预生活,主要是通过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向社会辐射学校的积极影响,扬清激浊,在周围社区和各种实践活动场所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从而改造周围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学校德育能够成为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目标,建设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开发,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型农民。①这就要求农村中小学教育要培养大量的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随着改革和城镇化改造的深入推进,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如土地征用拆迁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分配制度问题、两极分化问题)将日益暴露出来,同时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小学的生活环境正日益复杂化。学校德育工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然而,走进如今的农村,我们不难发现:宽敞的马路一条条增加,高大的楼房一座座崛起,树木绿地一片片扩大,公共设施一天天完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但是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排队时加塞、不遵守交通规则、不爱护公共设施等一些不文明的现象随处可见;一些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丢弃勤俭朴素的美德而日益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②更为严重的是,农村孩子不爱农村,这几乎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凡此种种,是与新农村建设目标背道而驰的,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出来的农民的孩子不热爱农村,不关心、从事农村建设,那么,农村建设的重任将落在谁的肩上?从这一层面来说,当前农村学校德育存在诸多问题,但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跟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

(二)原因:农村学校德育工作不符合农村实际

长期以来,我们的农村教育不姓“农”,学校德育工作既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的社会生活实际,也没有全面顾及到农村孩子的生理、心理实际。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新农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广大农村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广泛地体现在中小学生生活的各方面。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学校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材的选择和使用,都是照抄照搬城市学校,基本上没有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教材和活动设计。③学校德育尤其如此。

农村学校德育与农村建设基本处在分离的状态。

学校德育几乎不关注农村建设,而是按照城市模式来要求孩子,一味地鼓励农村的孩子往城市走,事实上培养了农民的后代不热爱农村。目前农村学校只认分数不管人品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学校只要求学生一心一意搞学习、去考试,至于农村的问题、农村的进步、农民的增收,好像都与他们无关。谁要是关心现实,关心农村的发展,反而还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因为在一些学校眼中,学习才是“正业”,书本知识才是“正业”。致使一些学生读书读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读得只会享受,读得不会劳作。读到这份上,整个书呆子一个,他们还怎会关心社会、关心农民?

由于德育和农村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故在内容上就显得空洞、教条或是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农村学生现实生活和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成了“来自天外的声音”,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并且不少农村学校德育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仍以宣传、说教、灌输、管束、压服等传统的方式方法为主,选择、赞同、珍视、行动、体验、建构等可以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德育主体的多种现代教育手段则几乎未被使用。④如果说,德育的目标、内容脱离社会发展、学生生活实际的分离状态使得学校德育“无根”,而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则必然导致学校德育“无果”。

二、农村中小学校德育改革的出路

农村学校德育只有回归农村,坚持和农村建设携手共进,与农村发展融为一体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既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又推动农村真正的发展。在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学校德育应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而不是游离其外。为此,农村学校德育应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走出困境。

(一)在德育目标上回归底线要求

现代德育理念主张,崇高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必须建立在学生最基本的社会规则意识的基础之上,否则我们的德育将会本末倒置。有鉴于此,当前农村学校德育要特别注意分层次的德育,在德育目标上回归底线要求。当高层次目标与低层次目标发生冲突时,要首先确保低层次目标的落实,从坚守道德底线的德育开始,再逐步弘扬高尚道德。

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境界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程度和水平,或者有意无意地“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都是不切实际和不合时宜的。面对学生品德水平“一再”滑降的严峻现实,保持学生品德水平滑降到某一个“底线”后不再滑降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现实的选择。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还是要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如何做人,要着眼于基础性文明。

(二)加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学校德育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全面培养适应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人的素质。具体地说,农村学校德育应多讲村人村事,讲“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讲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宏图。民俗民风、乡土文化、特色产业、人才人力等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它既可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接受。

教师要及时创造性地识别和开发现实生活中鲜活而有价值的资源,一篇新闻、一段广告词、一个小笑话、班上发生的一件小事等等都可能为教育服务。同时,学校要通过各种培训研讨,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生活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

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仅仅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德育在于培养人的德性,而德性本身就是来自于社会生活规范,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规范,就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参与人际关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学会生活,只有真正反映生活,触摸生活,才能真正认识生活。学校德育应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具体落实为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中来,就是要求学校从“广义课程”的角度来重新考量和理解这种参与活动,将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活动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有目的的、系统而经常性的活动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中,使以往处于“配角”地位的社会实践活动,变成实施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如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随时都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某个单位进行一段时期的实习,自己观察、自己体验。现代德育要求培养学生的这种理念,即学生不是无为的、被动的参与者,而是能动的主体,是要努力解决现实问题、改变现实情况的人。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所参与的实践和所学的知识相脱节。

(四)充分利用社区德育资源

就学校德育而言,农村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可操作的资源不够,社会与家庭的支持、配合不够,只能过多过滥地使用“嘴皮功夫”,纸上谈兵。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能够有效利用的校内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德育资源。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社区德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情况不容乐观,无论是在资源开发、活动形式、内容设计,还是在整合模式上都做得远远不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一些非常好的社区德育资源。比如城镇化改造的过程中,城镇的规划布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土地的征用和拆迁、农居点的建设等都可以成为德育的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和资源。此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社区的校友资源、退休教师资源都可以开发出来,用以丰富社区德育资源的新鲜血液,拓展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同时,学校可与社区建立德育资源共享制度,提升教育合力的实(时)效性。如与社区共建单位签订资源共享协议,场地设施、人力资源等实行共享,让社区尽可能地参与到学校德育的教育和管理中来。

(五)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德育能力”

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教师是关键。有人这样说,你遇到一个好老师,你将终身受益,够你用一辈子;反之可能就贻误终身。这话虽有点夸张,但也很能说明问题。教师在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法治意识,减少犯罪倾向,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农村教师之于农村,更是有着不一般的意义,我们应该看到农村教师的公共性和社会责任。农村教师是一种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的潜在力量。他们能及时地表达政府意愿、党的政策和思想意识,能认真对待并向农民解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精神内涵及价值取向等问题,从而加强农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责任。同时,农村教师可利用自己文化素质的优势,举行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不仅陶冶农民的情操,而且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习惯,弘扬农村高雅文化,促进农村乡风文明与村容建设。然而,与农村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不相称的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状况令人担忧。由于种种历史的、区域的、人为的因素,农村教师在对待学生的品德行为方面的问题上往往是力不从心。因此,提高教师队伍“德育能力”的问题亟待解决。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日报,2006,(1).

②李在法.对当前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思考[J].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武汉),2006,(6)42-44.

③李新霞,付婷婷,李健峰.农村教育:新农村建设的基石[J].山东省农业管理班干部学院学报(济南),2007,(1)32-34.

④于峰,黄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前沿(呼和浩特),2007,(1)213-215.

上一篇:论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农民法制教育 下一篇: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