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引导,有效地思考

时间:2022-10-05 05:53:26

科学地引导,有效地思考

小学数学教育家周玉仁教授曾经指出:“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思考是学生的数学认识过程的基本活动,是获取数学知识的必要活动。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数学学习。可见数学思考在数学认知过程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该怎样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呢?在实际教学中,本人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妥善解决学生的数学问题,促进思维的积极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如何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数学问题,做到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成绩,是我们苦苦思索的问题。波利亚的话给了我启示:“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会主动去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如果学生的问题一一在课堂上呈现,40分钟时间太仓促了,恐怕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且不利于教师对学生问题进行准确的反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通过预习,把问题写在卡片上。教师在上课时收集学生的问题卡,快速浏览、归类。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当堂交流、课后交流,或直接把答案写在问题卡上还给学生。对学生普遍的问题进行归类并排序,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探索。这样以学生的问题入手,以学生的问题结束,围绕解决学生的问题进行的一堂课,学生也会学得格外有兴趣。

二、合理地组织教学,促进思维的系统性

在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时,如果按传统的复习方法让学生说说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内容,接着按部就班地出示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公倍数、约分、通分、分小数互化。然后把这些概念再放映一遍,学生思维易疲倦。如果教师把这些内容组织安排,让学生从重点入手,抓主线,再拓展。教师可问:“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中,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约分和通分)“约分和通分有哪些异同?”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之后,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了学生整理的结果。通分一般用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但比较分数的大小一定要通分吗?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分数的大小?引导学生复习分小数互化及其他比较大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系统的了解。

三、善于捕捉课堂生成,促进思维的深刻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在讲最大公因数这节课时,我分别出示了以下3组数,要求分别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1)7和9、5和11;(2)4和12、18和54;(3)12和16、24和36。学生动手,接着纷纷汇报他的发现。学生汇报正如我所料,正当我为学生的发现而高兴时,又有一学生举起手回答:像第三组那样两个数既有2个或2个以上的公因数,又不是倍数关系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它们的差。我一怔,但马上告诫自己,这也是学生细心观察的成果。于是我很坦率地向学生表达了我的惊讶:这个结论老师没想到,书本上也没有,它的正确与否需要我们验证。于是随手写了几组常现的数:48和56、60和72、45和30。是的,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它们的差,学生们兴奋地叫起来。于是我又写下了两组:18和14、50和15。学生沉默了,又很不甘心地窃窃私语着,我完全理解学生此时的心情。于是我真诚地告诉学生:“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一个老师没想过的问题。很多时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差。这里面不光光是巧合这么简单,应当说它们之间确实是有联系的,请你们今晚回去就探索这个问题。”一部分学生一扫往日课堂的无精打采,顿时来了精神……试想,如果我把他们发现的理论一棒子打死了,那我否定的又何止是这个理论呢?

四、有效地观察,促进思维的严密性

总之,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善于科学地引导学生,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上一篇:扮演多种角色,引领学生成长 下一篇:高效数学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