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机辩证研究进展

时间:2022-10-05 04:38:55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机辩证研究进展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率逐年上升, 已成为全世界备受关注的肝病问题之一。中医对本病的研究逐渐深入, 独特优势越来越被广泛认知, 现代医家根据患者不同病因及病理阶段的特点, 采用不同辨证分型, 均体现了中医药的疗效优势。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研究进展

随着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逐渐深入, 独特优势越来越被广泛认知, 中医从整体调节, 重视恢复和保护人体正气, 使各脏腑的气血阴阳平衡, 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疗效更加明显, 远期疗效相对稳定。

1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病机的认识

从《素问·痹论》“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景岳全书·积聚》“惟饮食无节, 以渐留滞者, 多成痞积于左胁”;《临证指南医案·湿》“而但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必度”;《金匮翼·积聚统论》“积聚之病, 非独痰食气血, 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及吴鞠通“肝气之郁, 痰瘀阻络”等理论可见, 本病起因多为饮食失调、情志失调、贪逸少劳、久病迁延, 致使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虚、湿热内结、痰浊内蕴、气滞血瘀, 终致痰、湿、热、瘀、积相互搏结痹阻肝脏脉络而发病。病位在肝, 与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 本虚指脾肾亏虚, 标实指痰湿、气滞、血瘀。但各家观点各有侧重。

1. 1 饮食失调

王中琳[1]认为饮食不节是本病主要病因之一, 病位在肝, 与脾胃关系密切。

1. 2 情志失调

刘吉善[2]认为情志不遂, 影响肝的疏泄, 不能助脾升散, 久致肝脾不和, 蕴湿生痰, 日久渐积于肝而发病。

1. 3 贪逸少劳

王中琳[1]认为贪逸少劳可引发本病, 过度贪逸少劳可影响脏腑、气血、津液的正常功能, 蕴生痰浊瘀血, 浊邪排出不畅, 久则沉积于肝。

1. 4 脾失健运

周福生[3]认为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浊邪入血, 强调脾的运化失常, 不能化脂降浊, 导致水谷精微不化, 水聚成湿, 膏脂痰浊瘀阻肝脉而发病。乔娜丽[4]等认为基本病机是肝脾肾功能失调, 多表现正虚邪恋, 病理过程为肝郁脾虚、痰浊湿阻、痰瘀互结、肝肾阴虚。曲丽丽[5]等认为发病首要因素是脾失健运,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痰浊留滞肝络。董志[6]等指出脾气虚弱, 健运失司是发病关键, 精微物质失于正常转输布散, 滞留蓄积酿浊, 痹阻肝络。

1. 5 痰湿内结

纪桂元[7]等认为痰湿是重要病机, 脾虚痰湿盛为重要环节, 故从痰湿论治可取得良好疗效。张大明[8]、冯志海[9]等认为痰湿内停, 为浊为脂, 是其病理基础。郁相云[10]、辛爱洁[11]、宰军华[12]等认为, 痰湿内停, 气化失职, 清浊混杂, 脂膏堆积, 则发本病。

1. 6 痰瘀互结

吴茂林[13]等认为主要病机是脾虚失运, 痰浊内生, 肝郁气滞, 痰瘀互结。谭远忠等[14]、陈超[15]亦认为痰湿内停, 日久生瘀, 血瘀痰阻, 痰瘀互结痹阻肝脏脉络是重要病机。缪伟峰[16]、于志强[17]等认为主要病机为脾肝功能失调, 致湿热内蕴、痰瘀互结, 而饮食不节和劳逸失度亦为主要病因。李军[18]认为肝脏自衰, 复加劳逸失调、饮食肥甘等, 致肝脾功能失调, 痰浊内生, 久蕴成瘀, 痰浊血瘀蓄积于肝发为本病。

1. 7 浊毒蕴积

李振爽[19]等认为本病的重要原因是脏腑功能失调, 浊毒蕴积于肝。宋新安[20]等指出浊邪蕴结不散, 日久化毒, 诸毒皆可损伤肝脏。马晓燕[21]等提出“气虚痰毒”为主要病机, 长期嗜食甘肥厚味或消渴久病, 致脾伤气虚, 肝失疏泄, 痰湿内生, 气滞血瘀, 终致痰、湿、酒、瘀久蕴成毒, 久积于肝而发病, 发病基础是脾虚, 最主要病理因素为痰毒, 治疗上提出“益气化痰解毒”为根本治疗大法。车慧[22]等从“膏浊病”理论认为“土壅”为本病的核心病机, 生理状态膏和浊为人体的精微物质以滋养人体。但当过食肥甘或运动过少或情志所伤, 中焦运化失职, 膏浊堆积过多, 日久致土壅, 进而影响肝气疏泄, 痰、浊、瘀、毒等阻于肝脏而发本病。

2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辨证分型的认识

现代医家根据患者不同病因及病理阶段的特点, 采用不同辨证分型, 但均体现了中医药的疗效优势。

杨钦河[23]等将病理过程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病因病机特点以肝郁脾虚为主, 治宜疏肝健脾法, 并应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中期以湿热蕴结或痰湿内阻为主, 治宜清热祛湿化痰法;晚期以痰瘀互结、正气亏虚为主, 治宜活血通络、化痰散结法, 兼扶正之品。

韩加强[24]等将本病分3型:肝郁脾虚型治宜疏肝健脾法, 以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治之;痰湿互结型治宜燥湿化痰法, 以导痰汤合泽泻汤加味治之;痰瘀交阻型治宜祛瘀消积、化痰散结法, 以导痰汤合失笑散、活络效灵丹加减治之。

参考文献

[1]王中琳.“血浊”病因病机浅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7 (8):81.

[2]杨智海.刘吉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经验.光明中医,2008,23(12):1915.

[3]于丰彦,周小军,周福生.周福生教授治疗脂肪肝经验介绍.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6:19-20.

[4]乔娜丽,杨钦河,纪桂元,等.论肝郁脾虚是脂肪肝的基本发病病机.时珍国医国药,2008,19 (5):238-239.

[5]曲丽丽,史焱.浅谈从脾论治高脂血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7(3):82.

[6]董志,王述文.试论浊病病机.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6(3):420.

[7]纪桂元,杨钦河,谢维宁,等.从痰湿探讨胰岛素抵抗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理.辽宁中医杂志,2007,34(8):1063.

[8]张大明,杨建宇.高脂血症属“痰”属“脂”之辩.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5):401.

[9]冯志海.痰湿与 2 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关系.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0):1145.

[10]郁相云,钟建华,张旭.泽泻降血脂药理作用及物质基础研究.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 8(11):250.

[11]辛爱洁.中医“痰浊”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性探讨.光明中医,2010,25,(9):1695.

[12]宰军华,孙利军,李恒.中西医对肥胖人群痰湿体质的认识.光明中医,2011,26(4):626.

[13]吴茂林.脂肪肝中医病机及论治思路浅探.河北中医, 2007, 29(6):515-516.

[14]谭远忠,魏文斌.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观察.湖北中医杂志,2007,29(2):26.

[15]陈超.吴门医派络病理论之病因病机学说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4):3.

[16]缪伟峰,金小晶.脂肪肝中医发病机制的探讨.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5):5-6.

[17]周祺.于志强治疗脂肪肝的经验.河北中医,2009,7:965-966.

[18]周琪,刘鉴,李军.从痰疲论治脂肪肝临床经验探要.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l):15-16.

[19]李振爽,陈霞.论毒瘀与代谢综合征.光明中医,2010,25(4):565.

[20]宋新安,张兆航,郭大山.试述“浊淫三焦”与代谢综合征.光明中医,2011,26(5):878.

[21]马晓燕,吕娇娇,张岩.脂肪肝中医“气虚痰毒”证实验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12,39(20):200.

[22]车慧,刘文科,郭允,等.从“膏浊病”理论谈代谢综合征合并脂肪肝的治疗.中医杂志,2012,53(7):560.

[23]杨钦河,凌家生,平换换,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防治思路与对策.中医杂志,2007,48(8):746.

[24]韩加强,孟庆敏.脂肪肝的辨证论治.亚太传统医药, 2007, 3(2):62.

上一篇:综合护理干预对痔疮术后尿潴留的影响 下一篇:妇炎康复胶囊联合康妇消炎栓治疗慢性盆腔炎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