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内科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探讨

时间:2022-10-05 02:58:34

血液内科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探讨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级医学人才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探讨在血液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以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级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血液内科学;创新思维;教学过程

创新思维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医学生培养不仅仅是实现利用已有知识来“治病救人”这一最基本的教育目标,而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发现医学领域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高级医学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培养和开发问题,是每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血液内科学是内科学的重要内容。与其他组织器官不同,血液流动于人体各个部位的血管中,影响机体所有组成部分的功能,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检测指标与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密切相关,因此,本学科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基于此,在血液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使其更好地掌握、理解血液病学知识。笔者近几年在血液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初步探索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本都是灌输式教学,主导者是教师,教师讲授相关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在于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长期下去容易使学生变得懒惰,不利于综合素质培养。笔者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1)教学内容直观化。在教学课件中插入一些发病机制模式图、Flas(如凝血过程演示)、检查及治疗视频(如骨髓穿刺活检、造血干细胞移植)、病理报告(如外周血涂片)等相关内容,相对于枯燥的专业性术语,直观的视觉刺激能够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对一些知识点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加深印象[1]。(2)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素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讲授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的白血病时,以电影人物引入知识,如《蓝色生死恋》中的恩熙(遗传)、《山楂树之恋》中的老三(辐射)等,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兴趣并提出问题:这些白血病患者可能的发病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症状、体征?如何治疗?治疗效果如何?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思考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带着问题进行系统学习,同时利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对疾病产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其主动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创新思维

当前,医学生培养不仅要使其掌握诊疗技术,还要让其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学科发展方向,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血液系统疾病的研究层次日益深入,疾病发病机制、预后指标、治疗方案日新月异。相对来讲,教学内容则略显陈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补充新内容非常必要。笔者实时跟进血液学最新研究报道,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科发展和未来医疗形势有更深入的认识。例如,近年来对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最有治疗前景的技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是通过外源基因转染技术,将单链抗体(scFv,用于识别肿瘤相关抗原)和T细胞活化序列的融合蛋白表达于T细胞表面,使其具备强效抗肿瘤作用。目前该治疗方法已使全世界多位濒临死亡的白血病患者获得了新生,被评为最具有可能治愈癌症的手段之一。通过对这种新疗法的介绍,引发学生对疾病治疗策略的探讨,引导其思考问题:这种治疗技术的应用前景如何?能否应用于其他疾病?应用于其他疾病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等等。最后为学生提供以下信息:(1)目前已经有方法能够治愈特定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2)这种治疗手段对实体肿瘤的效果有待提高。(3)这种治疗方法属于靶向性治疗,需要开发新的、更多的能够针对其他恶性肿瘤疾病的CAR,以扩展其应用范围。又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中,常选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这类药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应用之后可能会出现的耐药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耐药,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等,教材中很少涉及,而国内外文献中则有大量报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获得迅速发展,围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学科最新动态,既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又可以调动其探索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其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决心,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3课外科研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课外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科研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设立了针对本科生的课外科研项目,学生可以通过申请这些项目,获得一定金额的资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这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笔者结合本科室的科研方向,为学生提供科研指导,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科研项目申报。笔者在课外科研活动指导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意识;要求学生通过检索专业文献资料,确定研究课题内容、开题报告,分析可行性,认识到如何进行科研创新。通过设计课题、实施课题、分析结果、书写论文、参加答辩,使学生得到科研思维与能力锻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2]。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较好成绩。2016年,由血液科李玉华教授指导的本科生课外科研团队,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特等奖。科研活动的开展,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阔了学生视野,同时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积极开展PBL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培养综合素质

PBL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自1969年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首先引入医学教育领域以来,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高等教育中获得了较快发展。该教学模式颠覆了以往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3]。笔者根据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针对血液内科学教学要求,在讲授完每部分内容后留给学生一个相关临床典型病例,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课后分组讨论;遇到不懂的或疑难问题时,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仍然不懂的,留在下次课上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则在下次课上针对该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并结合病例思考,从而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形成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5采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医学英语水平,为培养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目前,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无论是查阅国外文献,还是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英语知识,更好地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了解学科发展动态[4]。因此,提高学生医学英语水平势在必行。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专业术语的双语表达,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一定的医学英语词汇。同时,笔者会推荐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供学生课后阅读,使学生既了解了学科发展动态,又提高了医学英语水平,为创新思维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血液内科学教学不能仅使学生掌握相关血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具创造性、更符合时展需要的高级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靖,文芳.改革内科学教学方法与培养优秀医学人才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9):4367-4368.

[2]张其威,赵素慧,钮红岺,等.从师生角度浅谈医学生课外科研活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7):8-10.

[3]刘军,陈生弟.PBL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前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5-6.

[4]瞿秋,虎月燕,张丽华.浅谈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开展[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5):904-906.

作者:贺艳杰 李玉华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上一篇:PBL结合TBL教学法在内科学的思考 下一篇: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应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