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战略路径研究

时间:2022-10-04 11:26:06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战略路径研究

[摘 要]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对立统一,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就是国内市场延伸到国际市场的“国际版”供给侧改革。在我国大力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期,从国际视角、依据国际贸易理论、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和国际市场需求,研究和确立合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并制定一系列保障措施、对策建议,逐步地进行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从而更好地实现供给侧改革效应。在推行供给侧改革机遇期,我国调整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将为参与世界经济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我国经济提升国际化水平并跻身国际市场提供良好的战略机遇期。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商品结构;战略路径;措施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B

一、研究背景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在近些年的经济增长中,我国的总量失衡开始明显地反映出来,而在总量失衡的背后则有深刻的结构性原因。因此,简单的需求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必须通过强化供给领域的结构性改革来解决发展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解决供给适应需求等问题,还需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特别是从国内市场延伸到国际市场。

由于各国各类资源禀赋程度不同,这就为供给与需求结构优化提供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通过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可以找到更大的市场去配置资源,更好地兼顾完成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

二、供给侧改革与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辩证关系

供给侧与需求侧是对立统一的,供给侧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需求侧,需求侧依靠供给侧。供给侧改革首先要依据需求侧的实际情况,即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商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从国际市场视角出发,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同样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产业结构等,提供相应的商品,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具体则表现为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由此可见,一国的供给侧改革与该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并决定着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程度。

伴随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发展,供需两侧改革也必然要着眼于国际市场,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就是国内市场延伸到国际市场的“国际版”供给侧改革,是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三、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

进出口商品结构反映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近几年,伴随着我国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经济形势巨变等因素影响,出现了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进出口商品结构上也相应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滞销、低利润等。这些也都是目前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和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一)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下降

我国是人口大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曾经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并在出口商品中占据绝对比重,如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随着自动化等智能化设备取代人工劳动,在很大领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不断降低。由于国外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了产品的国际价格,大大地降低了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利润率。

2.产品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

虽然我国出口商品已经步入加工常态化阶段,但是加工的深度远远不够。同发达国家相比,出口商品融入的科技成果不足,很少达到高精尖水平,只能占据同类产品的中低端市场。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产品的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中只能处于“以量取胜”的阶段。

3.具有国际品牌产品比重较低

我国企业一直忽视品牌在未来市场中的价值,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未建立良好的基础和体系,出口产品未能在国际市场中建立起稳固的自主品牌。这导致即使质量非常好的商品业很难让消费者产生“偏好”,从而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二)进口商品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先进技术装备过度依赖进口

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占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一半,电子技术产品是最大的进口类别,而对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力度依然不足。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额已经增加很大幅度,仍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等所需。

2.高精尖技术的进口受到少数发达国家的限制

由于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因为技术保护因素,封锁我国在高精技术产品进口,导致我国产业发展和升级所需高精尖设备不足。目前而言,我国国际分工尚处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环节,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国际竞争力还不强。

四、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战略路径选择

(一)关于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的战略路径

1.增加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其附加值

虽然农副、轻纺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仍将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但科技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种种限制,会使这类产品的出口优势逐渐消失。因此,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来提高产品附加值。淘汰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失去比较优势的产品,依靠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

2.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使其成为出口的战略产品

从对外贸易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科技产品不仅售价高、利润丰厚,而且是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最终契机。因此,我们对商品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的同时,要放眼未来,利用技术进步促使要素效率和要素禀赋发生变化,从而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培育自己的名牌产品,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我们要加大产品技术的创新活动,通过对原有产品质量的改善和差别化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优势和出口竞争力;通过培育自己的品牌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声誉,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拓宽海外市场,提高出口效益。

3.将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

加工贸易已经占了我国出口的半壁江山,在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纯粹的初加工,而且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应通过国家政策和各种经济手段的引导,将在国际市场上仍有一定销路但又不易改变状况、附加值难以提高的纯粹初加工劳动密集型产品,由劳动力成本较高的沿海地区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扩散和转移,以保持传统产品的竞争优势。

(二)关于调整进口商品结构的战略路径

1.加大对高科技含量产品的进口

采取进口方式,省时、省力又省钱,而且在引进技术设备后,应注重吸收、消化、改造、提高,用于扶植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带动经济增长。进口贸易的发展应该围绕国家重点建设和重点技术改造,以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国防、科技和农业等行业所需要的重大技术设备为重点,有步骤地组织先进技术与关键设备的引进,提高其在进口中的比重,使进口结构更趋优化。

2.力争部分进口产品实现本土生产

我国许多出口产品的原材料都是进口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机械产品的主件和零配件也是从国外进口的,但是在这类进口产品之中,很多产品是我国有能力生产的,或者虽然目前没有能力,但是具有潜在生产优势的。对于这样的产品,我国应该尽量减少进口,努力使生产本土化。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我国就业人数,还能够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加快进口的多元化,以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随着我国进入重化工业化时代,对能源、矿产等各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也都是主要依靠进口的产品。我国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从传统进口国的进口,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扩大能源进口的源头国,稳定进口渠道,使进口多元化,为经济在国际环境的变化中稳定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保障进出口商品调整的政策措施

1.加大金融结构调整和支持力度

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的企业都需要大量资本进行市场运营,政府要在符合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领域制定金融优惠政策,为结构调整提供资金保障,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和步伐,从而实现加快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

2.加强国际之间互惠合作发展战略

通过政府组织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建立稳定的经济合作关系,有利于双方形成未定的商品供求关系,降低交易壁垒,从而实现各自的资源、技术、产业等优势。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总理积极推行的“高铁经济”都是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现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重要发展路径。由此可见,加强国际之间互惠合作已经成为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在推行供给侧改革机遇期,我国调整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将为参与世界经济发展预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我国经济提升国际化水平并跻身国际市场提供良好的战略机遇期。

上一篇:日本发展“六次产业”的主要做法与启示 下一篇:我国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