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时间:2022-10-11 08:37:05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摘 要:目前,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普遍短缺,已严重制约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分析中国农村当前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存在问题,提出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52-02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定义

农村公共产品指是一种相对于农村居民私人产品而言的,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基本特点(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求的产品或劳务。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农村纯公共品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而应当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管理服务、农村环境保护、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发展规划、农村信息系统、大江大河治理等;农村准公共品指介于纯公共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如江河治理、大型防护林工程、农村电网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等。农村公共产品可有效提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提高农业生产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十报告中提出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农村公共产品投入逐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和数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但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中国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公共产品大部分不能够完全有效地满足农民的合理需求。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存在着主体单一。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县乡政府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处于一种垄断状态。农村公共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由政府决定,农民被排斥在公共项目的决策、运作和监督之外。县乡政府一般根据自身喜好和GDP指标来安排公共产品,热衷于道路、防洪防涝设施建设等一些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硬性”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教育、农业技术服务等“软性”公共产品的供给缺乏积极性。

2.农民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缺乏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民对自身利益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但是,农民的利益诉求渠道不仅没有明显增加,反而是渠道越来越不畅通。目前“一事一议”制度虽然为农民表达诉求、参与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提供了一个平台,但面临着较高的投票成本,实际发挥的作用有限。同时,农民由于自身素质及环境的原因,虽然利益诉求的愿望非常强烈,但是缺少利益代言人,自身利益诉求表达十分困难。

3.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实行剪刀差的政策,农村资金有限,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支持力度有限,全国的大部分县乡财政困难,无力承担和提供农民所需的公共产品。久而久之,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严重短缺,远不能满足农民需要,导致在很多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不能够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如农村水利设施的年久失修,导致很多农村长期遭受干旱。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和建议

1.深化改革,推进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在当前环境中,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特别是向农村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明确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向农村弱势群体提供让他们满意的公共产品。这应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这就要求深化县乡机构改革。明确县乡政府的权限和职能,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责任机制建设,健全政治责任制度。强化司法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政府官员的法制责任意识。以防止权力无限滥用。改革现行政府行为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一套科学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从而根除官员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下级和人民群众负责的弊端。

2.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目前由于乡镇政府职能扩张,对村级组织的影响逐渐加深,使村民委员会部分地失去了应有的自治功能,变成了农村公共产品自上而下供给决策的执行机构,使农民的意愿不能够有效地得到表达。要扭转这种局面,就要从农民自身利益出发,建立完善的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给予农民充分的民利,形成由内部需求决定的公共产品决策机制。首先,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村民自治权的范围,强化村民委员会的合法权威。不断创新村民行使自治权的程序,适当扩大村政决策的范围,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规则,增加农民参与的主体性。建立村级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村级组织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再次,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使用监督机制,增加公共产品使用的透明度,定期公示收支状况,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各级政府及其官员,也存在逐利的自利自利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就不一定是农民真正需要的公共产品。为此,要求各级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时,真正尊重农民的意愿,置入民本内涵,考虑农民的需求,改革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建立由内部需求决定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建立真正由农民决定的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特别是在当前三农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一定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求意愿,确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次序。

3.拓宽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农村公共产品的缺乏,关键是资金的缺乏,应寻求建立多渠道、多范围的农村公共产品筹资机制。当前,在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政府是最主要的提供者。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发展不平衡,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规模很大,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提供公共产品,显然不能够长期维持。因此,各地应结合实际,积极拓宽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渠道,实现公共产品资金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我们应该在以政府为主体的前提下,运用市场的力量,实现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在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部分财政补贴等方式,吸引各类资金主体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以明晰产权为核心,明确农业公共产品的管护责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公共产品建设资金有稳定的来源,支持符合条件的第三部门、企业组织、私人等,参与筹措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资金。

参考文献:

[1] 涂圣伟.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的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2,(2).

[2] 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J].改革,1996,(5).

[3] 王国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4] 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探索[J].财贸经济,2001,(10).

[5] 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上一篇:中小企业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的障碍与对策 下一篇:全球化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