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在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04 06:22:36

“任务驱动”在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中的运用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任务驱动”学习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几年的教改过程中,尝试在高中历史选修课堂上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为什么选择高中历史选修课,这跟课标要求、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一定的关系,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首先,我们要弄清的是“任务驱动”这个概念。所谓“任务”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任务驱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这里,知识和任务是同样重要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任务的完成更重要。

其次,我们要明白运用任务驱动模式的必要性。

1.“任务驱动”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诱惑,一种催化剂,引导、促进他们积极学习,一个任务的完成使他们有了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投入下一个任务的探讨。比如在学习《千秋功过秦始皇》一课时,我先布置一个任务――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完成,在完成了这个任务之后,下一个任务――这些措施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对以后的历史会产生什么影响?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就可以很自然地被学生接受并解决了。这就是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2.“任务驱动”可以很好地培养能力。

能力和性格在心理学中定义为“在活动中反映出的个性倾向”。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并得到培养。“任务”就让学生有了一个培养能力的平台。比如,在学习同一课时,给学生一个任务――探讨秦帝国灭亡的原因。“暴政”是秦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但可以把这一概念具体化。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课代表把大家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并且做了分工:有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有上网搜寻资料的,有请教老师的,然后把与秦帝国有关的史料都摘录了下来,再进行分析整合具体化。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感性化,同时归纳史料、分析历史问题、合作探究能力也都得到了培养。所以,“任务驱动”不失为培养能力的好方法。

一、激发兴趣

在任务还没有下达之前,先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聪明的山鲁佐德能让一千零一个故事救了自己,就是因为她善于设置悬念,激发国王的探求欲。同样,聪明的老师也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课伊始,学生对老师、对这节课充满了期待,如果导入情境设置得好,课堂效果就会很佳。如果学生的满心期待被无情地忽视,甚至被打击殆尽,那么任务驱动将无法进行,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如何科学地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利用影像资料导入。放映影像资料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影像中的画面、声音产生的效果不是教师仅靠口头表达所能达到的,带给学生的感受也是无与伦比的。

2.运用流畅、动情的语言。历史老师有时可以是演讲者,要善于挖掘思想感情元素,用动情的语言感染学生,带他们进入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比如,在学习《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但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它曾经饱受,让我们共同体会那段慷慨悲壮的历史!”这样的话语引起了学生内心强烈的情绪体验,任务驱动也就默默地拉开了帷幕。

二、出示任务

这是任务驱动的关键一步。

激发兴趣之后,要制定具体的任务,任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不能“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而不要“跳一跳,够得到”。并且,任务必须明朗、清晰,便于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任务驱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故任务驱动能否成功取决于任务怎样设计。

任务的设计千万不可随意,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我认为“任务”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任务要适量适度。

新课标下,新授课不得超过35分钟,因此任务的设计要适量适度。如果任务过轻过于简单就会造成盲目乐观,而任务过重过难则会导致完不成任务而产生失败感。

2.任务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感。

课堂上设计的任务所涉及到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能够覆盖,并突出重点。提倡根据实际需求,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方法在循序渐进中得到发展。

3.任务要具有不断的挑战性。

过于简单的任务容易将学生引向形式化的学习并造成学习的懒惰,只有在探索解决有适当难度的问题及完成有分量的任务的循环过程中,才会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研究,从而产生一轮又一轮的成功体验。

三、对任务完成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泼的课堂。历史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以创造性的学习探索知识,只要学生质疑解难就应该予以及时的激励评价和表扬。

1.评价原则要科学。

科学的评价活动是指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我们的评价原则是:激励为主,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多元,指的是改变过去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单由教师评价学生的一元化现象。例如: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同学或者自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激励,肯定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评一评谁回答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地评议,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这样,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才能“异彩纷呈”“锦上添花”。

3.评价方法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区别不同的学生个性,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方法。诸如:对大多数学生要肯定其当前的进步,采取鼓动激励的方法;对少数确有突出成绩有较大发展潜能的学生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提更高的要求,使之发现不足,振奋拼搏精神;而对于个别后进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发现其有利因素,多引导,多激励,使之树立赶超别人的信心。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以使历史课堂变得丰富科学,可以极大地释放学生的潜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运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就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取得不同以往的成功。

上一篇:“活动探究”是历史课堂的活水 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