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2-10-04 06:03:10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中国戏曲艺术的历史脉络、戏曲艺术当下的发展状态以及戏曲艺术古今问题的再分析,进一步说明传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音乐;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

笔者通过对黄仕忠先生的《中国戏曲史研究》以及施旭升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的阅读,对中国戏曲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之中,戏曲艺术的萌芽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歌舞祀神,后来历经各朝各代的发展与创新,时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为丰富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脉络

何为戏曲?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给戏曲下过一个简练的定义:“戏曲者,为以歌舞演故事也。i ”根据袁静芳老师《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的定义:“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它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与一身,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ii ”

笔者以袁静芳老师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对戏曲音乐历史沿革的划分为基础,分别从以下三个时期作简要论述:

(一)唐以前戏曲萌芽期的音乐。王国维认为,“中国戏曲的源头始于古之巫,兴之歌舞”。我国文学史上毛亨等人所著的第一篇诗歌专论《毛诗序》中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据古文献记载,先秦时期的歌舞、乐舞,大都以辅助政治功能为主,如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唐尧时的《咸池》等;到战国时期,屈原创作了表现楚地祭祀神灵场面的《楚辞?九歌》,此时的《九歌》可以称之为戏剧的雏形,但在严格意义上来讲,它们还不具有娱乐性质,仅表现人对神灵的虔诚。沿着这一发展轨迹,古代中国与诗歌融合在一起的歌舞、乐舞,到唐朝时已发展到相当繁荣乐观的程度,而与此同时,戏剧从歌舞中脱颖而出,也缓慢的发展着。随着权力的集中和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出现了用来满足统治者对于娱乐需求的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等。歌舞音乐发展至此,一定程度上已具有戏曲音乐的雏形。

(二)宋、元时期的戏曲音乐。戏曲音乐在宋、元时期的发展可谓是异彩纷呈,特别是宋大曲与元杂剧在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简单的进行以下几方面的阐述:首先,语言文体的变化导致曲式以及旋律的变化。由于宋代语言文体以长短句为主,势必对于歌词的创作产生影响,歌词字数的简增造成音乐旋律与曲式的变化,音乐形式上更加丰富自由,打破了唐代以来的规整结构创作方式,为戏曲音乐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次,宋元市民文化的兴起造就了说唱艺术。它的兴起对于宋元时期戏曲艺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说唱艺术兼有讲说的散文和歌唱的韵文,使得音乐的内容及观赏性得到提高,比歌舞音乐更接近戏曲音乐。随着北方杂剧的蓬勃发展,南方的南戏也顺势而生,元中期以后出现的“南北合套”使得南戏与杂剧在相互借鉴、吸收、交融中使得自身的艺术特色更加彰显。宋元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使戏曲音乐逐渐走向成熟。

(三)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随着明代南戏的发展与壮大,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渗透而产生了我们所熟知的“老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随着昆山腔的改革,明中叶以后便成为剧坛霸主,而弋阳腔也因深得百姓喜爱而一直存在发展,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高腔声腔系统,海盐腔与余姚腔因其自身局限性逐渐消失在历史潮流中。随着地方戏的兴起,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中国四大戏曲声腔系统――南昆、北弋、东柳、西梆,这在戏曲音乐的发展道路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戏曲艺术从远古时期的萌芽状态,历经元代杂剧、明代昆曲、清代京剧三大高峰期,在二十世纪初达到空前盛世,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梅派”、“程派”、“荀派”、“尚派”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而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由于戏曲艺术自身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各种新鲜音乐元素的涌入,使之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当下中国戏曲艺术的病态发展

(一)戏曲音乐的历史局限性。根据刘正维先生所著的《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中对于“北宋杂居到高腔、昆曲的音乐局限性”的研究,戏曲音乐从北宋后期到明末始终表现着以下两方面的属性:不同程度的人文音乐属性、宗教或准宗教音乐属性存在于诸宫调、南北曲与高腔、昆曲之中;长于抒情性和歌唱性的曲牌连缀体。从第一方面来讲,由于戏曲音乐的创作多来自文人阶层,音乐元素并不是直接来自民间音乐来进行创作,只是单纯的吸收南方民间的里巷歌谣而已,这样一来,使得戏曲音乐在流传范围上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戏曲音乐与人民群众之间总是不同程度的保持某种距离,也使得戏曲音乐无法吸收来自民间的新鲜元素而变得死气沉沉;从第二方面来讲,依人选曲和依情选曲的曲牌连缀体形式,过于呆板与不合时宜,削弱了戏剧情节的发展,不利于戏剧音乐与情节的协调发展,造成群众视觉与听觉上的不统一,不利于戏曲艺术的发展。此外,过于简单和粗糙的音乐伴奏形式无法表达戏曲故事的思想、情感。

(二)当下戏曲音乐发展的现实性问题。笔者在略读施旭升先生的《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时,注意到代绪论中提到的制约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处理中与外,主要是中与西即本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关系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从文化功能的角度来看,如何处理‘文’与‘用’的关系,也就是戏剧与中国现实社会的关系。” iii

三、对当代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几点思考

(1)戏曲艺术的内容创作应该扎根于民间,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从古至今,人民群众都是艺术文化的创造者,他们为艺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戏曲艺术想要获得新发展,可以通过走入农村的方式来进行。农村人口在中国总人口中居多,而且农村群众的娱乐方式比较单一,戏曲艺术可以以贴近农村群众生活为目的,深入到农村,并在深入的过程中汲取新的音乐元素,使戏曲艺术获得新的发展。

(2)戏曲艺术的音乐创作应体现贴合剧目、生动易记的特点。创作戏曲是为了给广大的人民群众观看的,而不是部分专业人士比拼专业性的手段。近几年来,很多戏曲音乐的创作更偏向于演员的表现需要,使得音乐脱离戏剧的内容,脱离人民群众。

(3)国家应对戏曲艺术的发展给予大力的支持。首先,对于参与戏曲创作与演出的人员给予相应的福利,保障戏曲创作人员的生活,使得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戏曲艺术的创作中;其次,政府应为戏曲艺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适当地方针政策,给予其优良的发展空间。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形式各样的外来音乐文化使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正在遭遇“冷板凳”。戏曲演员对于戏曲艺术的追求受到严重的阻碍,导致剧目的创新与编排受到制约,使戏曲的发展受到最直接的影响,进而阻碍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作为一名音乐研究人员,我们应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重担,让人民群众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注释:

i 王国维著:《戏曲考源》。

ii 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P204

iii 施旭升著:《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1―2页。

上一篇:浅析忻东旺绘画创作中的构图 下一篇:洗发水英文商标汉译实例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