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行为之辨析及如何为人

时间:2022-10-16 03:34:53

【摘 要】在当今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对善恶行为的评价有着各自不同的尺度和标准,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大异其趣。本文站在伦理学的角度,对善恶行为进行诠释,并且提出如何为人的标准问题,希望对广大学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人性;善行;恶行

一、善的行为

(一)善行的定义

要讨论一个问题,必须要赋予它的概念,否则就会产生歧义。本文是站在实用主义角度来探讨善恶行为的。故,这里的善行是指,在社会评价中受社会大多数人肯定并赞扬的行为。比如说:如果一个社会中,人们普遍赞扬杀人的行为,那么杀人的行为就被笔者认为是善行。听起来,这个概念一定会被不少学者认为是极其荒谬的,因为在伦理学史中,最高善、客观善的存在是被普遍接受的,例如:柏拉图善的理念,康德心中的道德律等等。我并不否认客观善的存在,也不否认善行就是依据客观善所做的行为,对于它我持一种悬置的态度。我只是想从现实的角度谈谈善恶行为。

(二)善行的动机

首先,善行的动机来源于人的自私本性,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会不停的撕咬吮吸自己母亲的,而毫不顾忌母亲的疼痛,无知的他只有一种本能就是为了自我保存,可见人生来就是自私的,故人会为了更好的生存去从善。马克思讲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一个人想要更好的保存自己,最起码是不受其他人的伤害,乃至于其他人能够认可他,并且给予他更多的社会资源,那么如何才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支持。那就需要他去行善,去付出,善行越多,他越容易得到认可从而保存自己。其实,正像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讲到的一样,每个人想要更好的生存,首先就要把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和权力交给一切人,因此他交出去的利益又从每个别人那里收回了。从现实的角度看,我们组成国家,在法律上已经形成契约了,我们让渡了一些最起码的权力来保证生存。但是,想要更好的保存自己这显然还不够,那么就必须继续让渡自己的一些权力,这就是行善。试想,如果一个社会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继续让渡权力,他自然会因为特殊而得到社会大多数人的敬佩,从而附加得到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权力和金钱等。熟不知,他这样做并非是因为道德的高尚,而是因为他比别人更有心机,更懂得如何更好的发展自己的自私本性。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讲的,关心自己之所以是一种美德,是因为人要很好的关心自己,眼光要有远见卓识,行为要处处谨慎,有时还要克制和耐心。

其次,善行的动机来源于欲望,人性中除了自私,还有欲望。人有多种欲望,有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精神的欲望包括:声望,虚荣,尊重等。物质欲望主要是指对金钱的渴求,还包括美食、豪宅、名车等。欲望产生罪恶没错,但欲望同样能产生善。并且使欲望产生善行这是人所独有的更高层次的行为,因为人够聪明,有理性,有意志。一个精神欲望极其高的人,他去行善,在保证自己生存的前提下甚至去牺牲掉自己的物质资源,从而博得赞誉,增加声望,满足虚荣或者从善行中的到某种精神上的慰藉。同样,一个物质欲望极高的人,他去行善,就会更多的牺牲掉自己的精神利益,比如:一个商人,他必然要四处奔波宣传自己的产品,处处讨好别人,他的权力是通过放弃自由和尊严而得到的。

个人认为,善行有且只有这两种动机,有的人会反驳我说,人性本善,我们的善行是出于我们的善本性,孟子曾讲过人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关于这些,我首先就反对给人性下善恶的定义,其次我认为四端都是满足基本精神欲望的表现,违反它们将会受到内心的谴责,社会的批判。还有人讲到,在很多人眼里父母,爱人,子女比自己重要,他们甚至会为了至亲牺牲自己的生命,我认为这也是人性自私及精神欲望的表现,首先他们把自己的至亲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了,其次他们对父母、爱人、子女掺杂着报答和爱的因素,这些都是精神的欲望。

(三)善行的评价

对善行的评价我首先否定了对善动机的评价,因为我已经论述了每个人都只有自私本性和欲望两种动机,并且这两种动机之间及其内部都没有高下之区别,那么也就无所谓好坏的问题。那么对善恶的评价只能从结果上看,也就是说只要被社会大多数人肯定并赞扬的行为就是善行了。因为社会的价值观在横向上是不同的,在纵向上是不断变化的,可见,对善行的评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对那种无意中从善的行为应该如何进行评价,我认为这种行为与自我意志无关,本就不能称之为善行,但应该重视社会对它的肯定,从而给那些善行一个榜样的作用。

二、恶的行为

在定义,动机和评价上,恶行和善行基本相同。恶行,指在社会评价中受社会大多数人否定并批评的行为。恶行的动机也只有自私本性和欲望两种,但在这里有个区别,就是同样是基于这两种动机,善明显比恶高一个层次,因为从短期看,作恶确实能很快的满足我们的私利和欲望,但它缺乏理性的思考,缺乏对社会后果的考量,作恶明显是倾向动物性的表现。比如说:有的人为了生存去偷去抢,为了性去她人等,在当时他得到了满足,但是从长远看他将失去更多,包括肉体的惩罚和心灵的谴责。对于恶行的评价,由于每个人在动机上没有什么差异,那么就只有一种评价标准,即在结果上,恶行也是由社会大多数人共同价值观所决定的,对它的评价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至于无意中作了恶,由于它不是人自由意志和理性思考的结果,所以不能称之为恶行,但也要重视社会对它的评价。

三、做什么样的人

在上面一个部分,我论述了恶行是缺少理性思考的结果,是倾向动物性的表现,那么作为人,当然是要想的更多,更远,去做善事。因为我们知道,善行能更多更好的满足我们的自私本性和欲望。基于我把善行的动机仅归为自私本性和欲望,又把欲望分为精神欲望和肉体欲望可以看出,我有否定义务论的倾向。所以,我认为做人就要做一个纯粹的目的论者

纯粹的目的论者是指,我们做任何事情只需考虑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以及结果,而不需要考虑动机及其手段。这首先就要抛弃掉我们心里的客观善,比如传统儒家的仁义礼等。因为我在前面论述了,客观善是否存在我们是不知道的,而善行的动机又不是来源于它,并且儒家当初创立仁义也是为了统治阶级的王道服务的。而我们想到达到的目的只有两个,那就是满足我们的自私本性和欲望,对于有理性的人来说,他必然会为了更好的满足它们而去从善。举个小例子,一个渴望爱情的男生,他追求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孩时,完全没有必要考虑他上前搭讪是否会有违礼数而瞻前顾后,因为就算找再多的理由也无外乎是出于自私或欲望而已,所以应该大胆的追求这个女孩,他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一定会对这个女孩及其她身边的亲友做出善举,从而受到其他人的赞誉,这便是善行。

【参考文献】

[1]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M].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美)詹姆斯.实用主义[M].孟宪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邓晓芒 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由“傅满洲”形象看西方文化自我屏障的建立 下一篇:The religion effect on 13 virtues of Benj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