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代文人气鼎盛之时代背景

时间:2022-09-27 10:03:00

浅析元代文人气鼎盛之时代背景

【摘 要】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的发展在元代达到鼎盛。可以说,文人的山林精神应该是中国山水画的缘起。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文人的隐逸心态之中,不论他们是处在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是这些人创造了中国的山林文化。这些山林文化的出现和延续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渊源以及文化价值取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每一个时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文人气在元展鼎盛的原因定也与当时的种种有着各种联系。

【关键词】历史背景;隐逸;长期性;文化

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的发展在元代达到鼎盛。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明末画家董其昌提出的。文人画强调“士气”,“古意”,反对“作家气”;对于民间绘画,带有阶级偏见,认为“此画之下者也”。

文人画之所以在元代达到顶峰,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公元1260年,忽必烈自称大汗,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元,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元兵攻破,恭帝投降。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形成的几个政权并列的对峙局面,政治上实现了统一,促使了民族融合以及中外文化交流。

以武力来统治一个庞大的区域和复杂的民族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元世祖意用理学作为笼络中国读书人的怀柔政策,便提倡理学。元朝对于统治下的复杂民族,一方面为了事实的需要,不能不和这些异族合作,故元朝的政府中,容纳了各种种族的精英,但另一方面,蒙古人是征服者,其它种族是被征服者,征服者对于被征服者,自然有一种优越感,所以元朝对于异族的统治,有着严格的种族阶级观念,民族被分为四等,一等为蒙古民族,二等为色目人,色目是指蒙古与中国以外的西域诸族,三等是汉人,汉人是指北方黄河流域的中国人,与契丹,女真,高丽,渤海等人,南人为四等,南人是指长江流域的宋人。当时的社会有十级之说,将社会人士依职业不同,分为十种阶级(据郑所南说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据谢枋得说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官吏僧道最为尊严,技术工人地位其次,而读书人与妓丐同列。这虽然是郑谢等遗民当时的悲愤之语,但足以代表元初大多社会人士之观念。此种社会状态,让处在朝堂之上的文人,虽有官职,却无法施展才华,被人欺压;而社会上的读书人,同样处在低等的社会地位。此种现象一方面使这些文人觉得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令文人墨客对生活产生不满却又无处发泄,最终将较多的心思用在舞文弄墨中。一些士人希望有所作为,但科考不兴,晋身仕途的路被堵,他们亦不屑于以吏仕进,因此元代士人绝大多数选择归隐。元代是继魏晋,五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第三次出现归隐山林风尚的时代,元代汉族文学家,画家几乎无人不隐。

元代统治阶级接受了汉族儒家思想,但同时还保留了他们民族的习尚,从上至下皆是如此。元世祖身兼二职,一方面是蒙古大汗,另一方面是元帝国皇帝。出于怀柔,元世祖接受儒家,虽元代上层文化政策的主流是多元主义,但蒙元统治者并未从骨子里接受儒家主张,也没有从根本上抓住士人的心,这也是导致元代快速灭亡的原因之一。不过元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宽松的,元代文人既没有宋代的“朋党之争”,亦无明清文字狱。元代文人很清闲,精神状态很自由,他们不要安邦定国,也不要颠覆政权。于是每天混迹,从事诗书画印的娱乐之间,或游山玩水,自得其乐。同时由于内心无奈,这些文人士大夫,在诗书画印中寄予自己的情怀,逐渐产生文人气息。因此,文人画在元展最为鼎盛。

元代隐逸士人几乎从宋末元初到元代灭亡的近百年间都未曾间歇。宋代灭亡后,大批士人就抱着对蒙元政权的仇视隐逸山林,当元帝国政权日趋巩固,政治经济都开始发展,社会安定后,一批复宋无望的士人便“独善其身”,隐居山林。他们终身隐居乡下,誓不与元朝合作。另一批人,因科举无望,便也走归隐之路,故元代隐士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是前无古人的。

元代的士人大多很全才,少有文人不懂书画,他们或是剧作家,或是诗人,或是书法家画家,也会兼而有之。在其眼中,游览山林是雅事,流连勾栏瓦肆反之,故元代文化中,雅俗结合很微妙,元代的士人大多是隐在官或市,和世俗凡尘混绕一起,如赵孟,亦官亦隐,王蒙的边仕边隐。正是由于无法远离尘世,元画家才强调脱俗,人到无求品自高。假设真的隐居山林,不触红尘,脱俗之要求就真的无从谈起了,正是因为元代士人和世俗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为了把自己和世俗分开,就不得不把脱俗口号喊的更响,这种对脱俗的要求充分体现在元画对“逸”的追求上。正如戴表元的《息斋赋》所描述:“蓟丘之阳,有一人焉,非隐非吏,不儒不仙,手握昭回之章,口诵逍遥之篇,跨鸿蒙,抗青云,同游星辰,动握天钧。盖其道术只超乎物表,而名迹未离乎人群者也。”这才是元代隐士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 杨成寅.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元代卷[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 陈致平.中国通史―元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6.

[4]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上)[M].北京:三联书店,2008.

上一篇:The religion effect on 13 virtues of Benjam... 下一篇:浅析写实油画需要注意的本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