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道认知及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浅谈

时间:2022-10-04 09:08:46

传统孝道认知及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浅谈

【摘 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了周边国家,其在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中起到积极作用,虽在近代受到批判,但亦不断重建。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历程、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孝道认知方面呈现出不同特征,而近些年高校的孝道教育较为薄弱,手段单一,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在对比分析传统孝道和现代孝道发展、大学生孝道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开展孝道教育的若干途径。

【关键词】孝道;当代大学生;教育;策略

孝道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原发性概念,孝是人的所有品行中最伟大的。而当今正处于思想活跃、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和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印象,对孝道的认知呈现出新的特征,其对孝道的认知直接关系到今后主流社会文化的建设。因而,教育工作者十分有必要对孝道进行全面认知,分析其演进和功用,找出提升当代大学生孝道水平的策略。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孝道教育的社会意义

(一)实现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孝为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本质上,孝即感恩之心,只有知道感恩才能克制内心偏执、利己、刻薄之念,以公正、客观、包容之心对待工作和生活,避免负面心态和情绪对自身造成过多影响,通过孝这个内因不断地主动完善自身人格。

而在当前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不了解父母工作之辛苦,加之高考压力,生活中心无旁骛,缺乏对父母关怀和理解的主动性,而进入大学后,脱离父母管束,自由空间迅速增大,个体独立性增强,对父母的感恩意识也因空间距离而弱化。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进行孝道教育以完善学生人格的黄金时期,也是关键时期。

(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现代人际交往增多,现代新孝道倡导知恩图报教育,将孝从家庭扩展到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超越亲情、友情,进化为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整体氛围,这种氛围不仅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支柱。

(三)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耐挫力

“身体发肤,受之亲而爱之不敢忘,则不为不善以亏其体而辱其身,此所以为孝之始也”。当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大学生要珍惜生命,善待自己,这与儒家孝道思想的要求是契合的。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挖掘孝道思想的精华并将其充实到德育内容中去,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明白对自己生命的珍惜、珍重与善待的重要性。爱自己就要爱他人,要推己及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自己对父母的孝心、爱心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转化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委屈时不使用极端的手段,才能避免在校园惨剧的发生,提高自己的心理耐挫力。

二、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几种途径

(一)营造孝道教育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提升的基础,能够“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其影响之深远甚至能惠及学生一生。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全面统筹,合理布局选题,多部门协调,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易于接受。而孝道连接了学生和家长,顾及了学生自身情感和切身利益,易于获得学生的参与和认可。同时,还应认识到,孝在本质上即感恩,而良好的校园孝道文化,在当前时期,亦有利于调节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调节部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认知冲突。

(二)发挥榜样先锋模范作用

大学生正值人生道路选择的重要时期,思想尚未真正定型,单纯反复式说教的德育极易受到学生的抵触,而榜样的作用则不可小觑。

而在榜样的选择和表彰方面则可以创新工作方式,如通过网络投票、布告张贴等方式,广泛宣传,评选“孝道之星”、“感动校园”之类的孝道榜样,邀请榜样学生的家长到学校参观交流,进而调动学生的广泛参与性。其目的则在于过程而非结果,其他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了解了别人的孝道事迹和方式,通过身边的榜样对比自身,建立孝道意识。

(三)开展丰富的孝文化主题活动

除进行前述榜样评选活动之外,孝文化主题活动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力求生动活泼。

这些主题活动如感恩节、重阳节、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父母生日推出主动打电话给父母、送温暖到敬老院活动等;建立孝道相关社团协会,深入开展社区活动;举办孝文化的主题讲座,或由学生自己收集孝道相关材料,并汇总报告;孝文化主题班会;举办感恩歌曲演唱比赛,观看亲情电影;收集、展示成长照片并评选;学生请假、探亲由班主任提示注意孝道;在学期开始、结束时期,开展全校性的孝道宣传;与通信运营商联系,开通针对学生的“亲情号码”,并以孝道作为广告宣传切入点;种植“感恩树”、“成长林”,等等。

(四)针对孝道认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孝首先是一种私德,由于个人成长环境不同,个体在孝道认知方面有不可避免的差异性。因而进行孝道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承认和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笔者在学生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孝道认知有偏差,主要是由子女和父母的“代沟”引起的。如父母对子女的孝心评价采用传统孝道标准,独生子女问题也加大了父母对子女的情感依赖,而子女个性强,在孝心具体表现方式上与父母期望有显著差异,因此造成子女和父母的情感冲突,此时则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以求得子女和父母的沟通与谅解。男女学生群体在孝道表达方式上也有显著差异,这也要求采用差异化的孝道教育方法。

三、结语

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要具有大爱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此,才能将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更加辉煌、灿烂。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 下一篇: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