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品质

时间:2022-10-04 08:23:00

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品质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许芳,(1988.9-),女,汉族,籍贯:甘肃武威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一),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作者:张丽,(1987.11-);女,甘肃武威人;学校:新疆大学;专业: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党的十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党关于发展问题的思维变革,彰显出实践性、创新性、人本性以及和谐性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创新;人本;和谐

(一) 实践性思维品质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最根本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只有认识才是实践最根本、最直接的动力。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强调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是实践的产物,它深深根植于伟大的劳动人民的实践当中。我党领导广大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别是党中央提出的进一步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土壤和实践根基。

2.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指导和服务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从经济发展的成就上看,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从人民生活水平上看,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人民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从民主政治建设上看,随着改革进程稳步积极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广大人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政治体制在总体上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 创新性思维品质

创新性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提出新思想,以解决新问题和新矛盾的高级思维方式。科学发展观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效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而提出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开拓创新的思维品质。

在内涵方面,科学发展观继承和丰富了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应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内;在理念方面,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视以人为本为核心,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和基本内容,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前提,把保持协调发展当作基本原则,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长远之计;在本质方面,科学发展观认为,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核心,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思想,并且继承古代中国和西方思想中关于人本思想的合理内容,将之升华为现代化主义建设的本质与核心内容,从而实现了发展问题本质上的新突破。

(三) 人本性思维品质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念,坚持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 科学发展观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性的思维品质。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以发展为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主张一切的发展都必须以人为根本出发点。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当今,面对已经形成的或将要面对的社会矛盾,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化解。而以人为本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中人本性的思维主张,一切发展都必须从社会的实际出发,切实保证人民的实际利益,使群众从发展中得到切实利益,从而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切实推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2] 这同党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党的工作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为根本目的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措施、安排工作进展、评价工作结果,推动以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因此,这要求我们坚持人本性的科学发展观,始终要把人民利益摆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更多更好的发展来回应和满足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四) 和谐性思维品质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此我们看问题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认识矛盾,用和谐共存的办法来避免冲突,并切实化解矛盾的科学思维方式。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集中体现了和谐思维的发展要求。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科学发展观的和谐性还要求党应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和谐性的思维品质还体现在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实践之中。党的十报告对当前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作出了深刻分析和科学判断,提出建设和谐世界既是人类长期的奋斗目标,又是国际社会的紧迫课题。中国不仅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倡导者,也是践行者、先行者,并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报告再次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我们将矢志不移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继续作出不懈努力。(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

[3]十报告内容摘要,民族论坛,2012年(11)

上一篇:如何将“谢赫六法”运用到电脑手绘美女画中? 下一篇:关于甘肃影视艺术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