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对宠物的依恋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时间:2022-10-04 08:11:03

儿童对宠物的依恋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摘 要】 目的:研究儿童对宠物的依恋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市11所普通小学3~5年级的147名养宠物儿童为对象。采用宠物依恋量表、自我描述问卷、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的亲社会性和居家能力两个分量表,以及儿童孤独量表进行测量。结果:儿童对宠物的依恋与自我概念、亲社会性和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r=0.47、0.42、0.34,Ps

【关键词】 儿童心理;社会性发展;宠物依恋;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2-0135-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2.014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to pets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ZHOU Xia1,ZHENG Ri-Chang1,FU Na2

1Faculty of Psych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2Faculty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ZHOU Xia,E-mail:zhouxia@bnu.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to pets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Methods:Totally 147 children pet owners from grade 3 to grade 5 were selected from 11 primary schools in Beijing.They were asked to complete the Lexington Attachment to Pets Scale,Self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and 2 dimensions of Children Social-life Adjustment Scale.Results:Attachment to pe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lf-concept,pro-social orientation and living ability of daily life(r=0.47,0.42,0.34,Ps

【Key words】 children psychology;psychosocial development;pet attachment;cross-section study

“依恋”一词最早由鲍尔比(J.Bowlby)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用于描述母婴之间亲密的情感联结。近年,在狭义“依恋”概念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广义的“依恋”概念,其成为了衡量最亲密情感关系的代名词[1]。过往,关于人与人之间依恋的研究显示:依恋对于儿童青少年的个性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极为重要[1-4]。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依恋,人与环境的依恋,如与动物、与心爱的物品或与品牌等的依恋也被纳入依恋研究的范畴[5-6]。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国外有部分研究者开始考察宠物与人类的情感联结,其中儿童群体也受到关注。初期,此类研究主要考察宠物拥有关系,即是否饲养宠物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但研究结论较不稳定,有的研究能证实二者有联系,有的则不能[7]。经分析,研究者推测对于人类身心发展的影响,宠物依恋关系可能比宠物拥有关系更重要[8]7-17。儿童和青少年能够对宠物产生强烈的情绪依恋,而且这种依恋在强度上不亚于对人类的依恋[9]。那些与宠物关系密切的儿童更可能受到影响,她们常把宠物看成特殊的朋友,而且能够极大地依恋于这个朋友。宠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充当或替代某些人类的社会关系[10-11]。近年,围绕宠物依恋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题也出现了一定的研究,但大多较为简单,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考察维度也较有限,研究结论尚不稳定。

综上,人与人之间的依恋对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极为重要,而宠物作为人类之外的依恋资源,探讨宠物依恋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将有利于扩展依恋研究的视角;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家庭饲养宠物越来越普遍,此项研究对于指导家庭合理利用宠物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青春前期的儿童作为对象,正由于青春前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逐渐加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对自己进行综合复杂的评价,自我认知逐渐加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以及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其适应社会生活的相关能力和品质也开始加速发展[11]。结合青春前期儿童的特点、宠物的特性以及依恋研究中较常关注的社会性品质,本研究选取自我概念、亲社会性倾向、日常生活能力和孤独感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考察指标,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探讨儿童对宠物的依恋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北京市中心区的8区中随机选取4个城区,利用《北京市电话号码手册》 在4个城区中任意选取20余所普通小学进行联系,结果得到3个城区的11所小学许可,进行了入校调查。调查中,11所小学3~5年级家中目前养宠物犬,且未养有犬以外其他动物的所有儿童被纳入研究名单。最终符合条件的儿童共149名,发放问卷149份,回收有效问卷147份。其中三、四、五年级的人数分别为38、50、59,3个年级的男女比例分别为15∶23,23∶27,20∶39。受试年龄9~12岁,平均(10±1)岁。

1.2 工具

1.2.1自编背景信息调查问卷

由儿童家长填答。用于了解儿童的年级、性别、学业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

1.2.2 宠物依恋量表

Lexington宠物依恋量表(Lexington Attachment to Pets Scale,LAPS)由Johnson 等人编制,原量表由23句关于受试与宠物间情感状况的陈述句组成[12]。本文对该量表进行了汉化,首先由一名研究者将英文翻译成中文,再由另外两名研究者进行检核,最后由一名具有3年英语国家留学经验的心理学博士将中文版翻译为英文,该翻译结果与英文原版高度一致。在本研究中剔除了儿童不易理解且题总相关较低的两个句子,使用剩余的21个项目测量儿童与宠物的关系。5级评分,分数越高代表对宠物的依恋水平越高。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45。

1.2.3 儿童社会性发展指标的测量工具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指标及测量工具包括:(1)自我概念。采用董奇等人1994年修订的Marsh的自我描述问卷(Self Description Questionaire Ⅰ)[13]。问卷由41个项目组成,5级评分,分数越高代表自我概念水平越高。Cronbach α系数为0.932。(2)亲社会性倾向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王永丽等人2005年编制的儿童社会适应量表中的亲社会性分量表(11个项目组成)和居家能力分量表(9个项目组成)作为测量工具[14]。5级评分,分数越高代表亲社会性倾向或日常生活能力越强。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34和0.767。(3)孤独感。采用Asher、Hymel和Renshaw1984年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15]。原量表由24个项目组成(其中8个插入项目不记分),考虑到施测时间,本研究剔除了8个插入项目,使用剩余的16个项目,5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儿童的孤独感-社会不满水平越重。Cronbach α系数为0.876。

背景信息调查问卷由儿童带回家中,交由家长填答,次日带回学校。其他问卷由儿童填答,在学校进行集体施测。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t检验。

2 结 果

2.1 不同特征受试的宠物依恋状况

不同年级的儿童在宠物依恋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26±13.07)vs.(97.47±14.36) vs.(94.23±18.37),F=0.93,P=0.40]。男孩和女孩在宠物依恋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10±15.45)vs.(95.87±16.13),t=0.46,P=0.65]。此外,考察儿童的宠物依恋水平与学业状况、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家庭月收入间的关系,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宠物依恋水平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指标的相关分析和协方差分析

全体儿童宠物依恋量表和社会性发展各指标得分情况:宠物依恋(96.48±15.84),自我概念(153.82±25.05),亲社会性倾向(43.56±6.12),日常生活能力(36.46±5.87),孤独感(30.92±11.68)。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儿童在宠物依恋量表上的得分与社会性发展诸指标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的宠物依恋水平与自我概念、亲社会性倾向、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r=0.47,0.42,0.34;均P

有研究指出,儿童的学业状况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性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16-17]。为更清晰地呈现宠物依恋水平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诸指标间的关系,根据受试在宠物依恋量表上的得分,将前27%的受试命名为高依恋组,将后27%的受试命名为低依恋组。采用协方差分析,在控制学业状况、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家庭月收入等因素的作用下,考察宠物依恋水平不同的受试在社会性发展诸指标上的差别(表1),显示高依恋组儿童的自我概念、亲社会性倾向和日常生活能力仍高于低依恋组,孤独感仍低于低依恋组。

3 讨 论

3.1 宠物依恋与儿童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三到五年级儿童对宠物的依恋基本维持在较一致的水平,没有明显的年级或年龄特征,与以往研究不太一致[10],这可能是取样范围较窄所致。有研究发现四年级(9~10岁)、六年级(11~12岁)和八年级(13~14岁)的儿童对宠物的依恋随着年级上升而下降[10]。Melson也曾指出,13岁以后青少年对宠物的依恋会倾向于削弱,她推断青春期晚期人类对宠物的依恋可能会受到新的适宜同伴关系和家庭外活动的干扰,那些对宠物表现出高依恋的青少年可能正经历着同伴之间的问题,并退而转向宠物,以从宠物那里获得安慰和理解[18]。故此,探讨宠物依恋的年龄特点时需适当扩宽对象的年龄范围,探索青春期前后整个阶段的变化可能更为有益。

关于宠物依恋的性别特点,过往未得到一致的结论。有研究认为无性别差异,但有研究,尤其采用简单自我报告法作为手段的研究发现女孩对宠物的依恋高于男孩[10]。本研究使用标准化的工具而非简单自我报告法,研究结果支持无性别差异的观点。

3.2 宠物依恋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指标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儿童对宠物的依恋水平越高,其自我概念、亲社会性倾向和日常生活能力水平也越高,而且排除学业状况、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后,高依恋组仍高于低依恋组。人-人依恋的研究指出依恋关系提供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使人满怀信心和顺利地融入其他社会情境[1]。Davis的研究也发现,青春期以前儿童与宠物的情感关系与自我概念正相关[8]7-17。Vidovic和Daly的研究发现高依恋组受试的同情心和亲社会性倾向要明显高于低依恋组受试[8]7-17[19]。在孤独感上,研究结果也符合预期。过往有研究指出宠物除可以提供直接的社会支持外,还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催化剂,提供间接的社会支持,这种作用在成人和儿童中都同样存在[8]7-17。

分析原因可能是高宠物依恋的儿童,与宠物有着更多的情感联系和日常互动,宠物如同家人或同伴,是生活的好伴侣。因为宠物的存在,他们体会到更多被爱、被需要的感受,有更强的价值感,因此自我认知也更积极;照顾宠物的过程中,儿童需要关心宠物的感受和需要,也有利于建立乐于分享、关爱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优秀品质,即有更强的亲社会性倾向;同时,照顾宠物的过程也是儿童逐渐学习日常生活技能的过程;而且因为关系良好,宠物更能发挥人际催化剂的功能,促进儿童与家人、同伴甚至陌生人的交往,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儿童远离孤独感的侵扰。而宠物依恋水平较低的儿童,与宠物的关系并不那么密切,互动也较少,受到的正面影响自然也较为有限,而有时因为宠物的存在反而产生负面作用,例如增加照顾的负担或由于家长不正确的引导增加儿童的挫败感等。以上分析仅为推测性解释,也可能还存在第三种因素,同时影响宠物依恋水平和社会性发展的各指标,例如个性因素、依恋类型等。关于这些变量的探讨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如开展纵向研究或干预研究,以探讨因果关系,检验以上推测。

综上,儿童与宠物间情感联结的紧密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诸方面,包括自我概念、亲社会性倾向、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孤独感存在明显联系。其中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海琴.亲子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6(1):81-83.

[2]宋海荣,陈国鹏.关于儿童依恋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3,26(1):172-173.

[3]黄桂梅,张敏强.依恋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3):92-96.

[4]于海琴,周宗奎.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4):36.

[5]姜岩,董大海.品牌依恋的概念构架及其理论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606-617.

[6]Quinn AC.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attachment,pet attachment,depression,and anxiety[D].Ph.D,Iowa State University,2005.

[7]Poresky panion animals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young children's development [J].Anthrozoos,1996,9(4):159-168.

[8]Endenburg N,Baarda B.The role of pets in enhancing human well-being:effects on child development [M].The Waltham Book of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Benefits and Responsibilities.Oxford:Pergamon Press,1995:7-17.

[9]Beck LM.,Madresh E.Does human attachment to pets resemble attachment to other humans [C].The 14th Annual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Anthrozoology,New York,2005 .

[10]Vidovic VV,Stetic VV,Bratko D.Pet ownership,type of pet and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school children [J].Anthrozoos,1992,5(3):160-175.

[11]Beth A,Houtte V,Jarvis PA.The role of pets in preadolescent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J].J Appl Dev Psychol,1995,16:463-479.

[12]Johnson TP,Garrity TF,Stallones L.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Lexington Attachment to Pets Scale[J].Anthrozoos,1996,9(4):159-168.

[13]Watkins D,Qi Dong.Assessing the Self-esteem of Chinese School Children [J].Educ Psychol,1994,4(1):129-137.

[14]王永丽,林崇德,俞国良.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的编制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108-114.

[15]刘平.儿童孤独感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03-305.

[16]郑信军,岑国桢.家庭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6,29(3):747-751.

[17]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7,20(1):31-35.

[18]Melson GF.The role of companion animals in human development [C].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Geneva,Switzerland,1995.

[19]Daly B,Morton LL.An investigation of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and empathy as related to pet preference,ownership,attachment,and attitudes in children [J].Anthrozoos,2006,19(2):113-127.

2009-03-31收稿,2009-09-14录用

上一篇:316名大学生特质焦虑及性别差异与风险回避的关... 下一篇:神经症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