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路径探索

时间:2022-10-04 04:37:00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路径探索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我们认为可以从“学会模仿——学会对照——学会设计——学会评估”这个路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学会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产生的,人们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的。模仿学习是初中学生学会探究性实验的第一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修订本)一开始就推出模仿实验。

模仿环节教学过程是:演示——模仿——讨论——练习。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即提出实验问题,解决方案和要求,并且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有关实验目的、实验内容、现象和结论等,然后进行演示操作;其次学生动手模仿做实验;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和作业。如探究镁带可燃性教学过程是:

1.提出问题:镁带有可燃性吗,如果有该如何验证?

2.进行假设:镁带有可燃性。

3.设计方案:镁带可燃性实验方案

①观察镁带的外观,了解的镁带颜色、状态是什么?并用砂纸打磨镁带,观察它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②用坩埚钳夹取一段打磨好的镁带,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当镁带开始燃烧时,移到石棉网上方,让它继续燃烧,观察燃烧的现象和燃烧后产物的状态。

③进行实验时,教师先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模仿做实验。期间,教师在课堂上来回走动指导、纠正学生实验操作过程和步骤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

④观察、记录时,要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纠正学生不准确的实验现象记录。

⑤分析、归纳,镁带燃烧生成了新物质,证实了猜想。

⑥交流、讨论,得出结论:镁带具有可燃性。

在教学中,学生要自觉模仿实验每一个过程,一边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一边动手参与实验,一边分析思考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初步学会探究实验。

课后,布置学生做模仿镁带的性质,探究铝片、铁线、铜线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布置学生思考:(1)为什么镁带能够在氧气中燃烧,而铝片、铁线、铜线不能在氧气中燃烧?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2)总结上述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3)比较上述几种金属和氧气反应的异同点。

在教学中,还要多布置一些家庭探究性、改进性实验的作业,让学生探究。多利用课文中的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2页列举了几例将课文有关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的案例,供学生动手学习模仿探究。

二、学会对照

对照试验是指两组或者两组以上实验中,除了一个变量因素不同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一致的实验。通常,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对照实验能够找到影响实验的因素,排除其它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加实验结果的可见度、可信度。对照试验是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要加强指导。

1.要充分利用课本中对照实验,进行教学指导。要让学生分析实验中变量因素、不变因素,使学生渐渐学会设置对照组、实验组。如酒精灯火焰的焰芯、内焰、外焰温度对照实验,活泼金属与盐酸或者盐溶液反应测定金属活泼性顺序的对照实验等。

2.组织学生讨论对照类型和设置方法。如空白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相互对照等实验,使学生学会设置对照组、实验组。

3.多角度设计,提高实验的对照效果。如图A白磷、红磷自身对照实验。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摄氏度,红磷的着火点为240摄氏度,按左图装置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此装置中铜片的作用是什么?(2)此实验装置中烧杯内的热水起到的作用有那些?(3)可观察到燃烧的主要实验现象是什么?通过控制温度的高低(着火点)和跟氧气接触两个变量,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学会设计

实验设计应考虑六个要素: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以及装置、实验操作及规程、实验结果处理、实验程序。如铁生锈的探究性实验设计如下:

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钢铁为什么会生锈?

实验假设:钢铁生锈与空气中氧气、水有关或者与空气中氧气、水分共同作用有关。

实验变量:空气中氧气、水。

实验方法:让铁钉跟空气中氧气、水接触,并观察发生的变化。

实验用品:仪器:试管、橡皮塞;用品:铁钉、蒸馏水、生石灰或无水氯化钙。

实验步骤:课前布置学生实验:让铁在干燥空气中,铁在蒸馏水中,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有空气和水)与空气、水接触,观察三种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有空气和水)最容易生锈,在其它两种情况下不容易生锈。

实验结论:铁的生锈是铁与空气中氧气、水发生反应,生成铁的氧化物的过程。

通常,实验设计还可以让学生由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选择实验用品,设计实验装置和步骤等程序进行分析思考。如实验室制取气体,可以根据反应原理、气体的性质,选择实验装置和气体的收集装置。要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多方式练习实验设计,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1.多角度设计鉴别实验。如利用家庭条件,区别厨房里精盐(食盐)和面碱(纯碱)的设计,写出几种区别方法(简要写出步骤、方法、现象、结论)。让学生运用尝味道、加食醋等方法进行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多渠道控制实验变量。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当二氧化锰的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入一定量不同浓度的双氧水试剂,放出氧气的速度是否一样,有什么规律?当双氧水的浓度和用量不变时,向试管中放入二氧化锰的用量不一样,放出氧气的速度和气体的量是否一样,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催化剂的含义;认识不同浓度的双氧水分解速度不一样,初步建立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初步理解变量控制的意义,增强对照意识。

3.多方式改进实验。布置学生开展改进实验的“活动与探究”实验。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是:锥形瓶+分液漏斗+导管。让学生在实验目的、原理不变的情况下,更换反应仪器,使实验更简约合理。学生放开思维后,有的学生更换反应容器,用大试管、集气瓶代替锥形瓶;有的用长颈漏斗、针筒替代分液漏斗;有的用开关导管替代无开关导管等,学生通过对实验进行必要的增减、合理的拆分、科学的搭配,更加熟悉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体会各部分实验装置的作用,不断优化设计。

四、学会评估

在评估实验方案时,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判断过程是否合理,证据的收集是否准确,分析归纳、推理和结论是否正确,实验对照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排除干扰,以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评估实验方案。

1.体现科学性。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和方法与化学理论知识、化学实验方法相一致,实验设计符合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如鉴别Cl-和SO42-,不能选用硝酸银做试剂,因为硫酸银微溶,氯化银难溶,两者用眼睛观察的视觉条件下是很难区分的。

2.体现可行性。实验手段、方法切实可行,选用的实验药品、仪器容易获得,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个体差异。

3.体现简约性。采用简单装置、简约步骤和较少药品。例如,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氯化钠四种溶液的鉴别。有的学生采用紫色的石磊试液和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两步就完成鉴别;但是也有学生先用无色的酚酞试液,把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盐酸、氯化钠分成2组,再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以及盐酸、氯化钠分别鉴别,用三步完成鉴别。相比之下,选择前一种设计比较好。

4.体现主体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才干,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5.体现安全性。选择污染少或零污染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尽量避免实验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尽量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如使用密闭反应容器、加强废气的吸收利用、加强废液、废渣的回收利用,尽量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总之,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从模仿开始,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情感和态度,理解科学的本质,从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教学中要高度重视。

上一篇: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