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探索

时间:2022-09-01 12:38:57

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探索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采用直观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可使学生终生受益。下面笔者就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浅谈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1.创设愉快教学情境,激发实验兴趣。

情境是一种感情境界,创设良好情境是克服学习疲劳、增加愉快气氛的有效手段,可激发兴趣,诱导学习动机。奇妙的实验现象、直观教具的应用是最好的手段。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一些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的实验,如“白糖遇浓硫酸的碳化”、“白磷的自燃”、“试纸的变色”等实验,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其动手能力,增加演示实验的实验效果。许多实验在试管或烧杯中进行,某些细微的现象不易被观察到,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要动一番脑筋,做一些工作,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兴趣。也可以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投影仪补充。电解饱和食盐水;铜、锌、稀硫酸组成原电池等实验,在培养皿中反应,经投影后在屏幕上可清楚地观察到现象,效果极佳。

实验尽量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所用物品尽量是学生生活中熟知的,或者让学生自备。如氯气的漂白作用可让学生自备鲜花。“淀粉”、“蛋白质”、“石灰”等均可让学生在生活中索取,教师演示实验同样。在讲有机酸课时,拿出两个西红柿,学生兴趣倍增,他们急切想知道西红柿的用途,便用西红柿做如下实验:①测酸性:用吸管吸取一点西红柿汁,滴一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成红色。在微热条件下西红柿和锌反应冒气泡(H2);②电解质导电实验;③测有机酸实验:用毛笔蘸取一些西红柿汁在白纸上写字,让它自然干燥,纸上几乎看不出痕迹,然后将纸在火上烘烤一下,纸上很快出现黄色字迹,因为西红柿中的有机酸和纸中纤维生成了酯,酯燃点较低,因此涂有西红柿汁的纸就先被火烤焦变黄。特殊的实验手段创造了愉快的心理条件,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学生兴趣倍增。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可引发学习、探索动机。

2.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探索。

学生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广泛收集这方面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开展课外活动,弥补课堂不足。鼓励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帮助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解决问题,如教材问读材料中,介绍石蕊主要成份就是自然界地衣汁。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要求自制石蕊,我们就鼓励他们,有问题给予指导,有十几位同学成功地获取了石蕊,并以家用食醋、纯碱检验,现象明显效果很好。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实践经验,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使他们感觉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学习兴趣,弥补了课堂不足。

二、鼓励质疑,培养观察能力。

1.培养观察习惯,学会观察要领。

观察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养成观察习惯、学会观察事物是提高实验探索能力的基础,也可使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终生受益。课堂教学是养成习惯、学会观察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让学生学会观察的基本方法:观察物质、观察实验仪器及装置、观察实验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等,以及各观察要领,并进行分析、概括,作出结论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可用典型的实验作示范,如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我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回答,由此实验得出了哪些结论,如何得到的。于是引导学生注意下面的观察:①将钠投入水中是沉还是浮;②钠与水反应时发生什么现象;③怎样取用金属钠;④滴有酚酞的水颜色有何变化?等等。

这样既有助于培养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又可培养观察习惯。

只有实验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课文、习题中的图表、图象、化学式、实验装置等。要让学生知道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如图象观察要领。可通过一些实例引导学会观察。如水浴加热、蒸馏、制乙烯都要用到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有何不同。CH4、C2H2、C2H4都能在氧气中燃烧,且CH4、C2H4燃烧热高于C2H2,但只有氧炔焰温度高达3000度,而其它不可以。工业生产设备反应物加入有什么特点(逆向)?根据甘氨酸的结构模型图,写出化学式等。要让学生懂得,学习过程中许多地方都要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才能得出结论。

要鼓励、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全面提高观察能力。西红柿成熟过程中颜色变化、煤炉燃烧过程中现象及颜色变化、鱼汤冷却过程中变化及原因等,都需要留心观察。

2.鼓励学生质疑实验现象,激励观察兴趣。

在铜锌电池实验中,学生提出锌片上也有气泡产生的质疑。针对学生的问题:首先,肯定学生的观察是仔细认真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值得提倡。然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分析锌片上产生气泡的原因,是因铜片上很快聚集了许多氢气泡,把铜片与稀硫酸逐渐隔开,增加了电池内阻,电流不畅,锌极上形成的许多微电池而产生氢气,这就是电极极化,是电池应用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拓宽了学生视野,使大胆提出质疑的同学得到了肯定和鼓励,而死守书本观察不细的同学受到了启发,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观察和质疑的兴趣,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以后的教学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质疑,如:酚酞试液加入酸中为什么有时会出现白色浑浊;H2、CO、CH4通过玻璃导管点燃,唯有氢气火焰不呈淡蓝色。实验室制得三溴本酚颜色为何略呈黄色。制乙酸乙酯的反应器能否用烧瓶等。对学生的质疑要耐心帮助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作出合理解释,教师切不可敷衍了事,更不能批评指责。长期坚持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其探索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丰富教师教学经验。

三、创新实验新境界,培养迁移创新能力。

加涅认为:“智慧技能中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高级规则可以通过解决问题习得。”在学生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和技能之后,可创设一些实验新情境,由表及里的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将所得知识技能与网络知识挂钩。

在氨的喷泉实验时,学生积累了一些有关喷泉实验的感性知识和技能,根据喷泉实验原理,设计引发喷泉方法。如用氨作喷泉实验,没有胶头滴管(单孔橡皮),只提供此装置,引发喷泉方法。首先,让学生设计出方案,再归纳学生方案展现:

(1)用手(或热手巾)将烧瓶捂热后,赶出玻璃管内空气,氨气与水接触,既发生喷泉。

(2)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手巾)将烧瓶捂热后,赶出玻璃管内空气,氨气与水接触,既发生喷泉。

(3)打开止水夹,用手指堵住导管口,将烧瓶立正,水进入烧瓶,放回原位,即发生喷泉。

(4)打开止水夹,用指挤压两导管间乳胶管,即可引发喷泉。

(5)打开止水夹,用手拿着石棉网,用酒精加热烧瓶,赶出玻璃管内空气,即可发生喷泉。

将方案以简单的板书板演在黑板上,教师提出问题:以上五种方案中合理的有哪些?不合理的方案,存在哪些不足?问题提出后,学生们思维活跃。他们逐一分析得:(1)中没有打开水夹,(4)操作不当,(5)不符合题目要求,使用了另外仪器和用品。最后得出结论:合理方案为(2)、(3)。最后教师小结:引发喷泉实验原理就是要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

实验情境的改变,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及对方案的评价,集思广益,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丰富了解题经验,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创造有意义的表征。有利于学生培养迁移创新能力。当然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仅靠几个实验就能完成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平时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收敛性知识加工能力、相近知识迁移能力、实验实际操作与设计能力、观察能力等,并始终注意贯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四、立足课本,培养综合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对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设计、操作、观察等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扎扎实实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讲清原理、方法、操作,打好坚实基本功。尤其注意在打好基础上发散迁移,如氯气的制法,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时,以课本制氯气装置为依据,可从不同角度,多模式,由浅入深进行发散。

(1)用此装置收集干燥、纯净的氯气,怎样改进?

(2)写出你知道的制氯气的离子方程式?

(3)收集到氯气总少于理论值,可能有哪些原因?还有哪些反应有类似情况?

(4)实验过程中浓盐酸用完,只有浓硝酸、浓硫酸能否继续制氯气?简述理由。

(5)制得的氯气有哪些用途?

(6)在制得氯水中加入碳酸钙、二氧化硫等,氯水漂白能力如何变化?其原因。

(7)用制得氯水滴定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当最后一滴恰好褪色,可能有哪两种原因?用实验证明是哪种原因。

(8)制氯气主要操作步骤。

……

对中学涉及重要的演示、分组实验,让学生认真动手操作,并用类似方法进行发散迁移,培养分析、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涉及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练习等多方面培养,要养成勤思考、勤动手的良好习惯,以达到实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以上只是个人的做法和体会,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上一篇:“游戏”能给学生快乐的英语环境 下一篇:半生心血,尼龙绳编织名塔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