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培养思维能力之我见

时间:2022-10-04 04:06:20

数学教学培养思维能力之我见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方法,注意激发兴趣,挖掘教材,上好活动课,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挖掘教材,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在备课时,要千方百计地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如哪些知识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还没有掌握,哪些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怎样设计问题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什么问题可让学生思维深入下去等等。此时,教师还要精心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完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题组让学生进行训练:某村要修一条长80KM的路,第一季度修了全长的1/4,第二季度修了全长的1/5,第三季度修了全长的1/8。根据上述条件,经过认真分析条件之间的关系后,逐步完成如下问题:

①第一季度修了多少千米?

②第二季度修了多少千米?

③三个季度共修了多少千米?

④第一季度比第二季度多修了多少千米?

⑤还剩下多少千米没修?

同时教师可以变换练习形式,让学生变换思维的角度。如可以先列式,让学生根据算式与题中的条件提出相应的问题,如:

①80×1/8;②80×(1/4-1/8);③80×(1/5-1/8);④80×(1/5+1/8)等等。通过上述多层次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和积极动脑筋思维的最大动力。学生一旦对数学有了兴趣,就能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动脑进行思维,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速算时,新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组口算题:37×101,98×74,57×201。学生对这组口算题感到十分为难,认为很难口算。这时,我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这几道口算题的得数,学生却很吃惊,感到好奇,都想尽快地知道老师速算的妙法,急不可待地期望教师给予指点,自己也主动思索。因此,我在讲解几个例题,并总结了速算方法后,出了下面几个题目让学生自主去速算:①28×101;②99×67;③42×102;④63×102;⑤24×201,同学们兴趣盎然。

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让他们产生一种亲自去试一试,以求从中得到发现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自主阅读,培养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而言的。在以往的课堂里,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较之以往我们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心主体地位。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课本,自己去解答问题,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这一课时,我在讲完了教学目标后,就提出了下列思考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阅读课本:

①例1和例2中各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么起变化的?

③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举例说明。

④能把这种规律写成怎样的式子?

考虑到这些问题是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我就让学生认真观察例题中的表格,并着重说明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是什么意思。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自主探究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共同归纳,并用“一种量”和“另一种量”分别表示具体的量,很快地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发展。

四、上好活动课,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活动课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拓展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有些工程问题,如果我们按一般的解题思路进行解答,会比较麻烦。如能利用工作时间或工作效率间倍数关系来求解,往往可使解法简化。对此,我们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采用专题讲座形式,讲解利用倍数关系巧解“工程问题”。

例1:加工一批零件,师傅一人独做需14天,若师徒两人合做需10天,如果由徒弟一人独做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分析与解:先把题中已知条件摘录整理如下:

师傅做10天+徒弟做10天,完成全部工作。

师傅做14天(10天+4天),完成全部工作。

由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师傅4天工作量等于徒弟10天工作量,即师傅工作效率是徒弟的2.5倍,所以徒弟独做需要14×2.5=35(天)。

例2:一项工程,甲独做需要6天,乙独做需要12完成。现在两人合做,途中乙因病休息了几天,这样共需要4.5天完成任务,乙休息了几天?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与解:由“甲独做需要6天完成,乙独做需要12天完成”可知甲做1天=乙做2天。再将条件摘录整理如下:

甲做6天(4.5天+1.5天)完成全部工作。

甲做4.5天+乙做?天完成全部工作。

因为甲1天的工作等于乙2天的工作量,所以很容易就知道乙工作1.5×2=3(天)。即乙休息了:4.5-3=1.5(天)。

可见,利用倍数关系进行解答,不但可以使解答简化,而且为工程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这对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大有益处。所以,我们一定要上好数学活动课,利用活动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讲究方法,不断探索,努力地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上一篇:巧设数学练习 提高课堂实效 下一篇:数形结合 使操作更具“数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