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细节描写四技法

时间:2022-10-03 10:14:22

记叙文细节描写四技法

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在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深化文章主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加工过,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可见,一篇缺乏细节描写的记叙文很难成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

很多学生在记叙文写作的时候总是流于平淡叙事、缺乏情感与生机、文章读来索然无味,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细节描写。

为什么学生作文缺乏细节描写呢?

一是不善于观察。在叙事作品中,叙述被称为“走马观花”看个大概;描写为“下马观花”看个明白;细节描写则是“贴近花看花”看个究竟。朱自清的《背影》感人至深,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有深刻的生命体验,把深刻的体验融注于细腻的文字之中,才成就了《背影》中的经典细节描写。很多同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观察、不善于捕捉细节,写作时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以一个作文片段为例:

我在校住宿,一日中午突然下起了雨,天气比较寒冷,而我穿的是网状运动鞋,鞋子湿透了,我好冷。下午妈妈给我送来了鞋子,我看着妈妈,然后接过鞋子,非常感动,也非常开心。

母亲在雨天到学校给孩子送鞋,本是非常感人的生活细节,但是作者却只是纯粹地叙述,文章读来就显得干瘪、乏味。我曾经把这段文字呈现给全班同学看,学生都觉得记叙比较清楚,明白讲了什么事情,当我追问这段文字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刻吗?学生们普遍摇头否定。我再追问:“你们能体会到作者冷的程度吗?”“你们能看出作者的感动吗?”“这段文字是否打动了你呢?”最终,学生们开始明白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的必要性。

二是语言贫乏。很多同学写记叙文,只是想着如何完成对人、对事的叙述,如何表达情感,但可能因为语言贫乏而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描写性的语言具有画面感,细节呈现也需要能形成画面感的描写性语言。刘白羽在《长江三峡》中写道:“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是一句典型的描写性语言,如果换成叙述性语言大概就是“这一天,我游了长江三峡”。相较而言,效果可想而知。当然,叙述性语言更好操作一些,而对片段进行精雕细刻却并非易事。

如何在记叙文中展开细节描写呢?主要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相貌堂堂:善用肖像描写,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

作文中可通过描写人物的形象、服饰、神态等展现人物的身份特征以及境况遭遇。鲁迅先生在塑造孔乙己的形象时这样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先生着力于孔乙己的身材、脸色、服饰,进行细腻的描写,一个封建穷酸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

在肖像描写时,作者要关注描写顺序,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主要到次要,善于抓住表现人物特征的细节来写。例如学生常常写这样的句子:“他衣衫破烂,穷困不堪”,这句话表达较模糊笼统。他衣衫怎样破烂了,穷困到何种程度,文章都没有交代清楚。加了细节描写之后,学生进行了一番修改,改成“他头发蓬乱,不知多久未曾洗过,其中还夹杂着根根杂草,犹如秋天般荒芜,衣袖破烂,渍迹斑斑,裤子膝盖部位还破了个洞,显得更加‘凉快’。”抓住典型细节反映人物处境境况,如此一写,“他”的形象即刻就清晰了。

(二)言行相顾:从语言、动作中展示人物特征

当我们以第二、第三人称叙述事情并对他人进行刻画时,我们不可能知道此时对方的内心活动。但是因为人的心理变化、性格特征会支配着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所以要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可从其语言、动作入手。

以下为一位同学写班主任经过教室走廊时的场面:

他来到窗外,停下,探出脑袋,眼神犀利,一眼扫视全班,脸上严肃的神情没有丝毫变化。检查完毕,他把手放在身后,仍旧顶着那“黑面”迈开脚步。教室里的人还是不敢动,他走到后门,又停下再次探视全班后,才大步走向别的班级。他走远后,教室内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呼”的声音,如同逃过了一场灾难。

“探出”、“扫视”、“顶着”、“迈开”、“大步走向”等一连串精心锤炼的动词合理使用,将班主任巡视班级时学生紧张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者读来也随之紧张万分,一位严厉有加的“黑面神”班主任形象跃然于前。因此,进行动作描写要善于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人物形象更丰富、饱满。

听声辨人,语言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身份、心理等。如学生作文中写老师时引用老师的语言“不要紧张,我长得有那么凶吗?我又不是怪兽。”可见是位和蔼又不失幽默的老师;“最近,是有什么事吗?能与我分享一下吗?”这是温柔体贴的老师;“你们这群没良心的家伙,非要我用自己来逗乐你们才精神起来。”这是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的泼辣就是从其语言中声声见影。

(三)心安理得:刻画心理,倾诉心声

人于社会中,是复杂的个体,具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丰富的情感。想要揭示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仅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精心刻画人物心理,才能使人物更立体、完整、真实。

刻画人物心理时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设身处地揣摩人物情感,以达到洞幽烛微、传神达韵之效。以下为学生的文段:

“咱俩做的一模一样?”我半信半疑地接过试卷。果然,两道题解法一样,但老师的批改却一个是“√”,一个是“×”。我先是一惊,然后我想一定是老师批错了。我一边为自己“侥幸脱险”而暗自庆幸,一边又为同学发现了自己的错题而忐忑不安。

文中先是“半信半疑”,然后“一惊”,再又“暗自庆幸”、“忐忑不安”如此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动,真切地体现了内心的感受。

“写着作业时,脑海突然蹦出你的身影;相遇时装作若无其事,其实心跳得飞快。”写出了朦胧时期的少女心;“我闭上眼去感受这一切,激动之情在心中汹涌澎湃,感恩之情又存于心脯之中。”写出了激动感恩交集澎湃之感;“一种属于父亲的温暖向我袭来,传遍全身,令我泫然欲泣,感受着流入心泉的温暖,回忆起父亲亲切的微笑,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油然而生。”对父亲的感动溢于言表。

(四)情随境迁:以环境渲染烘托点染情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情随境迁,内心情感不同那反射出的外在景象也不同。因此,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渲染不失为好的途径。

环境描写要注意交代一定的背景,不给人突兀之感;同时还要做到有点有面,详略恰当,而不是主次不分;能渲染气氛,烘托情感的部分要详写重写。怎样写才是最恰当?最重要的是要用词准确,细心锤炼,找出最富表现力的词语。一位同学写进茶园的情景:“一路上,风光秀丽,鸟语花香,来到山腰,宛如进入仙境般,云雾缭绕,多么惬意!渐进,隐隐约约传来一阵茶香,感觉清新自然,沁人心脾。到了,我睁大眼睛,茶园就像一片花海,无边无际,而且还泛着阵阵清香,我陶醉其中。”从山底、山腰到茶园,条理清晰,形容词运用也贴切恰当,读来仿佛置身其中,享受阵阵飘香。

“风轻轻地划过身边,传来哥喘气的声音,麦浪中飘飞着哥的滴滴汗水,在阳光下,像一颗珍珠,飞起又沉入无边的麦浪。”这是一高考满分作文《哥,是捡来的吗?》的片段。短短的一小片段,精雕细刻,一个憨厚勤恳的哥哥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呼之欲出。

将生动的画面、丰满的人物、饱含的情感,都融注于人物、环境的精雕细刻之中,加之深刻的体验、细腻的笔触,才能真正写出扣人心扉、意蕴深刻的记叙文。

参考文献:

[1]肖希望: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教学方法[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5)

[2]张庆红: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指导 [J].教育实践研究(中学版),2009(2)

向东燕,教师,现居广东佛山。

上一篇:好翻译助好影片文化共享 下一篇:在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