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时间:2022-10-03 07:15:27

社会信用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要:信用缺失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信用缺失现象比比皆是,信用缺失损失触目惊心,社会信用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出现的诸多问题有其一定的复杂性。本文通过分析信用缺失的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信用;缺失;危害

一、转型期社会信用缺失的现状及其危害

信用缺失简单来说是指在交易活动中存在的欺诈、违约等失信行为。它是信用交易行为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现象。市场交易不可能完全避免失信行为的发生,当失信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惩罚时,不诚信往往成为人们的一种理性选择,必然会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

(一)社会信用缺失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失信行为比较严重,社会信用缺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量银行贷款逾期收不回来,成为呆账、坏账,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不断增加,金融的系统风险加剧。2.企业之间三角债久拖难解,甚至拖垮、拖死了部分企业。3.商业交易中大量的欺诈行骗、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屡禁不止。4.资本市场中欺骗瞒报,虚假信息披露和恶意炒作不乏其例。5.个人消费信贷中的一些恶意欠债行为也不断暴露出来。

据有关部门统计,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混乱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0%~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000亿元。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系统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79.86万件,其中移送司法机关410件,案值150.52亿元,处罚并没收金额30.17亿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4312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5倍。查处经营者对商品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等使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做虚假宣传的案件3876件,比上年同期增长23.68%。查处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案件2526件,比上年同期增长32.46%。在银行信贷领域,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资料,2008年前三个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累计37535.9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的5.62%。

(二)社会信用缺失的危害

1.信用缺失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信用缺失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秩序,提高了交易成本,降低了效率,成为制约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障碍,阻滞了市场化进程,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信用缺失减缓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影响了扩大内需。由于社会信用缺失,致使银行、企业、居民互不信任,一些企业宁愿放弃大量订单,也不肯采用信用方式结算,交易手段向原始的现金交易和易货交易方式退化,信用链条断裂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为了拉动经济增长,中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这就需要启动信用消费,但由于信用缺失造成了信用消费障碍,银行不得不设置较高的门槛,抑制了信贷,影响了扩大内需。

3.信用缺失加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失信行为,更是给和谐社会秩序的维系留下了重大隐患,容易造成了道德水平滑坡,社会风气败坏等社会问题。

4.社会信用缺失不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制假贩假,使得一些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心存疑虑予以抵制,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家声誉。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

二、社会信用缺失形成的原因

(一)信用管理的社会基础差

中国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是有着深刻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的。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信用管理基础非常薄弱。其主要表现有两方面:

1.没有健全的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缺乏居民个人的信用记录,难以快速、真实、完整、连续、合法、公开地取得个人信用资料,无法对个人信用做出准确的评估。另外,尚未建立起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及家庭的收入状况很不透明。而且很多地方也没有推行个人基本账户制度,个人的现金收入、支出、个人债务、债权的分布等没有系统的信息记录,个人或家庭缺乏类似企业的一张资产负债表,缺乏个人资产评估的基础数据和材料。

2.企业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机构和制度。作为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细胞”,中国的企业很少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商品销售,以及相关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系统地管理,更缺乏信用管理的基本制度。

(二)政府信用管理的透明度低

目前,社会信用记录还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门。组建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价机构、信用征集机构等,主要由政府部门直接负责或由其下属的事业单位负责,信用记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基本上由政府部门所垄断。如公安、工商、人事、税务、统计等部门所掌管的大量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很多没有公开和开放。在这一过程中建立的信用中介机构,也大多有政府背景或以政府出资为主,有些是政府控股或政府独资,市场化程度和信用数据的开放度都很低。

(三)信用中介机构执业整体水平低

从总体上看,有实力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的机构还很少。经营分散,规模较小,信用中介机构执业的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建立信用行业协会,缺乏行业自律,也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导致了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市场不能发挥对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企业也缺乏加强信用管理的动力。与此同时,与社会信用有关的专业教育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在职人员培训的规模又十分有限,人力资源匮乏和执业水平低下,限制了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作用的发挥。

(四)政府行为不规范

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自发性、无序性的缺陷,使得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失灵进行调控与监管非常必要。但这方面政府存在的“越位”或“缺位”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个别政府官员寻租腐败行为极大破坏了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秩序,极大损害和降低了政府信用。

(五)法制建设滞后,金融监管不力

我国信用法规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需要。目前从总体上看,法律法规在对信用经济的运行方面还没有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我国在信用立法方面还不够完备,在执法上存在着地方干预、行政干预,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守信获利、失信受罚的良好社会风气没有得到树立。

三、社会信用缺失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

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是信用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美国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有16项之多,而我国目前尚未针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出台过专门的法律法规,虽然在《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等法律中有关于信用、欺诈的条文及处罚规定,但可操作性不强,处罚条献弹性太大,有漏洞,信用信息与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之间也没有明确的法律界限。因此,要加快信用制度的相关立法和法规修订工作,积极推进包括金融、信贷、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机构执业规范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此外,要加大执法力度,把信用经济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真正起到惩罚失信者、保护守信者的效果。

(二)加强社会信用缺失的道德惩戒

失信行为的道德惩戒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社会道德力量发挥对失信者的约束作用。道德约束是法律以外维系信用关系的一个重要机制。首先,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加强诚信道德建设,为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提供社会伦理基础,让“诚实守信”和“履约践诺”观念深入人心。其次,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在诚信道德监督中的作用,大力宣传信用企业,通过新闻媒体对一些富有创新和推广意义的举措进行集中报道,以守信的典型激励人,以失信的案例警示人,打造企业信用品牌,展示企业信用品质。第三,从上到下倡导和培育诚信品德与观念。

(三)建立市场约束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具有内生的自动惩罚机制或“自净化”功能,市场主体的信用能通过市场本身加以建立并逐步延伸,失信行为能得到较好的抑制。对失信者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惩罚既非道德上的约束,也非一般性的罚款或诉诸法庭,而是运用商界联合抵制将其排斥在交易市场之外。应该建立失信者退出机制,失信行为一旦被发现,当事人就应当被勒令退出相关经营领域,让失信者得不偿失,懊悔终身。当道德约束较软,法律惩罚有限或成本太高而使受害者有可能放弃惩戒时,这时市场自动净化功能如能充分发挥效用,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不仅能弥补法律法规惩治中的“缺位”,还可以降低惩罚成本。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当前信用立法还不完备,人们讲求信用的意识较差的情况下,我国应更多的利用市场在维系信用关系中的功能,让秩序和规则在市场发展中逐步建立起来,提高市场约束力,以建立和完善失信惩戒机制。

(四)规范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

市场的竞争与选择是规范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最佳方式。然而,由于我国信用中介服务市场刚刚起步,规模小、效率低,尚不能起到规范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行为的作用。鉴于此,在法制框架内,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信用中介服务健康发展:一是出资成立若干国有信用管理公司,通过它们的市场运作为其他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示范,在较高的层次上牵引信用服务市场的发展;二是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从业机构的准入、资质加以规范,提高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质量与效率;三是组建中国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协会,在协助政府对社会信用进行监管的同时,加强行业和机构的自律;四是发展与社会信用有关的专业教育,培养信用中介服务的专门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

(五)加强政府对社会信用的监管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信用就是“公共产品”,维护社会信用就是创造社会公益。因此,加强对社会信用的监管,政府不仅是责无旁贷的,而且必须身体力行。作为社会信用的监管者,政府要带头守诺言、讲信用,起表率和模范作用,不要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监管的方法,而是要致力于法律法规监管体系的建设;另外还要拥有一支素质好、水平高的监管队伍,以保证监管的有效实施。

课题号:安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失信惩戒机制研究,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AHSKF05-06D42)

参考文献:

[1]何显明,建华.《信用浙江-构筑区域发展新秩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陈瑞计.《信用失效-基于第三配置视角》[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张翠.论“信用缺失”及其治理路径[J].法制与社会,2009(11)

[4]李杨.市场信用的缺失及法律规制路径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3)

[5]宋丽坤.我国信用缺失的实证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6]贺芳.社会信用缺失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武汉金融,2008(9)

[7]任森春.信用制度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J].经济问题,2004(10)

[8]裴平,梅峰.论我国社会信用的缺失与改善[J].商业时代,2002(21)

[9]张一清.构建失信惩戒机制初探[J].上海金融,2002(8)

[10]冯登艳,邹斌.从文化视角探析信用缺失[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11]赵广林,邹凯.对失信现象的政府干预[J].经济师,2002(12)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上一篇:略论企业财务预警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浅谈国企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