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中的比较阅读

时间:2022-10-03 10:26:41

单元教学中的比较阅读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内容或形式上有某些联系的课文集中起来,有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的过程。教师充分利用比较的手段来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也可以将学生从单一、零星式的教学知识点中引导出来,让他们在学习课文时就站在一个比较综合的集点上来学习,以达到拓展知识面的目的,用相似或相近的知识相互渗透,使学生尽可能的在一个平面上学到更多知识。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一、比较研究的原则

1.可比性。可比性是构成比较对象的基本条件,是决定比较研究是否可行的关键。它以比较对象内在的关联点为依据。比较对象间没有关联点,就不具备可比性,也就不可能进行比较研究。因此,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谙熟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教学重点,是不难找到可比条件,是不难把握比较尺度的。

2.比同求异性。如果单元的组合,是将不同点明显的文章组织在一起,我们可在把握共同点的前提下,侧重于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即比同求异。如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小说,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三篇课文都用了对比手法,又各有侧重:《范进中举》侧重语言和动作描写,《孔乙己》侧重肖像和动作描写,《我的叔叔于勒》侧重心理和语言描写;另外时代背景也不同:《范进中举》时代背景是清代,《孔乙己》时代背景是民初,《我的叔叔于勒》时代背景是法国十九世纪。通过这样的比同求异,就可以突出每篇文章的独到之处,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某一知识点。

3.比异求同性。比异求同就是对于把相同点明显的文章组合在一起的单元,在简析各课文不同点的同时,侧重分析它们的共同之处。如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虽然体裁、主题、结构、语言各有特色,但它们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却是相同的:都采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这样,只要我们抓住了各课文的共同之处,就可以提挈整个单元,揭示出知识规律,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集中掌握某一知识点。

4.灵活性。运用任何手法来研究处理教材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比较研究亦不例外,只要有可比性,只要有比较的意义都可进行比较研究。方式可以单篇纵向比较,也可多篇横向比较,更可以纵横交错多层次多方位地比较。还可根据教学的需要,从整体性出发,将不同单元但有可比性的文章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比如在讲授课文《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时,就可联系《邓稼先》(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这篇与之有共同主题和写作手法的课文,从而让学生了解这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并深入体会科学家们的精神境界。

二、比较阅读的方法

1.主题的比较——同一主题常由不同的文章表现出来。从求同的方面来说,我们可以从主题相同的不同文章中,受到同一种思想教育或艺术感染。例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已》这两篇小说,时代、故事情节不同,但都是写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遭遇,在内容上的相同点表现在:主人公为了通过科举获取功名利禄,都蒙受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不同点是孔乙已在潦倒中悲哀地死去,范进在几十次科场失利之后,突然中举一跃而爬进上层社会。虽然如此,他们的不同遭遇却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上的毒害和形体上的摧残,从而使人们认识其罪恶。两篇小说内容不同,人物命运各异,但揭示科举制度罪恶这一主题是相同的。

通过比较,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同一主题的作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为他们在写作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现方法体现主题,提供了借鉴。

2.人物形象的比较——不同的文章常常刻画了同一类型人物,我们可将同一类型的人物进行比较。例如《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邓稼先》都歌颂了中国知识分子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高尚情操。这种求同比较,既让我们领略了一类人的风采,又让我们学习到对同类人物不同的刻画方法。但我们更常见的是人物形象的同中有异。古今中外的好作品,一般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支撑。读者可以不注意一部作品的大段描写和议论,却可以印象深刻地记住某一个人物的特点。因此,教学时善用比较阅读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作家作品的比较——比较作家作品,一般是指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或同一标题(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我们可抓住时代背景,作者思想经历,作品主题等某一方面加以比较。从历史、政治、文化角度对它们加以辩析,揭示造成差异的深层因素,进而对作品主题,作者思想形成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

4.语言的比较——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同一主题的文章因突出的重点不同,语言风格就不同。即使是同一篇文章,相似的话由不同的人口中说出,内涵也就不同。在《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中,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但我们从其语言的细微差别里,可洞察出他们对移山一事的不同态度。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说的话是合乎情理的疑问。智叟的话却带着讽嘲的意味。从称谓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很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风格与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

此外,比较语言还可从意境、风格等角度进行比较。意境方面,同样是写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沁园春.雪》,表现了不同的境界;就风格而言,同是送别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迥异有别,前者低沉抑郁,后者豪迈激昂。

“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把死书读活,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第十二中学)

上一篇:浅谈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下一篇:探讨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