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比较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时间:2022-03-11 07:49:10

单元比较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单元比较阅读教学是指以教材单元为教学单位,运用比较法异中求同、同中辨异,并结合其他常用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整体教学活动。单元比较阅读教学的主要特色是:整体、比较、积淀、高效。它打破了单篇教学的局限,将单篇教学的内容在统一的主题下重组,着眼于单元整体教学的构建。

单元比较阅读教学有六大基本课型:整体比较感知课、精读比较品悟课、略读比较巩固课、拓展比较深化课、习作比较交流课、综合展示分享课。由于课型上讲究整体规划、能力培养要点上讲究单元整体设计,因此教学设计系统庞大而复杂。本文仅以单元比较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能突出整体性和比较性的教学设计阐述基本操作。

一、整体比较,初步感知

整体比较感知课是单元比较阅读教学的开篇课型。教师的核心任务是从整体入手梳理单元,发现本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异同,通过表格或问题的形式,外显比较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解决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单元的知识要点、训练重点有所感知,释疑存疑,初步把握单元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主要写法等方面的异同,达到发现单元文本的共性与个性的目的

二、精读比较,品悟语言

1.单篇课内比较

教师在主体课文教学中抓住课文内部生动、形象或内涵深刻的语言形式以及布局谋篇上鲜明的个性特点进行设计,运用比较法,与划一划、读一读、批一批、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等多种学习方法有机结合,进行语言的品悟(语言形式表达上的巧妙、思想情感上的含蓄深刻)。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比较、品悟语言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删” 词(句、段)比较。将课文中重点词语删除,再与课文原句比较,品味文字的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如《去年的树》中的“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老师将“天天”删除,让学生比较、品味:鸟儿对树多么喜欢,树也对鸟儿一往情深。

(2)“换” 词(句、段)比较。①“换”词比较。将教材中运用精准的词语换成近义词,比较语境下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如《观潮》中的“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将“横卧”换成“出现”,比较其形象性;②“换”段比较。人教版中有不少教材选用时对原作进行了修改。比较编者对原文的修改,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搭石》的结尾部分:原文是“故乡的小溪清如水晶石,那一排排搭石,像嵌在水晶里的宝石……”改文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原文虽然较含蓄,但没有充分地表达主题,它用宝石来表示珍贵,可本文的主题是表达乡亲们之间淳朴美好的情感,原文显然表达得过于宽泛,改文表达得更直接、更明确,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增” 词(句、段)比较。增词比较大多数时候是为了使学生对文本语言情境体会得更加透彻,通过增词,能迅速把握语言表达的情感,把握人物的品格或精神。

2.多篇课内比较

单元课文之间或本册课文与以前学过的课文之间存在联系点,可以从写作内容、思想情感、写作方法等方面开展两篇或多篇的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发现文本异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情感,学习文章的表达形式。例如,学完“动物朋友”单元主体课文《大白鹅》后,将其与略读课文《白公鹅》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整体比较,发现两文在写作内容、表达情感、写作方法、作家语言方面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3.课内与课外比较

将单元课文与课外结构、内容、主题类似的课外文章(一篇或多篇)进行比较阅读,迁移知识规律,进一步巩固单元主要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训练,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例如,学习完精读课文《观潮》后,与宋朝周密所写的《浙江潮》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古文《浙江潮》与现代文《观潮》的异同,感受现代文语言的优美流畅,感受古文语言的练达精妙。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与记忆。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积累背诵古文。最后,引导背诵《经典诵读》教材中白居易的《潮》及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

三、拓展比较,巩固深化

教材单元课文学习后,拓展阅读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一组文章,以求达到举一反三、发现规律、内化能力的目的。如学习了“观察与发现”单元后,拓展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教材中的《萤火虫》《蚂蚁的“摩天大楼”》《大蜗牛》三篇文章。让学生读一读,理清文章脉络;批一批,圏划重点词句;说一说,对文章哪些最感兴趣;比一比,这些文章与课文在写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妙;诵一诵,选择感兴趣、欣赏的段落自由诵读。

拓展阅读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根据单元文章的特点,只要达到迁移运用本单元主要知识、形成能力即可。有时也可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背代讲。

由于每个单元的主题、选文极具个性化,每个单元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不一致,因此,单元比较阅读教学可以说是异彩纷呈,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究,发现它众多的魅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本原小学)

上一篇: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下一篇:让环保理念体现在美工活动中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