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研究

时间:2022-10-03 10:17:38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研究

摘 要:“课堂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在设计中要有目的地以“情”、以“境”、以“疑”、以“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确定全课基调。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概念课、规律课、复习课)特点设计与此相匹配的课堂导入方法。

关键词:课堂导入 课型 基本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国内的学者和教育家们对“课堂导入”有很多研究。如傅建明(2005)在《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一书中指出:巧妙设计导课环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以致于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王宝大(2001)等编著的《导入技能结束技能》一书中指出: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时境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领起环节。

本人认为,“课堂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即“引路”之意;入,即“进入”之意。初中物理“课堂导入”则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根据“以学定教,以教定导”的原则,有目的地以“情”、以“境”、以“疑”、以“趣”来集中注意、激发兴趣、明确目的、营造情境、激活思维。因此,深入研究“课堂导入”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更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出发点和切入口。

二、理论研究

1.课堂导入的作用

(1)吸引学生注意,稳定学习情绪。学生从课间休息时的游戏打闹到上课铃响后安静下来,需要有一个过渡阶段。这时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可给学生较强的、新颖的刺激,促使其尽快地收敛课前各种分散的思绪,引起注意,为学习新课做好心理准备。

(2)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认知需要。学习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是激发求知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导入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惊奇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矛盾、明确问题,形成较强烈的认知需要。

(3)创设教学情境,明确教学目标。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并产生认识需要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课堂导入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给学生指明学习目标,因此,无论采用何种导入方式,都应使设置的问题情境指向本节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通过课堂导入活动,应使学生明确将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习后能做什么。

(4)联系新旧知识,启迪学生思维。课堂导入时,要注意新旧知识与课堂教学整体的关系,明确两者的实质联系,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又感到仅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矛盾,为新课的学习打开思路。

(5)沟通师生情感,营造民主氛围。“亲其师,信其道”是富有哲理的古训,良好的课堂导入是师生建立联系、沟通情感的桥梁,是教与学有效配合的基础。课堂导入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关怀、鼓励、启发和诱导,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她们的信任和鼓励,感受到师生平等的欢乐和愉悦的心境。

2.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1)趣味性和启发性原则。课堂导入所引用的材料要尽可能直观、引人注目,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有力,实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新颖有趣,既使学生有新奇感,又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从而积极思维、发现问题,促使学生自主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课堂导入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给学生指明学习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等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无论采用何种导入方式和类型,都应使设置的问题情境指向本节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

(3)科学性和关联性原则。课堂导入设计应该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系统基础之上,要确保导入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如讲故事、实验演示、语言叙述等都应科学;同时又要确保导入系统要素的科学性,如人的要素(教师和学生)、物的要素(导入材料)、操作要素等。课堂导入的学习情境设计要找准新旧知识衔接点,明确两者产生的实质联系,为新课的学习打开思路。

(4)时效性和艺术性原则。课堂导入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力争用最精练的语言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接受或掌握。要注意课堂导入只是盛宴前的“小餐”,而不是一堂课的“正传”,所用时间要紧凑得当,一般控制在2—3分钟之内,如超过则可能喧宾夺主。课堂导入还要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能引人入胜,让人倾心向往,产生探究的欲望。

三、实践研究

1.初中物理概念课的导入

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掌握规律,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呢?引入是关键环节之一,若概念的引入新颖,吸引学生兴趣,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1)情境导入。在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

例如“密度”概念的引入:给学生一些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长方体块(如铜块、铝块、铁块),让他们通过比较其质量、观察颜色、比较硬度,对物质进行判断;再取几个烧杯,放入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水、盐水、酒精、硫酸铜),让学生能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体积来辨认物质。使学生从中悟出物质的一个特殊性质,即“体积相同时,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质量相同时,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由此便引入了密度这个概念。

(2)现象导入。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很多的奇特现象都可以通过物理学知识来解释。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奇特现象来导入新课,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使学生恍然大悟,让他们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知识上。

例如“重力”概念的导入:老师可在石英钟上安装一只电能即将用完的电池,提醒学生观察秒针最后的走动情况。经过反复实验,结果当电池没电秒针停止走动时,秒针停止的位置总是停在刻度盘“8”跟“9”之间。然后教师在讲授该课时就可以引用这一奇特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3)经验导入。学生在生活中对错误的经验往往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生活中错误的经验导入新课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知道错误的原由,以后不会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

例如“惯性”概念的导入:教师可以将一装满水且留有气泡的透明塑料瓶拧紧盖后水平放在桌面上,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当水瓶突然向左运动时,气泡向什么方向移动?当水瓶突然停住时,气泡又向什么方向移动?”待学生将上述现象观察清楚之后,他们都兴奋起来,忙着问:“怎么回事?怎么跟我的想法不一致?”这时教师就可以轻松地导入新课。再如,在进行压强、摩擦、惯性等概念的教学时,都可以利用许多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知的事例来创设物理环境,运用生活实例来创设的物理环境会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

(4)比较导入。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影响着学生对所学概念深刻、准确的把握。突出比较法,可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比热容”概念的导入:教材为了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将不同物质水和煤油的吸热现象进行了比较。应用控制变量法,使水和煤油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等,这样就排除了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突出了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通过水和煤油在同等条件下吸热情况的比较,为“比热”的引出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2.初中物理规律课的导入

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物理原理及法则、定则、公式等。初中物理规律有的是实验归纳得出,教学时侧重于知识的探究过程;有的是理论推导得出,教学时注重的是数学和逻辑推导;还有的是通过建立假设,尝试性的验证。

(1)实验导入。用实验引入规律既生动又形象,可以使学生获得与规律有联系的感性认识,而又不能解释其原因,学生必然会兴趣很高地去探索新知识。

例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导入,制作一个“回力魔筒”(如图所示),让它沿不太陡的斜面滚下,看一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演示后学生感到奇怪:滚下来的圆筒还会滚回来,而且还反复地滚来滚去?原来筒里面有两根橡皮筋中间拴着一个重物。为什么这样的结构就会产生这种奇特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2)演绎导入。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它能最简洁、最确切地表达被研究领域的客观规律。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之一,应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探究物理规律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又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很自然地被学生接受了。

例如“并联电路的总电阻”课堂导入,根据电路图进行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①根据表中数据,用欧姆定律计算电路的总电阻。

②根据并联电路电压和电流的特点,推导出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并用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3)设疑导入。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可运用观察和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不断地解疑,形成认知“冲突”,顺利地掌握物理规律。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首先引导学生完成课本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相同的小车从相同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自行滑下,在不同表面的水平面上,停止在不同位置。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列问题:

①三次实验中,小车达到斜面底端的速度V1、V2、V3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②比较小车在水平面上经过的路程S1、S2、S3,路程的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经过讨论得出了“平面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小车经过的路程越长”的结论。在这一实验结论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

如果再有一个比木板更光滑的平面,小车将如何运动?

如果小车从斜面滑下后,紧接着在一个完全没有阻力的平面上运动,小车将停在何处?进而推导出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3.初中物理复习课的导入

复习课不是把平时学习过的内容重复一遍,而是要把平时所学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因此,物理复习课导入要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时需要多种方法配合使用,即便是同一节课,也可以设计不同的复习课导入,不同的导入也会有不同的效果。下面介绍两种常见方法:

(1)悬念导入

例如“物体的浮沉条件”复习课的导入:在蜡烛下端钉上恰当的铁钉,使蜡烛能竖直漂浮在水面上,若把露出水面的部分剪掉,则余下的部分将 [D]。

A.静止不动

B.下沉至水底

C.悬浮在水中

D.上浮再露出一些

通过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实验,诱导学生探究新知,从而为后面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奠定了基础。

(2)直观导入

例如“电功率”复习课的导入。教师演示:示教板上将灯泡L1“220V,100W”与灯泡L2“220V,200W”并联,接入照明电路中,观察两盏灯的发光明暗情况。现象:规格为“220V,200W”的L2灯亮一些。

紧接着教师继续演示:示教板上将L1“220V,100W”与L2“220V,200W”两灯串联,接入照明电路中,继续观察两盏灯的发光明暗情况。现象:规格为“220V,100W”的L1灯亮一些。

综上所述,灯泡亮度的影响因素有可能由电压(U)、电流(I)共同决定,又因为P=UI,即灯泡的亮度有可能与灯泡实际消耗的电功率(P)有关。接下来的课堂内容就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动手测量小灯泡实际消耗的电功率,并探究灯泡亮度与灯泡实际消耗电功率的关系。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导”得得法,就能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使学生思维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但不同的教学方法应有不同的课堂导入,而抛开具体的教学设计谈课堂导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课堂导入应以素材的形式出现,让教学设计者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自由组合,形成与自己教学风格相匹配的课堂导入。

参考文献

[1]王兆鸿 主编 《物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卢铁峰 主编《物理学教学新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傅道春 编著 《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王宝大 等 编著 《导入技能结束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傅建明 主编《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李炳亭 编著 《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上一篇: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下一篇:刍议初中语文的速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