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策略

时间:2022-10-03 06:03:12

地方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策略

【摘要】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黑龙江省为出血热流行最为严重的省份,流行史已长达70多年。目前,全省发病率虽逐年略有下降,但仍位居全国第一。同时,新疫区不断出现,疫区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已从单纯姬鼠型向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演变。当前,我省出血热疫情主要发生在农村,患者多为青壮年劳动力,出血热因此成为我省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关键词】 出血热;鼠源;预防

1 流行特点

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

2 临床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起病急,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常依次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面、颈、上胸潮红(即三红),重者似酒醉貌,眼结合膜和咽部充血,软胯、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出血点(点状、条索状、集簇状),并可伴有眼结合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肾区有叩击痛。

3 预防策略

3.1监测

3.1.1人群疫情监恻:及时掌握确实的疫:隋,分析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疫情登记要详细,必要时应进行个案调查和采血检查抗体,以核实疫情。新发、偶发和散发地区,对每个病例都应进行个案调查,用间接免疫萤光方法进行血清学核实;高发地区,抽取50~100个临床诊断病例,进行血清学核实;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流行高峰期或家鼠型出血热暴发时,对临床病例和发热病人,抽样检测血清抗体,以检查误诊和漏诊情况。疫情统计分析,每年要画出1张疫情分布地图。发现病例随时点出,1个点代表1个病例,以便观测疫情发展趋势。要统计历年的发病数和病死数,计算发病率和病死率。统计逐月的发病数和发病率,明确发病高峰季节。

3.1.2鼠群疫情监测:逐渐查清疫区和非疫区宿主动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和带毒率,并进行宿主动物带病毒率的动态调查。在带病毒鼠聚集场所或病例较为集中的居民点,在其周围200m范围内进行疫区处理。在家鼠型和野鼠型出血热发病率高峰前,监测重要城市、港口和交通要道等。监测对象和数量,家鼠、野鼠各100只以上,实验用的大白鼠等也要定期检查。对不清楚是否疫区的地区,可先应用兔疫萤光法或酶联兔疫吸附法检查抗体。已确定存在有本病疫情的地区,要同时检测鼠类等动物特异性抗原和抗体携带情况。

3.2灭鼠防鼠

3.2.1灭鼠:无论家鼠、野鼠,灭鼠后的密度都要低于3%。在疫区普遍动员灭鼠的前提下,要着重抓好发病率大于30%的高发病区的灭鼠工作,港口、机场、车站和码头等地也要重点灭鼠。无论家鼠型、野鼠型出血热,均要在本病流行高峰前进行灭鼠。家野鼠混合型疫区,春季着重灭家鼠,秋冬季着重灭野鼠。每年进行2~3次突击灭鼠,在高发病区,还要抓好经常性灭鼠措施的落实。以毒饵法为主,结合器械捕打和改变鼠的栖息条件。由于猫能携带病毒,本病疫区不宜提倡养猫。毒鼠前后要用鼠夹法进行鼠密度调查。有条件地区可结合测抗体调查鼠感染率、测抗原调查鼠带毒率。本病系通过接触带毒鼠或其排泄物传播,因此在灭鼠时应尽量减少人与鼠的接触。疫区应严禁玩弄鼠类,发动群众灭鼠时,严禁采用上交死鼠或鼠尾的做法。

3.2.2防鼠:新建和改建住宅时,必须遵照防鼠要求,安装防鼠设施,以防止鼠类侵入。

3.3卫生及其管理:为了杜绝病从口人,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在本病疫区特别是家鼠型疫区,除开展灭鼠工作外,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加强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注意个人卫生和个体防护;凡是在疫区生活或劳动的人员,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

3.4预防接种:接种出血热疫苗,大幅提高重点地区的重点人群免疫接种率,选择出血热高发市(县)中的高发乡镇,在16~20岁高危人群中进行出血热疫苗普种,流动人口按当地的常住人口管理,疫苗接种覆盖全省各个地市各个县(区)的各个乡镇和农场;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提高重点人群出血热防病知识知晓率;加强出血热血清学核实工作,严格控制血清符合率;强化出血热监测和个案流调,对新发现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病例个案调查;加大专业人员培训力度,增强出血热高发县相关业务人员培训;组织专家编写教材,挑选理论水平高、富有实际经验的教师承担全省出血热的防治授课任务,培训内容包括疫情流行概况、病原学、流行病学和方法学,并侧重于现场监测、疫苗接种、疫情报告和复合诊断。培训学员包括疾病控制人员、临床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和乡村医生等。

上一篇:浅谈采供血机构记录档案管理程序的建立及实施 下一篇:小儿麻疹的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