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进化”

时间:2022-10-03 05:49:50

企业如何“进化”

在工业化发展的历程中,人类不断地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某一族专门化的先进技术,大规模、系统化地应用于企业,历经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自动化等阶段。历史证明,工业化就是规模化地运用技术以从根本上提升生产力水平的过程―但是,企业信息化决不是信息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那么简单的事情。许多有见地的企业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已经注意到,大多数企业远远未达到可以成熟地、随意地运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水平。加上大多数信息系统及其供应商(信息技术企业)远未达到可以“灵活”适应企业发展变化所需要的水平。通常,企业投巨资买回心仪已久的“金箍棒”,不久就变成了“紧箍咒”。很多企业以追逐信息化的灿烂光辉为始,以被信息化的“黑洞”吞噬殆尽为终。

我们也注意到,对一部分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工具,或者说得再好一点―是企业现代化的支持平台。这些企业能自觉地应用CAD\CAPP\CAE\CAM\PDM以及ERP等系统工具支持其工程和管理运作。

当他们不断地挖掘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以及不断地扩展其外延时,他们常常惊喜地发现企业的运作模式已经变化了―效率更高、反应更快、成本更低,而且这种运作系统通常不可逆转(例如已经成功地实施了ERP的企业,根本不能想象没有ERP的日子该怎么过);对另一部分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里程碑(在未收获阶段性结果之前称其为滚动目标)。这些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不断改善,在电子商务、敏捷或虚拟企业、CRM等“迷宫”中游走,力图打造“数字化企业”。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发的”需求,当企业的市场环境达到一定水平,其内在的工程条件和管理条件经过一定的“进化”,此时,没有信息化的支撑,企业的发展将变得无法想象。企业信息化不再仅仅是企业运作模式的支持工具,它自身也成为企业运作模式的一部分,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集成化企业工程

―为企业进化而奋斗

著名的信息化专家James Martin,在90年代末期发现一门非常有益于阐释企业进化思想的学科――企业工程学(1998,Donald H. Liles, Mary E. Johnson),它是以企业为对象、研究如何规划和设计、如何建造或改造、如何诊断和维护企业的学科。

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相信,企业要么在进化中生存和发展,要么在停滞和退化中被无情地淘汰。企业进化既是整体的,也是局部的。那么,我们希望企业系统的哪些部分进化以强化竞争优势?我们计划如何进化?

一些宣传BPR(企业过程再造)的人竭尽全力地去说服企业在信息化之前、之中接受“再造”手术。BPR在思想上的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怎样围绕特定的、整体性的企业改善目标,设计、制订一套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内容上相互关联、具有特定方法体系和技术手段的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显然,BPR在工程学意义上还远未发展到成熟阶段。生搬硬套地对企业进行系统性地“剧烈”重构,其效果更像“摧毁”而不是重建。

在这里介绍一些关于实现企业集成和企业进化的基础性的思想。

■企业集成

企业是一个由人、设施、机器、材料等诸部件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复杂系统。从不同的角度看:①企业系统是由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社会组织系统;②企业系统是由厂房、设施、物料、设备等组成并提供物质或物质附加产出的物质系统;③企业系统是进行个别资金运动循环的经济系统;④企业系统是释放、吸收和处理信息的信息系统。我们称这些角度为不同的视图。

企业集成旨在不断地减少企业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冗余、加强其结构内在的关联程度以及与其相关的环境系统的关联程度。企业集成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企业结构外在形式的改变,这样企业更容易适应环境并在同类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使这种改变成为具有内在动力的、体制性的客观作用力,正是企业集成的目的。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划分,企业集成有多种含义。例如,按集成范围可以分为企业内部集成和企业间集成,按集成对象可以分为资源流集成、文化集成和人力集成,按集成层次可以分为系统集成和应用集成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企业集成概念与企业现实状况的结合,给管理者提出了许多需要解决的命题。企业集成必须以经过确认的企业目标为指引、以需求分析为基础、以提高效益为原则,自上而下规划、自下而上逐层实施。

■企业工程

工程指的是人们应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手段,对客观对象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实施、制造或运行、评价的实践活动。顾名思义,企业工程是对企业进行的工程活动。一种学术化的定义是:企业工程是通过运用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以一组特定的工程学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设计、维护并连续改善企业系统的功能和组织运行状态的过程或行为的集合。

■集成化企业工程

企业工程的概念具有时间意义上的全过程性和空间意义上的全方位性,但其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阶段性和局部性的。企业系统的集成不是任意想象的,也不是随意就能实现的。为了使实现集成的设计目标,必须建立必要的支持结构以实现异构部件的插接和功能耦合。

为了确保不同时段和不同领域的“过程”或“行为”及其后果具有相互之间的可插接性、可联结性,基于企业集成思想的总体规划以及集成平台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为了使两个或两个以上异构对象组成紧凑、简捷、同步、具有统一目标和灵活策略的新系统,以实现其工作机制上的协调、资源和能力上的共享、功能上的互补和加强以及运行成本上的节约,必须建设一种系统结构,该结构能够提供载体以使上述异构对象实现物理、信息乃至经济上的联结;能够提供智能实现对各对象协同工作的使能和控制;能够提供跨领域工作的规则或协议并在运行中实施这些规则或协议。

这种在标准化基础上为所有异构对象提供共享服务的集成基础结构,称为集成平台。

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可以搭建一定的集成平台,但集成平台的搭建并不仅限于IT技术的使用。

当我们强调所建造的系统可动态转换和可维护――具有“柔性”(flexibility)和“敏捷性”(agility),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模式化的语言、方法、工具去完成从规划设计到实施、转变的整个过程。企业建造方法学/企业改造方法学提供了拥有该模式化语言、方法和工具的可能性。例如,视图模型就是其中一种模式化语言、方法和工具。

集成化企业工程,是以企业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对象,以谋求企业最有利战略发展机会、促进企业长期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为目的,在信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其它专业技术的综合支持下,以工业工程及现代管理集成平台、信息工程及信息集成平台、各种专业工程及制造集成平台为支撑,能够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企业系统各个部件或分量及其相互关系整体地或单独地进行描述(describing)、分析(analyzing)、规划(planning & programming)、设计(designing)和维护(maintaining),从而不断实现企业的对象域在功能域和时域上充分耦合,从而使企业系统结构精益化和功能整合化的一系列思想、方法、技术和行为的总和。

企业进化没有灵丹妙药

企业进化是一般规律,集成化企业工程可以决定企业的进化方向、促进企业的进化进程。但是,具有不同特征的企业(例如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的既有基础和优势等)和处在不同进化阶段的企业对企业工程的需求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想要在信息化方面得到实惠的企业永远不要奢想哪里有可以使咸鱼翻身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尽管市场上充斥着一成不变的、成批量销售的解决方案)。只有学会使用集成化企业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才能够为特定内容的企业信息化创造条件,并登上企业信息化的阶梯(不被摔下来),打开企业进化的大门。

上一篇:宏斗过IT三巨头 下一篇: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