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电影片名陌生化翻译的美学价值

时间:2022-10-03 01:59:39

英语电影片名陌生化翻译的美学价值

[摘 要] 近年来,翻译美学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很多研究者以美学为视角进行跨学科的美学研究。影视翻译中,多见接受美学与影视翻译结合的研究。然而,以美学的视角,探讨影视翻译中的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并不多见。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有效地运用“陌生化”手法,能够使片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翻译美学;陌生化;电影片名翻译;审美

一、翻译美学原理

(一) 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是运用美学和语言学、文化学的基本原理来探讨翻译中的语际转换的美学问题。(刘宓庆,1999)纵观翻译史,无论是西方的翻译理论还是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都能见到其美学渊源。西方美学译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罗马的修辞学家和哲学家西塞罗(Cicero)。西塞罗的美学思想首先体现在修辞学理论中。西塞罗将“美”区分为威严和秀美,前者是刚强的美,后者是温柔的美,并赋予它们以明显的伦理色彩。西塞罗对美的区分,避免了过去较宽泛的美的概念,有助于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审美对象,对以后的美学研究和审美欣赏产生了重要影响。1750年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提出“美学”的名称,美学自此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传统译论命题都有哲学和美学渊源。从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玄奘的“文质统一、圆满调和”,到马建忠的“善译”,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以及钱钟书的“化境”等,可以说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这些译论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文论色彩和贵信、贵和、贵含蓄的美学特点。(毛荣贵,2005)1993年,傅仲选所著的《实用翻译美学》是我国首次以独立形态出现的翻译美学专著。1995年刘宓庆教授所著的《翻译美学导论》建构起现代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2005年毛荣贵教授以美学思想为核心宏观分析翻译美学, 著述了《翻译美学》,这是“翻译美学”第一次作为书名单独使用。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翻译是审美主体(译者)通过审美中介(译者的审美意识)将审美客体( 原文) 转换为另一审美客体(译文)的一种审美活动。”(傅仲选,1993)基于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 翻译是译者对原文的美感体验产生一种美感凝结, 然后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译学与美学之缘, 积久而著, 二者之间这份情缘因汉语的审美特质, 永远不会缘尽情疏, 端赖我们精心培育和阐发。”(刘宓庆,2005)

电影片名翻译,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翻译, 既有翻译的共性, 又有其美学特质。作为鲜活的语言运用实例,片名不仅能够体现社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趋向,也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审美习惯。电影片名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影片艺术性的展现和商业吸引力的体现,甚至关系到影片的上座率。因此,片名的翻译过程可谓是美学取向的过程。

(二) 片名翻译的美学原则

电影片名具有美学价值,将英语片名译成汉语片名应符合一定的美学原则。关于翻译的美学原则,许渊冲教授曾就诗词翻译提出“三美”标准。在《三谈“意美、音美、形美”》一文中,他指出:“意似”是译诗的低标准,“意美”是高标准,“三美”是最高标准。“意似”只能使读者“知之”,“意美”却能使读者“好之”,“三美”才能使读者“乐之”。(许渊冲,1987)毛荣贵教授在《翻译美学》中提出汉语的五美――形美、词美、音美、句美和意美。这些美学原则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一个借鉴的标准。电影是集艺术性、观赏性、商业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好的片名还应通俗易懂,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即具有“通俗美”。

本文将从翻译美学的视角, 就“意美”“音美”“形美”和“通俗美”四个方面论述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值得关注的美学问题。

二、陌生化理论

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 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意指文艺创作中所刻意采用的新奇的艺术技巧。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审美感受,可感性是艺术存在的前提。然而,人的感受总是趋于习惯和自动,即感受“自动化”。一件事物被感受若干次后感受过程便开始进入无意识的“自动化”领域,这时候事物就会“枯萎”,也就是说引不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力。“陌生化”将事物已经为人熟悉的形式进行变形,延长感知过程,从而让读者对平日熟视的寻常世界产生一个全新的体验。(什克洛夫斯基,1989:8)

形式主义者所主张的陌生化是一种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手法,仅涉及单一文本。在翻译领域,翻译范畴中的陌生化概念则更为复杂。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对于读者而言,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通常都是陌生的,在探讨陌生化时必须对源语层面上的陌生化和译语层面上的陌生化加以界定。不仅如此,翻译还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两种文化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源语文本的陌生化在译语文本中可能就不再陌生。而非陌生化的表现手法直接传译到译语文本中则可能产生陌生化的效果。(吴莹,2007)电影片名翻译的重点应放在译文读者的感受上, 即把重点放在“译文和原文对读者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上”。 (Nida, 2001:87)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陌生化”手法,能够促使语言形式的演变,片名的审美价值由此而生。

三、 电影片名陌生化翻译的审美价值

电影既是审美现象又是社会现象,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要化熟悉为陌生,以“陌生”求奇特,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还要注意体现其“音美”“形美”“意美”和“通俗美”的艺术价值。

(一)音美

音美是指通过汉语不同的声调搭配,形成高低韵律、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审美效果。英语是语调语言,通过不同的语调和重轻音排列构成连绵不断、行云流水般的旋律美。例如,Sense and Sensibility , Pride and Prejudice 押头韵,Mutiny on the Bounty 押尾韵,韵律的使用产生了语音上的美感。汉语是以音节为基础的声调语言,追求韵律美。在国产电影片名中,经常使用叠韵,如《大红灯笼高高挂》《滚滚红尘》等。汉语四字格通过语调的平仄带来语音美感,如《归心似箭》《卧虎藏龙》等。电影片名的翻译,是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转换,也是两种音美的转换。例如,Mission:Impossible译为《碟中谍》,在音韵上胜过《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职业特工队》。同样,Malèna译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则既富有异域特色,又符合汉语的音韵美;若译为《玛莱娜》对于中国人是完全陌生的,无法在认知层面产生联想意义。

(二)形美

电影片名翻译的形美体现在措辞造句,对仗工整。汉语四字成语和四字格言言简意赅、流畅顺口,富有感染力。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可发挥汉语形美的优势,对原片名适当地增补,使片名充分满足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并能具有陌生化的情感体验。例如:Always译为《天长地久》,Scream《夺命狂呼》,Snow Dogs《雪地狂奔》,Deep Blue Sea《水深火热》等。

(三)意美

意美是指片名通过词汇意义,使人产生丰富而美丽的联想,激起人们对于美的向往和追求。片名的陌生化翻译的技法和意美在电影Waterloo Bridge的译名《魂断蓝桥》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该影片片名没有直译为《滑铁卢桥》,而是采用陌生化翻译,取片中“断桥”之意和中国民间流传的蓝桥相会的传说之间异曲同工的默契,使中国观众对这部外国影片所表达的悲剧色彩产生文化审美上的共鸣。再比如:小说《洛丽塔》(Lolita)重拍时不再译成《洛丽塔》,而是译成《一树梨花压海棠》(台湾译名)。“一树梨花压海棠”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白色梨花象征白发,指的是上了年纪的人;而红色的海棠则意寓红装,指的是年轻人。即使是那些对于诗句“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出处和内涵不甚了解的观者来说,片名也极具美感,足以令人浮想联翩。

(四)通俗美

电影集艺术性、观赏性、商业性于一体,其观众之多、影响力之大决定了电影作品必须具有通俗美。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要力求达到通俗易懂,符合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具有通俗美的片名不胜枚举,例如:Ghost译为《人鬼情未了》,Guess Who《男生女生黑白配》, Kicking and Screaming《足球老爹》,Legally Blond《律政俏佳人》等。这些译名较原文增添了新意,也很容易为观众理解和接受,符合通俗美的审美要求。

四、结 语

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种审美再创造。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看,英语电影片名汉译时,译者应以美学的思维,将影片风格和主题及译语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背景相融合,使译语具有音美、形美、意美和通俗美。片名翻译过程中,陌生化能产生特定的美学效果,而陌生化的实现和产生决非纯然是语言操作的陌生化所致。影视作品作为艺术的一种,必然具有艺术的共性,即审美特性。好的电影片名本身就是一件凝练的艺术精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只有从审美这一艺术参与现实的方式着手,才能更好地理解、欣赏并翻译出陌生化的美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Nida 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 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7-353.

[5] 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28-29.

[6]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7] 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02).

[8] [俄]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方珊,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9] 吴莹.陌生化概念研究――陌生化在翻译领域中的运茫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9).

[作者简介] 孙然(1971― ),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上海商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上一篇:析影片《黑天鹅》的舞蹈特色 下一篇:功能对等原则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