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推介 第1期

时间:2022-10-03 12:42:56

图书推介 第1期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课题组著,蒋永萍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本书以全国妇联和和国家统计局组织的两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深入探讨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状况及变化,对影响妇女地位变迁的因素和机制进行解释和探讨,力图对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和性别平等状况作出客观、准确和科学的评价。

全书共分14章,第一章总论,是对研究背景、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的介绍,主要探讨了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的阶层分化、性别分层及其与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关系,介绍了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至第九章分别从法律、教育、经济、政治、婚姻家庭、健康、生活方式、社会性别观念等方面全面描述和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状况及变化;第十至第十三章则分别对女性经济精英、国有企业女工、农村有外出经历的女性和少数民族妇女4个典型群体进行了研究,描述了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条件下的4个典型女性群体的地位状况;第十四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状况的指标体系,并对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进行了综合评价。本书附录部分还提供了中文“个人调查表主卷”及“附卷”、英文“个人调查表主卷”以及中英文“调查结果汇总表”(附光盘)。这些数据和信息可以为有兴趣进行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提供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姜秀花)

《社会性别平等与法律:研究与对策》2007年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45.3万字。该书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组织编写,谭琳、姜秀花主编,六十余位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参与了讨论。全书46篇文章分别从社会性别视角检视了中国有关妇女的劳动就业权利保障、退休政策和养老制度、土地权益保护、家庭暴力、性骚扰、性权利和生育权利、婚姻家庭财产权利、配偶权、犯罪与被害人救济等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并提出完善立法和司法的建议;考虑到社会性别的法学理论与学科建设在推进法制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这一主题也成为本书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该书还把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和国际公约附录于后,以方便读者对照阅读本书涉及的一些法律条文,这就使该书兼具了一定的学术性和资料价值。

(蒋永萍)

《女性学导论》2006年11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49.5万字。该书由叶文振主编,汇集了福建省8个高校25个不同学科的学者和博士生研究生,历时两年编写而成。全书共分10章,既对女性学的学科发展、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梳理,又利用女性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国际国内的法律政策要求和实际进展,对当前中国较受关注的女性问题,如健康、教育、就业、参政、婚姻家庭、社会保障、文化地位等,进行应用性研究。这一架构使本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即追求学科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性别政策法规要求与中国具体表现相结合,女性学研究方法一般介绍与专题应用相结合。

(姜秀花)

由卢小飞、冯嫒、张朔主编的《平等的旅程――女记者看北京世妇会十年》2006年3月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发行。十年前,在北京召开了全球瞩目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这对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是一个具有里程碑价值的历史事件。十年后,国际社会以“北京+10”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纪念宣传活动,“中国女记者百人行”大型采访报道活动也应运而生。《平等的旅程》结集了全国各地主流媒体女记者从不同的点和面,以不同文字和形式记录中国妇女运动十年的变化和前进历程的优秀文章。该书结合《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的几个主要目标,对权益和法律、参与和发展、就业和创业、健康和教育、妇女和传媒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女记者们从女界高官决策者到藏区享受新法接生的牧民,从数字勾勒的妇女地位到女性大学生就业的严峻现实,从世界法律大会家庭法庭中方主席到京城异乡打工遭受犯小保姆,从巾帼引领的养猪示范基地到绽放玫瑰的钢筋水泥丛林,为我们从不同高度和不同层面生动深刻地展示了十年社会生活中五彩缤纷的妇女面貌和形象。

上一篇:法律领域中的社会性别主流化:现状与前瞻 下一篇: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发挥“四位一体”的妇女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