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让世界变小 让人类亲近 让教师更神

时间:2022-10-02 10:17:51

网络:让世界变小 让人类亲近 让教师更神

【摘 要】网络,是20世界人类对信息科学的最大贡献。网络已经渗透和普及到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角落。对于教育而言,网络更是为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起到了巨大裂变作用。对于地理来讲,原先被学生普遍认为枯燥的学科,普遍认为只能在课堂黑板和地图上纵论世界分布、经济发展、环球变化的学科,现在,一下在把世界拉到了眼前,真正做到了“网络: 让世界变小 让人类亲近 让教师更神”神奇功效,地理老师无不为此欢欣鼓舞。本文就地理学科中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提出若干看法。

【关键词】中学地理;网络教学;课堂教学;优势;策略

一、网络:让师生拥有海量来源

网络之前的教师教学,其资源仅仅是基本教学参考书,所以,传统教学中,信息主要来自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由于信息来源的单一性,学生学起来觉得乏味、枯燥,也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源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而知识的丰富与否,较大程度上来自于信息的获取。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促成了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小,知识的生产速度不断上升,终身学习是必然趋势,学会搜集信息,是终身学习的起点。网络课堂教学,是在线教学,有很强的个性化学习的特点,有广阔的海量的信息来源空间,是传统教学不可类比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获取信息。

当然,在搜集信息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接收能力的培养和比较。信息的接收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网络搜索,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兴趣,又通过多信息的对比,达到对有用信息资源的吸收。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与网络信息的广泛性之间的矛盾,以及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提供相关的网站让学生搜索,这样既达到对学生接收能力的培养,又避免课堂教学的失控。

二、网络:让师生共同接受信息,互动吸收信息

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偏重于“听”和被动“记”的知识。网络教学不仅让信息在网上流动、共享,而且还满足了师生、生生讨论交流互动的需要。这样教学:①学生不仅接受了教师传递的信息,而且也接受到网络提供的信息以及学习伙伴的思维活动信息,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能及时地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教学调整;②避免了传统的教学由于口头发言时间的限制,仅有少数学生发表意见的状况,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良性局面。

此外,网络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在课前、课后都可以发挥它的优势。如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做好课前预备,课外可继续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BBS等形式探讨他们课堂上未能解决的问题,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向专家求教,使学习的互动性大大增强。

三、网络:让教师更能发挥主导优势启迪学生思维潜能

学会搜集信息只是掌握知识的开端,如果没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深化、提高,得到只是浅显、孤立的知识。教师由于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她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师这一资源和优势,适时启迪学生思维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的“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最佳状态。

(1)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引导他们搜索信息的方向,避免为了得到一条有用的信息,而搜索大量无用信息,这样不但花费了大量的课堂宝贵时间,而且长此以往,学生对之也会乏味;

(2)在学生搜集到信息后,应及时地向学生提出“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高水平的问题,让学生以各种互动方式得出结果,从中掌握知识的迁移、运用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因自己的发现而有收获,产生兴趣和继续探索的欲望,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潜能。

(3)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于某些思维反映较慢或网络运用能力较差的学生,应更注重情感交流,及时地捕捉他们的思维闪光点,或使用适合他们的交流方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参与到集体的学习行动中;

(4)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网络优势,继续探讨他们课堂上未能解决的问题,以便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这样,不但可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对课堂教学也起到补充的作用。如在《南极洲》教学的课外,可引导学生发现与思考:南极洲的自然环境与科考中最佳的路线、时间的关系,南极自然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今后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南极洲的自然环境与北冰洋有何异同?在开发北冰洋中哪些开发方式可以借鉴?

四、网络:使网络化课堂教学更能接纳和优化多种交流方式

在地理网络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发挥网络教学的自身优势外,也可借鉴传统教学的精华,善于运用多种交流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师生交流

在基本概念、原理的教学中,应以师生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为主,网络搜集资料为辅的方式。因为地理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形成学生地理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基础。

2.小组交流

实验心理学家有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将听到和看到的知识,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效果最佳。因此,小组面对面的生生交流,对说者而言,通过言语表述有利于展示自我水平、提高自信心、巩固知识;对听者而言,能快捷地刺激他们的听觉、启迪他们的思维。

3.网络交流

在知识的综合、提高阶段,通过课内外网络交流,不但起到对知识的拓展和探究作用,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而且对同一学习水平学生,可加大他们之间联系,达到思维火花的快速传递与碰撞,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潜能,形成互相促进局面。

4.体验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教会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进行体验交流。如在《锋面雨》的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本地区锋面雨带来的天气变化过程,再让学生进行体验交流,要比死记硬背书本上所描述的特征好得多;再如学习地形或地质构造知识时,可让学生动手做小实验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不管在社么交流方式中,学生一方面出于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程中,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学生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形成互动,在此情况下,学生学到的知识可以充分的吸收升华,学生由此的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也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上一篇:浅谈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