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视角下“农民上楼”现象探析

时间:2022-10-02 07:32:3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视角下“农民上楼”现象探析

作者简介:高文欢(1988.1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临沂,专业:区域经济学),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从“农民上楼”运动的开展及现状出发,对农村、农民、农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展开,提出以农民上楼为基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结论认为,科学合理的引导“农民上楼”,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重新布局分配符合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尤其处在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的时期,实现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分配,意义不言而喻。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上楼;政策建议;城镇化

一、“农民上楼”运动的开展及现状

“农民上楼”是指农民搬离原来家宅,集中居住在仿照城市建立的农村社区,统一住上楼房。原有的宅基地被平整,复耕为耕地或者发展为城市建设用地以支持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二〇〇八年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其目标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随后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开始在全国多个试点轰轰烈烈的展开,“农民上楼”成为政策实施过程中社会各界关注和评论的焦点。山东、河北、四川、重庆等地相继大规模的出现“农民上楼”运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暴力拆迁、城乡二元化问题、农民补偿问题等都使农民滋生不满。近几年,土地增减挂钩和“农民上楼”明显缓行,有些地区已经出现停滞。在山东某些乡村,很多楼房已经建起,绝大多数都处于闲置状态,当地农民不愿上楼,甚至有些农民坦言,只要政府不采取强硬的手段,他们就不上楼。这违背了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初衷,城镇化建设在这些地区进度迟缓。

二、 “农民上楼”带来的影响

农民上楼是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环节,尽管现在农民上楼的进程放缓,但合理有效,循序渐进的引导农民上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农民上楼之后,几千年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对农民产生各种影响。本文重点分析农民上楼给三农带来的影响。

1.农业方面

土地资源作为农业的一个生产对象,农民在土地上直接劳作是农业区别去其他产业的要素。农民上楼对农民来说一项大工程,农民上楼初始阶段,面对被拆迁的旧屋,暂时废弃的土地,农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继而导致农业产量的下降。《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目标为,截止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至8310元以上,“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在7%以上,这就要求农业发展保持一个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农民上楼活动很可能会继续存在于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这种情况下,农业的稳定增长就显得格外需要重视。

2.农村方面

中国的农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到了现在依然存有不同于城市的很多特性。农民上楼以后,原有的独立院落遭到破坏,由原先散落分布的居住形式演变成集中紧蹙的居住格局。从整体规划来看,政策奏效后的农村具备了小城镇的某些雏影。农民上楼,可供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大幅增加,而短期内并不能对这些新增土地加以合理的利用,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引进投资的机制不健全,使得新增的土地处于荒废状态。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很多农村地区都还未见端倪。农村已不具备原始农村的样貌,新型的农村或者小城镇还没成型,因此,在这个过渡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能否建立健全政策引导机制,投资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的建立健全,都对农村发展是处于拐点还是驻点产生重大的影响。

3.农民方面

首先,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在历史、文化、风俗上沿袭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农民上楼,失去传统的民居环境,一些文化习俗遭到破坏,农民的精神生活受到抑制。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同步,即便能够在短期内建立健全,农民的适应过程也需要一段时间,农民的心理变化需要正确的引导,否则会使部分农民无法扭转观念,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其次,农民上楼,原有的小规模自给自足的种养收到限制,日常生活资料基本需要购买,这就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成本,尤其是生活水平不高的农民,上楼后生活成本骤增,这类农民必须对消费结构做出大幅度的调整,恩格尔系数变大。部分农民为了维持家庭开支,进城务工,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继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同时,开发商借机大肆敛财,政府补偿不到位,补偿金额不足,农民上楼一些具体细节的意见不统一等都会影响城镇化的进程,诱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三、农民上楼为基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1.转变农民的就业意识

农村剩余劳动力倾向于流向大城市,由于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有限,使得农民这一群体在城市出现局部结构性失业现象。而城市在未来的短期发展中也不会为此调整产业、就业结构,这也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转变农民的就业择业意识,尽量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分配,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农业的发展也不容忽视。国家保障耕地红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农业的发展依旧更多的依赖农民。使农民安于从事现代农业的生产,不仅能够保障农业的发展,同时还能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的社会问题。

2.建立合理有效的引进“外资”机制

这里提到的 “外资”是指农村区域以外的资金。大量的建设用地需要企业的投资才能使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成为可能。政府应当建立合理有效的引进外资机制,给予投资者一定的优惠福利政策,增强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有步骤,有区别的吸引资金投入,大力兴建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逐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协调劳动力转移的分配比例

现阶段,城市的发展依然会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城市发展对农民工作者的需要依然存在。农村劳动力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组织结构也很复杂。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调整农村劳动力的分配格局,降低结构性失业的比例。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也需要青壮年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促进当地工业化的发展和繁荣。因此,协调劳动力的分配比例,有计划,有目的,有次序的对适业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素质教育等一系列配套的教育培训结构。在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城乡转移之间寻找一个适合、现实的比例。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能够确保城市的稳步发展。

四、结语

“农民上楼”是政府土地增减挂钩的一个产物,也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举措。新形势下,对于城镇化建设,有关学者提出了新的方式和路径,即新型城镇化建设。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城镇化建设,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农村城镇化,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一方面,大量的农村青壮年从农村涌入城市,挑战着城市的容纳极限;另一方面,农村农业、工业发展迟缓,资源利用效率低,缺乏劳动主力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不符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农民上楼”,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促进农村地区由“局部到整体”的城镇化,实现农村由自生城镇向周边蔓延和城市向周边蔓延的合力推进,这对城镇化的建设颇有裨益。(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昌平,马士娟,曹雅思.《对“撤村并居”\“农民上楼”的系统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3)

[2]张远索,崔永亮,张占录.《农民利益保护视角下的““农民上楼”现象解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2(6)

[3]张曦.《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J].知识经济,2012(18)

[4]《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R].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1年9月5日

上一篇:马加爵唤起我们对道德与法的再思考 下一篇:从政治家行为角度看我国公共决策机制的缺陷